语文教学“读”为先

2016-05-30 17:13贾福垠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5期
关键词:格式化创新阅读教学

贾福垠

摘 要 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格式化现象。主要原因是:不重视或不善于引导课前及课中阅读。解决的办法:多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琢磨语言,形成个性化见解,打好课堂导学之基础,把课上得实实在在,从而达到创新、高效。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格式化 阅读个性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50-01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具有明确的目标与内容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上述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是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重视吸收现代阅读理念。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对学生和教师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成为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但同时也要承担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责任。其次,重视阅读过程展开和阅读之法的培养。阅读作为一种心智活动,其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语文阅读能力,只有在学生作为阅读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阅读材料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体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目前,热火朝天的语文高效课堂教改,虽然对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动起来”这一核心理念体现较充分,但不少语文课,却淡化甚至忽视了“ 阅读”这一基础性教学。没能引导学生很好地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批评过去教学“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现在却“以死板的格式化的导读”来限制并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把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变成了花里胡哨的集体讨论;有甚者,竟在文质兼美的散文与诗歌教学中,亦不见朗读教学……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没能充分理解一种先进教学模式的核心与精髓,从多层面去吃透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及精神实质,依葫芦画瓢,形成死板的教条格式,走向形式化。要知道,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是教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与总结,体现了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绝不能机械地去照猫画虎,不理解其实质,难免牵着学生鼻子走,学虎类犬。这种教学哪里有学生主动性可言,更谈不上什么高效。

其二,教学理念中,对阅读尤其是课前导读不重视,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形成个性化见解,给课堂交流展示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只被动地围绕“导读单”去做题,课堂交流探讨,也只是就题而谈,走形式、做样子,在格式中兜圈子,难以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磨檫出独特的智慧火花!君不见高效课堂教改之前“南钱北魏(钱梦龙、魏书生)”之教学,观其课,何曾见过名目繁多的这单那单?何曾见过花里花哨的这法那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围绕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因材去导,重视阅读教学,重视语言琢磨,把课上得实实在在,什么是语文?语文就是语言文学,它首先是语言文字,这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是引发再创造的桥梁,是创新的基础!其次,语文又是文学,它的丰富的人性美、人文美,不反复阅读琢磨,又怎么能感知、升华呢?任何试图抛开载体、拆掉桥梁或是不要基础的工程,再宏伟、再美妙,都将是空中楼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谁都懂的!

如何克服以上教学弊端?笔者认为,教师应克服浮躁心理,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把工夫下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潜心琢磨语言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打好阅读之基础,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才有创新的火花,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

切莫忘记——语文教学“读”为先。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格式化创新阅读教学
现代人守则:昏死之前请把手机格式化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格式化
直接格式化对硬盘的寿命有影响吗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