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的思考

2016-05-30 02:48郝世璟
时代金融 2016年15期
关键词:农村

【摘要】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在城市范围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缺乏活力。推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普惠、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可行性视角出发,对随州市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及成效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推广中的困难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最终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移动支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指用户通过无线客户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大致分成两大类,移动远程支付和手机现场支付。所谓移动远程支付,是指用户利用网上银行、短信支付、手机银行等方式进行支付或者转账,这种方式因为可以由用户自行操作,因此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而现场支付是指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手机刷卡等通讯手段进行现场结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其应用相对少一些,尤其在偏远的乡村地区更为少见。

一、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

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利好,国家对于广大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提升。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2014年人均纯收入9892元,增幅达到9.2%,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仅有6.8%的增幅,农村收入增长态势发展迅猛。同时,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普及,广大农民群众可用于自己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对资金支付方式的种类、便利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无形中使得广大农村对于支付方式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农民强烈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移动支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网络和手机的日益普及激发移动支付市场潜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7.5%,规模达1.78亿,相比2013年增长188万人,已有47.9%的农村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农村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2014年净增5698万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农村地区成为移动支付巨大的潜在市场,为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客户群基础。

(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长远发展

从数量来看,运营商不断加大农村地区3G业务的投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基本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其中,中国电信3G网络已覆盖全国90%的乡镇。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3年的81.05%提高到85.8%,农村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从质量来看,目前的3G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M/秒,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了加密保护,手机已成为集通信、娱乐、销售终端、售票厅、住宅钥匙、交通卡、银行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操作简便的电子设备,为打开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市场提供了硬件支持。

(四)持续出台的惠农政策为提升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保障

近几年,人民银行非常重视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2012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下,有关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通过积极探索农村移动支付模式,先后在全国20个省份展开了试点,力求拓宽农村支付的渠道,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及现状

人民银行随州中支近几年来一直秉承着“服务民生,普惠金融”的工作理念,对开拓农村支付市场的金融机构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手机支付业务作为突破口,面向偏远乡村,通过推行移动支付加快支付结算城乡一体化进程,降低广大农民群众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一)随州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

1.长效宣传,培育非现金理念。连续三年,随州中支共举办随州市支付结算知识讲坛乡镇行活动12次,先后走进唐镇、随县、三里岗镇、校园、社区等不同受众群体的聚集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活动。2014年在吉祥寺村针对农民朋友及香菇商户集中开展了“普惠金融支农惠农”支付服务宣传活动,详细介绍银行卡支付、自助转账、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方式的优点及用法。发放支付工具宣传海报100余份、宣传折页3000余份,现场有9位客户有意愿签约手机支付业务。

2.统筹规划,金融设施不断完善。随州中支一直致力于加大村级金融硬件设施投入,在不断推动协调下,市农行于2013年在吉祥寺村设立了香菇交易自助结算中心,布设了6台自助服务终端,提供自助还款、转账、查询、缴费等多种自助服务。截止2014年10月,村组农民通过香菇交易自助终端完成交易16500笔,交易额达2.1亿元。2014年11月27日市农商行吉祥寺村自助服务网点正式开门营业,布设了可提供现金收付的存取款一体机和可跨行转账的银行自助终端,并根据香菇交易周期,增设相应人力资源投入,负责自助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香菇商户现场提供理财、信贷、电子银行、业务咨询等金融服务,切实打造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大平台”。

3.进村入户,打造“农村支付服务示范村”。随州中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在吉祥寺村香菇交易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大力推广转账电话、网上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探索出“惠农卡+网上银行+加工户”的新型模式。积极推广手机移动支付进村入户活动,联合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随州业务部成立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吉祥寺村对潜在商户进行业务宣传和现场培训,讲解手机支付方式的优越性、操作流程、安全管理注意事项,使商户进一步感受手机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对个人信用可靠、香菇交易量大的商户进行上门营销,扩大非现金结算方式的延伸面。

(二)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尚处初级阶段,发展缓慢。截止2014年底,随州地区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和银联商务所辖162个农村网点共发展移动支付用户53.55万户,同比2013年增长5.23%,累计交易181.31万笔,交易金额达286780.09万元。主要应用于公共购物、缴费、等小额支付领域。

三、推动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难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向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依然存在一些困难。

(一)农村居民传统的金融意识和现金交易习惯成为移动支付工具推广的阻力

多年以来,很多农村居民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方式,少部分居民在交易时会采取刷卡方式,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于移动支付概念显得很陌生,更甚者带有一种明显的排斥心理。而且由于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外流,留守的多半是老人或者小孩,受到教育程度和消费习惯的长期影响,这部分群体对于新生事物普遍接受能力较低,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也比较少。即使有人勉强能够了解移动支付业务,也会对安全性等问题存在质疑。这些都将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

(二)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延伸

一是农村金融网点较少与农村人口众多存在矛盾。因为考虑到“三农”业务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部分银行不愿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工作人员配置和设备配置只能满足提供基本的存取款服务,难以分出力量推广移动支付。二是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与“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之间存在矛盾。从生活方面来看,目前很多农村都已经实现了宽带光纤、自来水、天然气等到户,农民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缴纳水、电、气、网络、通讯等各种费用,传统金融业务已无法便利农民基本生活缴费需求。而从产业化发展来看,农业产业链中的农户、加工企业等多方参与者也需要一整套金融服务产品来满足资金回笼、货物订购、企业对账等经营需求,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尚无法与时俱进地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金融产品。

(三)支付风险抑制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深入发展

一是密码控制风险。登录密码、支付密码,口令卡、密码器、UKEY等认证措施是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密码认证方式,在农民的意识形态里安全程度上远不如银行现场办理安全,加之农村地区用户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担忧移动支付安全性不够,为了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对移动支付不容易接受。二是系统运行风险。用户使用山寨智能手机或在电脑上随意下载软件,加上盗版软件、钓鱼网站等不利因素影响,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会受到威胁,可能造成资金损失,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的泄露。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移动支付推广宣传力度,普及广大农村居民金融知识

一是形式多样,营造氛围。利用目前最为常见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载体进行概念渗透,同时,印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挂历、年画、对联,将其发放到农民家中,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点进行详细介绍,明确告知移动支付的好处及老百姓多担心的诸如安全性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农村群众从心里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并意识到这种新业务模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二是“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所谓“点”就是将当地养种殖大户或者乡镇企业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大力普及移动支付便利性。同时,针对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新生实物接受程度较高的返乡青年群体展开宣传攻势,并通过他们来带动周围农民广泛参与。所谓“面”,指依托农村金融网点的营业场所及柜台进行宣传,通过电子显示屏、电视、横幅、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多方位、全方面宣传移动支付业务,为移动支付新业务的推广扫清思想障碍。

(二)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探索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一是建议人总行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进行财政补贴,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放力度,提高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实现农村地区电子网络信息化。二是持续引导和鼓励承担“三农”任务的银行机构探索移动支付业务模式,详细分析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农村生活消费行为,对现有金融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形成移动支付服务体系。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于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根据农村消费者心理、行业特点,推出更贴心、更安全、更方便的移动支付产品。四是将现行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超市、农资批发部等发展为移动支付特约商户,进一步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三)加强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监管,保障资金安全

安全性历来是人们对金融服务产品最关注的问题,一是建议政府部门统筹资源,发挥各监管部门优势,对涉及用户个人信息和资金信息的参与方进行严格监管,不仅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包括移动支付设备的供应商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商,保障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条方的支付程序合规和资金安全。二是建议人总行应尽快建立健全移动支付业务管理制度,从业务准入、系统认证、密码控制措施等方面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全方位管理,重点加强对密码控制措施、系统运行安全的管理,切实防范支付风险。同时,建议人总行在已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行业标准》基础上,协调银联、金融机构和移动通信运营商,对移动支付行业标准进行细化,提高移动支付产品的兼容性,降低移动支付成本。

作者简介:郝世璟(1984-),女,湖北随州人,现供职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职称:中级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支付结算,反洗钱。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新农村
我们的新农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今日新农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愿多出现这样的农村好报道
新天新地新农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