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私人空间的挑战

2016-05-30 21:00刘洋
新闻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个人隐私个人空间挑战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迅速发展,用户也在不断扩大。但使用者对手机媒体可谓是又爱又恨,它一方面给用户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的隐患。本文从手机媒体给私人空间带来挑战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其应对4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此研究让手机媒体用户增强私人空间的保护意识,同时发挥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 个人空间 挑战 个人隐私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标配”。由于新媒体的准入门槛比较低,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其进行交流、沟通等传播活动,与此同时,个人的隐私,比如姓名、性别、就职单位(或学校)、银行卡号、身份证号、个人喜好等就会有被泄露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自认为安全的私人空间,却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

一、 何为私人空间

在学术领域,学者们认为私人空间是“以个体独立人格为基础的私人活动与私人交往空间”,也称为“私人领域”訛。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独立。一般而言,私人空间有两个方面的操作意义,一方面是从物理空间的角度来衡量,从社交心理学来分析,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物理敏感距离,这个距离大小会因人而异,大约在1米左右,如果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那心理上的不安就会使人做出逃离和独处的选择,寻找能够带来安全感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是从心理空间的角度来衡量的,人们处于频繁的人际交往中,当隐私被泄露或被关注时,那就会引起不安,这实际上是侵犯了人的心理空间。因此,无论是在社会交往还是从道德上,我们强调对私人空间的尊重极为重要。

二、 手机媒体对私人空间挑战的表现

伴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打破了只用于语音通话和文字短信的格局,成为了大众化的信息沟通平台。特别是3G和4G时代的到来,使手机媒体的功能也再不断地扩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机对私人空间产生了不同的挑战和影响。

(一) 手机媒体占用了大量的私人时间

如今,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大量手机软件的开发,使得人们留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也创造出了许多“低头族”。同样来自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应该是所有设备当中最高的。正是因为智能化、伴随性、便捷性和高使用率使得手机媒体消耗了用户的私人时间。

(二) 手机媒体泄露个人隐私

手机媒体功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用户享受愉悦,但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个人隐私被传播、垃圾信息充斥的危险。比如,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微信朋友圈,有很多使用者会经常把自己享受的美食、遇到的事情、各种自拍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中。这种行为在手机媒体使用者看来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但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就这样一上传,你的个人信息就存在有可能被泄露的危险,更有不法之徒将这些个人信息成为牟利的手段,从而引发了财务上的损失和身体上的损害。

(三) 手机媒体使私人空间和公共领域的界限模糊

“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其由来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出现了‘公(公共事务)与‘私(私人事务)的分化。”从哈贝马斯办公室的公共领域中,我们能够发现,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在内容上、行为上还有很大的差异。但手机媒体的出现,使得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私人空间公共化的趋势。

(四) 手机媒体带来传播思维方式的转变

传播理论中,传统媒体背景下的受众大多是被动的,只能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发布的信息,参与度低。而新媒体背景下的受众,是多重身份的体现,他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而更多的情况,我们把新媒体的使用者称为“用户”。“用户”对手机媒体来说更是恰如其分。

手机媒体中下载较多的微信、微博、facebook等,每个使用者都可以将信息进行发布,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到别人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但由于发布信息的自由性和匿名性使得发布的信息没有办法进行验证,一旦内容涉及热点事件或热点人物,就会引起热议。而这样的虚拟空间也给传统的道德理念带来了冲击,出现了很多的网络暴民和网络暴力事件,丧失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不负责任的言论充斥网络空间,引发了网络社会的动荡。

四、手机媒体对私人空间挑战的启示

手机媒体对私人空间的挑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作为用户,我们不可能因为有这些危险,而置手机媒体于不用,毕竟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减少手机媒体对私人空间带来的威胁。

(一) 提高对私人空间的保护意识

虽然使用手机媒体及其应用软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对于个人信息的发布应当小心谨慎,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同时应该学会利用科技手段来保护自己,还应提高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当出现财务的损失和身体上的伤害时,应在第一时间向警方求助解决。

(二) 减少对手机媒体的依赖

对手机媒体的依赖使得人们在与人接触、社会交往都产生了很大的问题。比如自我封闭、沟通不良、表达能力下降等,也形成了似“容器人”的状态。因此,作为用户应当把自己从手机媒体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私人时间用于社会活动,正确看待手机媒体的作用和影响。

(三) 增强网络道德感

使用手机媒体时,应当看到手机媒体带来的危害,在私人空间里发表的言论和展现的行为都应该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能因为网络的匿名性,把它变成一个用来发泄非理性情绪的工具和平台,不能忽略网络伤害在现实生活中带来的巨大影响。

(四) 利用科技手段加大对手机媒体的监管

手机媒体作为用于传播的新的技术工具,对其内容和技术应该加大监督和管理,作为手机媒体的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当然也包括我们使用者都有责任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加大对手机技术和软件的研发,避免出现漏洞,造成技术上的私人信息泄露;使用者应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下载和使用手机软件,从技术层面控制私人信息的外泄。

结语

手机媒体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具体表现,它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传播工具,虽然它会对我们的私人空间产生诸多影响乃至造成威胁,但不能就此否定手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安全意识的提高、自我约束的加强,手机媒体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福利。

注释:

訛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2(3):108.

王传晓.博客: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8页。

作者简介:刘洋,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新媒体传播、计算传播。

编辑:赵娜

猜你喜欢
个人隐私个人空间挑战
让每一口空气都变得清甜无比
随身携带的避风港:个人空间
请远离我的个人空间!
英国:老夫妻流行分开度假
针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个人隐私保护方案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探析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用户隐私保护研究
海量数据共享与个人隐私保护
叽咕乐挑战
叽咕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