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学案的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6-05-30 13:44钱维胜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藤野海燕胡适

钱维胜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语文教坛上较为流行的潮流,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主义教育理念。特别是导学案的运用,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角真正站立在课堂中央,形成有针对性预学、质疑探知、自主探究、反思拓展的教学模式。导学案,让预学成为一种常态,带领学生在“问题导思、探究生成”原则指导下主动研读文本教材,开启他们充满好奇的想象思维空间,也使得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在不断积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运用。

一、导入背景,追溯写作原旨

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多样化的背景内容,引导他们在主动阅读感知中提炼相应的背景素材,能使导学案更有引导推动作用。通过背景知识导入,能使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在提前预学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印象。通过对背景的了解来挖掘其中值得探索的意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表达意图。

围绕揭示写作原旨,多给学生更多的尝试了解,让他们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着力点,更利于他们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通过设置一定的导学案背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通过介绍胡适从小失去父亲,在关系复杂的大家庭中生活的胡适的相关往事基础上,介绍其母亲冯顺弟的有关情况:冯顺弟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着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母亲。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之后,于1918年11月离开了人世。

这些背景知识的展现,给了学生更多额外的知识,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探寻更多的内容,挖掘更有价值的文本表达内涵意义。带着对文本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背景知识主动和作者进行对话,更能使课堂教学在富有一定导向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深刻理解感知,便于他们深化理解感知。

二、留白质疑,引导自我探究

留下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主动归纳和总结,利于他们在深化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自学机会和体验。导学案中运用一定的空白引导,能使学生在自我深入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丰富文化知识。

留白模式运用,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质疑深思。如在8年级下册第9课的《海燕》导学案指导运用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思考题目,建议他们从海燕在俄文中具有“暴风雨来临预言者”的意义出发,深入思考:作者在暴风雨来临前,通过展现海燕的不同飞翔姿态,说明了什么?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等其他动物的对比,表达了海燕怎样的品质?海燕见到了海鸥、海鸭、企鹅等,会对他们说些什么?留下这些空白,让学生根据相应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和相关片段,更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思考感知途径,便于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增强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和整体感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线索,让他们的整体理解感知与互动交流成为一种常态,便于他们进行主动探究运用。

留白质疑运用,让文本内容在凸显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发现学习问题和不足,利于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尝试中获得更多的感悟。留白的问题在体现多样化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多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深思与感知互动机会,让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阅读感知,找到不同的破解对策和方法。

三、反思延展,提升语用技能

反思延展,让导学案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綻放如同花儿般的艳丽。如在8年级下册第1课的《藤野先生》导学案运用反思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和明白“藤野先生的正直热枕、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我设置了一些思考题目:假如你在街头遇到了藤野先生,并且也曾听鲁迅先生提起过,你会怎样与藤野先生攀谈?通过这样的总结反思,让学生享有更多的支配权和表达话语权,能使他们将理解感知主动转变为实践运用,生成更多的丰富感知。有的同学,通过外貌刻画展现了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的样子,更展现了其渊博知识的文人气质。有的同学则是,通过现场采访的方式,模拟一定的情境,在主动、互动的交流过程中沟通,获得更多的认知体验感受,体味作者对藤野先生的额外关照之情。

通过总结反思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能使得导学案更加开放,让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更加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主动查找拓展,让他们在自我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修正短路,让他们在主动阅读感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深远认识,定能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伸展度。

如前所言,导学案的运用,让他们在带着问题进行探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围绕导学案的有效性,创设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的思考探知题目,引导学生在主动表达探知中发现问题和查找根源,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展露风采。

猜你喜欢
藤野海燕胡适
《胡适》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Friendship
赏春
赏春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