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发展中的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探究

2016-05-30 12:42李明
科技风 2016年16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发展

摘 要:大学生公民是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担。这些人才自身所带的思想、意识将对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树立与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高等教育学校需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出具有较高公民素质的大学生,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社会发展

一、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虽然只有简短的四个字,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的,不论是从广义亦或是狭义来讲,对现代社会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这里,我所认为的不忘初心指的是大学生要时刻谨记自己在社会上的公民身份,牢记作为一名优秀的先进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民素质,提高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点提出的,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这句话依然适用,原因在哪?尤其强调当代大学生,目的又是什么?在不断地发问与不断地解答的过程中,此话的深刻含义已逐渐显露。当代大学生拥有比一般公民更为先进的思想,更为果断的行动力,但同时这种独特的思想和行动力也使大学生们对基本的公民意识观念慢慢淡忘,以个人为中心的孤立发展,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较大较小的偏差。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着紧密的联系,强调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贯穿的主线,不仅从侧面暗示观念、思想、意识对一名大学生的影響作用,也从正面挑明了正确的观念、思想、意识的积极反响。所以对于现代社会中逐步成长的大学生们,面对多彩的、复杂的大群体,坚持本心,不忘初心,将于学校而言的大学生身份和于国家而言的公民身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摄取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

二、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大学生公民是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担。在参与的工作岗位中,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不断地发散、宣传。这些人才将自身所带的思想、意识对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树立与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高等教育学校需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出具有较高公民素质的大学生,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我国,公民教育实施的较晚,1982年我国的宪法修改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因此,我国整体的公民意识教育欠佳,从而导致前期高校公民意识教育停滞不前,但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公民意识教育比重逐渐加大,慢慢的进入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我想强调的是,从互联网快速发展开始,网络媒体的作用甚至高于书本传授,就比如说,柴静在辞去安逸央视主持人的职位后,选择成为一名身处恶劣环境,反映社会现实的媒体人,在2015年3月,柴静讲述了以《穹顶之下》为名的环保意识的宣传,先不讲柴静的公益宣传引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就单单的为提高公民意识来说,这位新时代女性就是强大的,这个宣传所带来的反响,远比教师传授的影响力大的多。

我相信,在书本和网络的结合下,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定会更加有声有色的进行着,作为一名教师,着重在于让学生们对公民身份应做的事情,应树立的观念容易接受,并付诸行动;作为一名学生,就要认真参与公民意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并感染周围其他人,以水波涟漪的方式宣传正确的公民观念。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个人,这句话众人皆知,但同样,社会个人也影响着社会环境,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将自身优点展露在公众环境中,取长补短。置身于充斥着公民意识教育的学府中,耳濡目染着公民意识教育,个人的公民素质定会不断提高。

三、自信

习近平同志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十二个字依旧适用于公民意识教育方面,不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社会工作者,都要坚定理想信念,相信党的正确领导以及为国家发展而提出的各项政策、方针,例如,大力推行公民意识教育。

目前我国正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极具需要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目的性、开拓性、创新性的主体人才,避免随波逐流,盲目跟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但是,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很多封建举措,从而影响现代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所以在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重要的是唤醒和强化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强调自己对社会应做的贡献,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扮演好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应把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到振兴中华、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上来,通过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意识,从而使大学生及其他社会工作者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也让大学生和其他社会工作者更加积极有效的履行社会义务。

四、结语

我们国家是一个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目标之一是完成民主政治建设,然而民主政治却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社会各成员的思想、观念、意识也对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潜在的影响。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热情,能够很快吸收新时代所需要的典型的公民意识,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这个受到较高教育的群体的作用,使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美玲.学生公民素养教育途径[D].宁波大学.2011.

[2] 臧宏.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逻辑基点[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03).

作者简介:李明,男,黑河学院学工部部长。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社会发展
促进公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应有之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