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框架的构建

2016-05-30 03:58周进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外语

周进

摘 要:新的经济发展对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在分析了我国地方院校在商务人才培养体制中面临的矛盾,提出了“3+X”的商务人才培养框架,强调在推进商务人才培养改革的同时,指出应抓好学生语言基本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超越市场变化,以不变应万变,达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商务人才培养;“3+X”模式;商务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71-02

(一) 实践体系的单一性

科学合理的实践体系建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为突出实践为主体的主导思想,许多应用型高校纷纷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但在校内实训基地中,软件平台的案例和情境部分偏少,平台缺乏灵活性,很难还原真实的商务场景。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数量少,且实习内容单一,与学生所学知识和市场结构严重脱节,与学生的就业方向不能紧密切合,无法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无法培养企业青睐的商务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滞后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市场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商务人才。我国高校在探讨和设计复合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时,一直试图追赶市场脚步,然而,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们在商务人才培养上总是呈现出滞后效应,培养的商务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看,只有理清培养模式中的定量和变量关系,才能进一步缓解这一矛盾。在商务人才培养机制中,语言技能和全面学习能力是一个“定量”,是商务人才把握市场的关键,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与此相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变量”,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培养模式上,我们应着眼于“定量”的稳定性,注重商务人才的语言功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超越市场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

(三)教师专业知识的脱节性

近几年来,地方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快发展,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然而,目前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存在“三多”现象: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多、年轻教师多、毕业于外语院校的教师多。他们大多缺乏教学经验,欠缺商务背景,缺少在工作岗位上应用外语的经验。毋庸置疑,其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商务语言技能,但师资建设中的非专业化现象使得他们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无法更好诠释商务英语的精髓,在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素质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更谈不上超前培养即将出现的新行业所需的商务人才。

(一) 语言为本,以全英语为抓手

戴炜栋教授(1999)指出,复合型商务人才要“以语言能力为核心,外语能力和语言研究等是基本功,是基础研究,这个不能丢,要巩固,要提高” 。李敏(2011)也认为,“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专业结合和学科结合打造学生的外语优势。通过语言教学,让商务人才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良好的人文素质,以语言为工具获取其他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本领。因此,在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时,语言学习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加强。”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层次商务人才培养需要,各高校应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为指导原则,实行“一年打基础、二年学专业、三年练技能、四年养素质”的四级阶梯式标准,突出时代性和实践性,充分反映学科的交叉性。在这一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中,由于就业压力,不少地方高校追求“短频快”,压缩学生语言学习时间,过早开设商贸经济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专业优势。因此,在商业人才的培养上,应大力提倡全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商务精英文化,学会有效地将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策略能力有机融合。只有严把语言关,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功底,磨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国际商贸活动中游刃有余。

(二) 加强宏观调控,将实践课程落到实处

商务人才培养应注重锻炼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在教学环节上一定要与上岗实践相结合。尽管地方高校在商务课程设置中均有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但其时间点的设置存在诸多弊端,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协调沟通,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给出政策,企业给出机会并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学校予以配合并在实习时间上做出相应调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实习中受益良多,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从单科“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

(三) 对接市场,完善实训资源库

实践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的上岗实习。在校内,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训软件进行平台式操作,因此该平台所提供的情境教学软件应具有资源丰富、灵活度高、评估科学合理等特点。商务英语资源库的完善将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对接”,更好把握市场脉搏。在资源库内容筛选上,应侧重案例教学模式,建立案例教学库,使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角色,熟悉企业的产品和运营模式。案例试题库的建立和共享提高了学生国际贸易操作技能、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企业青睐的人才。

(四) 多管齐下,打造一流师资

高素质的商务人才培养离不开两只队伍,一是造诣精深的专家、教授,他们可以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融入到教学中,对高层次商务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二是行政队伍,他们负责学生管理,为教学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为培养优秀的一线师资,各级教育部门应积极协调,配合校方多管齐下建立多渠道、多手段的师资培训窗口。鼓励骨干教师产学研一条龙,协调脱产与函授、专业与在职的关系,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提高机会,如利用寒暑假去国外短期研修;也可定期请国外名师或资深专家进行商务知识的培训。教师视野的开拓和知识点的更新必将促进商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培训师资的同时,教材建设也应跟上。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引进国内外最新权威商务系列教材,并结合我国国情,以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为导向,以贴合真实情景的商务操作为支点,提升学生的商务兴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33-35.

[2] 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1-3.

[3] 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1):9-13.

[4] 李敏.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2):33-34.

[5] 胡春洞,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6] 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03,(5):106-107.

[7] 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38-39.

[8] 汪家树.21 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11.

[9] 张媛媛,韩高军.创新教育与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2011,(6):180-183.

Abstract: Th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personnel training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in the business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in the face of contradictions, put forward "3 x business talent training framework, and emphasized that in promoting business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pointed out should grasp the students basic language skills, to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so as to beyond the changes in the market, with changeless should, achieve good results.

Key words: business personnel training; "3+ X" model; business teachers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外语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