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2016-05-30 12:09梁晓辉
科技风 2016年16期
关键词:社团建设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

摘 要:作为学校的非正式组织,学生社团日渐成为五年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对江苏省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发现,五年制高职校学生社团在步发展的同时,在社团多元化发展、制度建设、教师指导、社团投入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联系五年制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社团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新途径,促进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社团建设

一、调查背景

近几年,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作为学校的非正式组织,学生社团依托着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服务,日渐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1 ]。但从目前来看,随着生源的变化以及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的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的管理观念、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给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200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等文件提出的关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要求,了解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建设现状,在江苏省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

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掌握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分析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使学生社团建设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方向不断提升,从而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创造有力条件。

二、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是从江苏省五年制高职院校中抽取了20所学校(其中南京6所、苏州2所、无锡2所、常州2所、南通2所、扬州2所、连云港2所、徐州2所)。在每所学校的高职在校生中,每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9份,有效率为95.37%。

另外,在每所学校中,我们又抽取几名社团指导老师及该校分管社团工作的领导进行问卷和访谈记录,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100%。

在选取学校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各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大致情况、学校所在的地域及院校的类型,力求全面了解江苏省职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基本情况,使得本次调查研究更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

本次调查问卷的题目除了个人信息外,主要涉及社团基本情况、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社团管理制度、社团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指导教师和校领导对社团建设的建议等内容,经过信效度检验,问卷设计合理有效,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统计分析,调查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中有些同学是没有参加过社团,对社团情况不了解,因此,本研究中只对其中正在参加社团或曾经参加过社团的1562名学生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一)社团学生分布失衡

在统计被调查的学校时发现,学生社团的种类多种多样。从被调查学生参加的社团数量来看,平均每个学校16个社团,最多的学校社团数量达到30个,最少的学校社团数量也有9个。通过整理,这些高职学校学生参加的社团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人文类、实践类、艺术类、服务类、体育类。

另外,参加社团中艺体类的社团明显多于技能实践类的社团,即使非艺术类院校,情况也是如此。此外参加体现人文素养的社团除了师范类院校所占比例较高外,其余的所占比例均较低,甚至有个别学校没有学生参加人文类社团。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学校的学生社团人文气息不够浓厚。

(二)社团缺乏目标引领

在调查社团成员参加社团的积极性方面的问题时,大部分同学参加社团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参加过或曾经参加过社团的同学比例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8%。但是依然有32%的学生没有社团活动经历。进一步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参加社团的人数要多于三、四年级。

在回答加入社团的目的时,学生主要是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比例占到63%,增强实践能力占到45%。可以看出,兴趣在学生社团选择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没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离开社团。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跳槽”和社员流失现象较为普遍。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目标引领以及活动形式单一等因素,会使社团丧失一定的吸引力和长足的发展动力。

(三)社团缺乏有效指導

在调查社团活动设计和组织的问题时,选择学生设计、学生组织的占40%,选择教师设计、学生组织的占21.5%,教师设计、教师组织的占10.6%,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但由学生组织的占27.9%。由此可以看出,在社团活动组织方面,有89.4%的学生社团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社团活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社团活动设计方面,有60%的教师都能参与进来,但是依然有40%的社团在活动设计方面缺乏教师的指导。

关于学生对社团指导教师的满意度调查发现,73%的学生满意,27%的学生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技能太差、不会指导、指导时间少、态度不认真、过于严肃等等。而在对分管社团领导的问卷中,在给社团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打分时,1-5分中,5分占24%,4分占36%,3分的占36%,4分的占4%,1分的无。

教师的有效指导,不仅可以帮助顺利学生开展活动,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然而从调查数据却发现,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影响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团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1.社团管理制度形式化

关于各学校是否有社团的管理章程这一问题的调查,校分管社团的领导均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在调查关于是否了解社团管理章程的具体内容这一问题时,在社团负责人的回答中,有71%的教师了解具体内容,而其余的29%的教师仅仅是知道一点点。在学生的回答中,有29%的学生认为有详细的章程,43%的学生认为有简单的章程,11%的学生认为没有章程,17%的学生回答为不知道。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分析出,学校缺少了对学生制度章程方面的培训,这也直接影响了社团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2.社团管理较为松散

关于社团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的调查,选择严格管理的占18.92%,一般的占75.68%,放任不管占5.4%。关于社团日常管理与社团管理制度的匹配度的调查,在学生回答中,完全不符的占10%,一般的占58%,很匹配的占32%。由此可以分析出两个问题,一是社团管理在运行时不规范,二是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关于社团经费的管理方面,有10.53%的教师8.33%的分管领导认为经费的使用管理不善。关于经费的流向问题,在进行多项选择时,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经费用于组织校内的社团活动,占83.33%,此外,购买设备占50%,社团外出学习比赛占45.83%,用于指导教师的薪资及培训费占29.17%。所以在经费的日常管理中,需要不断完善社团经费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

3.社团缺乏有效的考评奖励机制

在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调查中发现,社团指导教师无奖励或奖励少占到50%以上。社团学生考核制度的问题,57%的学生认为有,43%的学生认为没有。在担任社团干部是否有一定的奖励时,44%的学生认为有,56%的学生认为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考评直接影响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和长足性,因而,在考评奖励机制方面各学校还需要不断完善。

(五)社团缺乏足够的支持

学校对社团工作的支持方面,社团指导老师回答中,认为支持的占55.26%,一般的占39.47%,不支持的占5.26%。关于社团经费,有65.79%的教师和72%的分管领导认为经费来源不足。关于社团发展硬件设施,有44.74%的教师和68%的分管领导认为现有的活动场地器材条件不能够满足社团活动发展需要,这也使社团的活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总的来说,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活动是比较支持的,这对于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学校的支持力度还是有待提升的,尤其是经费和硬件设施方面。

四、对策与建议

五年制高职校学生社团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在社团多元化发展、制度建设、教师指导、社团投入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学生社团的建设不是一蹦而就的事情,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联系五年制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社团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新途径。

(一)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位

社团现在是低年级热、高年级冷,艺体类热、人文类冷的局面。因此,在社团层面,学生社团在活动设计方面要丰富多彩而且形式要不断创新,在活动内容方面要切合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满足学生发展多方面的需要。

在学校层面,建议积极组织校内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鼓励学生社团走出学校,加强校际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有利于社团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有利于提升社团的活动价值,促进学生社团的长足发展。

(二)加强社团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学生社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目前社团指导老师或者由社团学生自己寻找,或者社团分管领导邀请校内或校外的专家担任。社团指导老師的水平、工作责任心等等差异较大。此外,作为社团指导老师工作一般是义务性质的,没有劳动报酬,没有考评激励的措施,这无疑会影响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因此对于社团指导教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或适当减免工作量。对于优秀社团的指导教师,可以给于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并在评优考核中予以倾斜,以此来激励社团指导老师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社团运行管理评价机制

学生社团要想高效运转,必须要加强社团内部的管理与外部的协调工作。目前,虽然各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章程或管理制度,但与实际活动的匹配度不高,这就要求学生社团在实践中除了要加大对管理制度的宣传外,还要不断完善本社团的规章制度。

在社团运行过程中,根据社团规章制度,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监督,定期对社团进行检查或考核。在管理机制方面,建议逐步建立校级和班级的二级社团管理制度,具备条件的校级社团,应积极扶持相应专业的班级成立“支社”,在班级社团骨干培养和社团活动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促使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2 ]

此外,可以建立合理的社团奖惩评价激励制度,如评选星级社团、优秀社团等,使社团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不断激励社团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加大社团发展所需要的投入

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经费、场地和设施是高职校学生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这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然而在很多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发展中,这些条件都是不足的,从而使社团活动大打折扣。

因此,学校应该在经费、场地、设施方面给予社团尽可能多的支持,对于经费不足的问题,建议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向社会,从社会中募集活动资金,一方面可以解决经费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丰富阅历,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泽杰.浅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 2012(27).

[2] 黄庆勇.大赛和社团建设互殴,实现素质教育功效最大化[J].江苏教育研究, 2013(15).

作者简介:

梁晓辉(1980-),女,法学硕士,中教二级,就职于江苏广播电视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团建设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高职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