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2016-05-30 19:52王漾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综合课教学行为课堂观察

王漾

摘 要:本文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维度,以杨惠元、陈珵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量表》为基本参照工具,通过对示范课《牵手一生,是幸福还是谎言》的课堂观察,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按照对象指向分为指向教学内容的行为、指向学生的行为以及指向课堂的行为三种类型,旨在对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量化观察分析。

关键词:综合课;课堂观察;教师;教学行为

一、观察背景

(一)观察内容。本文观察选择的课堂是北京语言大学中级综合课短文教学示范课录像。教学内容为第16课《牵手一生,是幸福还是谎言》的生词、语法点和课文。该课文长度为600多个汉字,共有21个生词,2个常用词语和4个语法点。教学对象一共12名,国别以亚洲国家(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居多。该课主讲教师魏苹是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在此类课型的教学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观察方式。本报告观察记录的具体做法:将示范课教学录像进行文字转写,转写重点是教师行为。转写时,尽可能细致地描述课堂上教师各种行为的具体表现,同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教师行为发生的条件,以及行为发生后学生的反应及课堂整体状况,为进一步的分析做准备。

(三)观察目的。综合课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每课的生词、新语法点、课文的内容都始建于综合课,其他课型基本上是围绕着综合课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对优秀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并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发现自身问题,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等各方面的提高。

二、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分类

本报告将捕捉到的教师行为按照行为的对象指向分为三類:1.指向教学内容的行为;2.指向学生的行为;3.指向课堂的行为。

(一)指向教学内容的行为。指向教学内容的教师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或内容定向的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本次观察的课堂中具体包括展示、提示、提问三种行为。

1.展示行为。展示行为是教师利用某种媒体向学生提供学习信息的教学行为。这类行为可以由教师完全独立控制。根据所利用的媒体或媒体元素的不同,本课堂中的展示行为较多,有利用多媒体展示文本和图片、运用板书展示课文语法点、运用卡片展示文本以及运用教具展示课文提示词等多种表现形式。

2.提示行为。提示行为是教师通过一定的直观手段向学生提示话语中的关键信息点的行为。如本课中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图片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理解“守”的不同意思。根据提示手段的不同,本课堂中的提示行为有肢体动作提示、图片提示、实物提示、板书提示、卡片提示等表现形式。

3.提问行为。提问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行为,表现为“师问生答”。提问行为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自问自答不属于提问行为。根据提问发生的条件不同,本课堂中的提问行为主要包括提问、追问、质疑问等表现形式。其中追问、质疑问的比例所占非常少,是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确切的情况下教师的两种反应行为。

(1)追问。教师对原问题重新措辞后提出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或者将原问题分解,简化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或者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例如,教师问:“这里面他讲了一个例子,他有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怎么了?”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继续引导提问:“我们看这个好朋友是男的还是女的?”(生:女的。)师:“她为了爱情怎么样?”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

(2)质疑问。教师将学生的错误答案用问题的方式提出,表示质疑,提示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例如,教师问:“如果你出门在外,你的妈妈、你的奶奶知道你要回来,她会不会?”某一同学回答:“守在门上。”教师质疑,问道:“门上?”运用质疑问可以给学生一个再次反应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二)指向学生的行为。指向学生的教师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定向的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本课堂中包括观察、倾听、反馈、评价四种行为。

1.观察行为。教师借助其视觉器官收集学生信息的教学行为,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为观察对象。

2.倾听行为。教师借助其听觉器官收集学生言语信息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主动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手段。

3.反馈行为。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学生回答准确性等方面信息的教学行为,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答案的分析、扩展或评价。根据学生答案的准确与否,本课堂中教师的反馈行为主要表现为肯定答案。教师纠错极少出现。

4.评价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价值判断,本案例中多表现为“很好!”、“不错!”

(三)指向课堂的行为。指向课堂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关于课堂管理协调能力的体现,主要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本课堂中的课堂管理行为表现为教师管理课堂秩序、监控课堂状况、规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征求学生的反馈,还表现为教师对课堂节奏、话语权、提示语、教学活动开始与结束的把握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如同桌两人对话、多人小组活动等)。

三、课堂中教师行为的特点

根据观察,该课堂中教师行为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较好的直观性。教师在这75分钟的短文教学中,多次使用多种直观手段。本文列出4种使用不同直观手段的行为,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分别几下它们的使用次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广泛使用了包括肢体动作(2次)、实物教具(9次)、图片(13次)、板书(14次)等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在这些直观手段中,图片和板书是使用最频繁的手段。

(二)具有较好的实践性。该课堂教学中,因为是新课教学,教师言语多为引领学生理解,同时教师也尽可能选择能给学生提供最多练习、实践机会的行为,最大化增加学生说话的时间。本文使用行为编码观察记录法,以5秒钟作为一个计量单位,就师生的课堂说话时间对本课堂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教师说话、学生说话、师生同时说话及其他4种行为分别进行登记记录,由此整理出这4种行为所占的课堂时间及比重。7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说话35分钟,学生说话31分钟,师生同时说话2分钟,其他7分钟。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独立说话时间占47%,学生独立说话时间占41%,学生总的开口度比较高。

(三)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该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所占比例非常大,同时也彰显出教师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控制与把握。生词讲解、课文讲解、语法讲解各个环节的过渡也十分清晰自然。整个75分钟的短文教学环节节奏十分紧凑,张弛有度。如在对课文第二段反方的结论进行复习讲解时的教学过程,通过词语“由此可见”一直引导学生,教学环节过渡时的教学用语也十分紧凑。

(四)输入难度适中。该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汉语能力表达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高。同时更能看到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以达到“可理解输入”的目的。如在生词“守”的讲解中,教师由圖片引出学生的讨论,进而根据学生的回答拼凑出该字的完整意义及用法,难易适中,非常具有引导技巧。

(五)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语言课堂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尽可能减少与学生的距离感。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该课堂中,教师行为呈现出良好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从教学开始到结束一直保持着笑容,在学生发言不畅时也一直给予言语鼓励。总体来看,整堂课学生一直保持着积极认真的学习状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如在讲解生词“珍惜”时,教师提问“应该珍惜什么?”有同学回答“珍惜老师”。另外,学生笑声不断,还有多次掌声,这些都说明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对课堂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试图通过观察一个75分钟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课堂,对一位优秀的有经验的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分析。从该教学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三大类,九小类;其行为具有直观性、实践性、节奏感强、输入难度适中以及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等特征。整个课堂氛围轻松自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设计、时间把握、各教学环节过渡上都表现的十分得体恰当,为成长中的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课堂教学行为范例。

参考文献:

[1]杨惠元,陈埕.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量表(见崔希亮主编《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刘弘.对外汉语职前教师课堂观察与分析能力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2(3):419-430.

[3]何盈,黄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封闭式提问的运用技巧——以综合课《牵手一生是幸福还是谎言》的教学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4):57-58.

[4]吴晓红,高霞.“课堂观察”量表的应用分析——基于课堂教学的案例[J].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综合课教学行为课堂观察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下)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上)
高级综合课教学的汉语语感培养
基于中级汉语综合课的学生自主话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