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细节的艺术处理

2016-05-30 10:48陈施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处理教学细节小学语文

陈施施

摘要:“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表现。课堂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教学才会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秀。把握住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细节;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05

课堂教学中充满了细节,那些看起来非常偶然的、不经意的细节,恰是学生探究、研讨的基石。教师应关注这些细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剖析其背后隐含的深刻内涵,把细节做细、做实、做大,实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使细节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研讨的切入点,有滋有味地品味其中的精彩。

一、追问,完美细节

追问,从字面上讲就是不断地问下去。教师要适时把握教学中的细节,不断追问下去。在追问中,问出探究的方法、问出研讨的思路、问出注意的事项,使细节探究更加完美。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放弃射门》片断:

当支老师问“福勒到底是不是优秀的运动员?”时,有学生认为他是一名好的运动员,因为他宁可踢不进球,也不让对方守门员受伤。而许多学生认为他不是优秀的运动员,因为球员的职责就是把球踢进球门,而他放弃了射门,他没有完成任务啊!支老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陷入沉思)生:每位球员在球场上都想创造机会射门,但他为了避免对方受伤,放弃了射门的机会,品质多么高尚,不是一位好球员吗?生:如果不顾对方的生命,不顾一切把球踢进去,这也算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吗?是一个冠军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教师一句巧妙的追问,使可能搁浅的对话有效地深入下去,使学生对感悟的形象进行有效的解读和深化,高大鲜活的人物形象生成在语言和精神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引导,以睿智的追问,激活思维,拓展想象空间,纠误匡谬,澄清认知迷惘,让学生在自主领悟中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地掘深文旨、深化阅读,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变通,剖析细节

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往往会打乱课堂的教学节奏,在传统的教学观中往往把它看成是一种干扰因素。其实,“干扰”也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优化的诱因。有些课堂意外事件利用得好,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这些隐性资源并非我们可以预料,它往往不在教师认定的教学内容视野内,但却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有时会让教学有意外收获。

如学习杜甫的《绝句》一诗时,教师在黑板上逐行贴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有学生认为“窗含”的“含”应该是“寒”字,还说语文书上是这样写的,教师让他翻书确认后,他捧着书红着脸不好意思了。到此,原本“插曲”已经结束,可教师却抓住这一细节,让余音延续。他慈爱地摸着孩子的头,对全体学生说:“老师在想,他记成这个‘寒是有道理的。你们猜得出来吗?”稍一静场,孩子们便议论开了。“因为他读到了‘千秋雪,雪是很冷的,他便记成了‘寒。”“因为‘千秋雪是积了千百年的雪,很冷很冷,所以他记成了‘寒。”“这里为什么用‘含呢?你们看!”教师顺手拉开教室的窗帘,用实地、实景,让孩子观赏、体会教室里的窗含着校园的春景。在观赏中、议论中,孩子们理解了“含”字的意蕴。

这首古诗的教学,其中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对“含”字的理解。这位教师的原有设计中,想必把这个字的理解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当教学流程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进行时,这位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了调整,为学生的出错找了个“美丽”的借口,给全班学生一个深入学习的提示,转换了一下思考的角度,巧妙地接着孩子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将这个关键的“含”字的理解还给孩子。这样的细节因为教师的灵活变通、细心剖析而没有成为简单的、可有可无的插曲,它延伸着,成为了深入探究诗歌内涵的契机。

三、扬弃,挖掘细节

课堂现场中的教学细节,本身就是一个资源优势,是值得挖掘的,也是能够挖掘的。我们要在直觉中把握细节。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是不可完全预设的。面对学生的种种独特体验,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经验和智慧,运用直觉对即时闪现的细节做出瞬间的判断,从尊重文本的价值与学生的发展出发,看它有没有开掘的必要。

教师在执教《小珊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先令、便士等英国钱币单位以及和人民币之间的转换,设计了这样一道题:1先令=( )便士,1便士=( )分。

对于1先令=( )便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那位先生给小珊迪1先令,买火柴需1便士+丢了7便士+归还的4便士,等于12便士”计算出来,但对于1便士=( )分却较难。师:1便士还比我们人民币1角少一点,大概只有六七分。这时,学生满脸惊讶:原来就这么点钱啊!珊迪怎么会为了这么点钱竟一次又一次地“纠缠”我呢?教师灵机一动,趁机引导:小珊迪多次纠缠我,可见他多么贫穷呀!他为什么那么需要钱呢?有了钱,他又能干什么呢?生:有了钱,他可以购买衣服御寒(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购买面包充饥(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医治自己的双腿(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照顾自己的弟弟(板书:钱);有了钱,他可以去上学,去过像我们一样的幸福生活。教师边认真听学生叙述边激动地板书一个比一个大的“钱”字。最后话锋一转: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崇高品质。

在这里,教师紧紧抓住文本,采用扬弃的态度,关注了这个被常人忽略的细节,在“钱”字上下工夫。根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大胆地用教材教,学生的情感在细节的铺垫之下,走进了文本,深刻感受了小珊迪善良、守信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教学的范例而已。教师应创造性地挖掘这些细节隐含的内涵,让它们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总之,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加以艺术地处理并及时地存储,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動,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高楼中心小学 325200)

猜你喜欢
艺术处理教学细节小学语文
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
群文活动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关注细节研究 成就精彩课堂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简谈咏叹调《啊!人们都叫我咪咪》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处理
聚智慧于细节,展精彩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