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研究综述

2016-05-30 16:38曹世生
西部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出版业出版社数字

摘要: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发展趋于平稳,但学界研究热情不减,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总库中检索到标题中包含“数字出版”的相关期刊论文364篇,硕士论文19篇;在读秀网检索到相关专著10部。考察这些研究发现,2015年学界较多关注“互联网+出版”“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国内外数字出版实践研究”等主题,而“一带一路政策”“IP运营”“数字版权贸易”“数字出版如何走出去”等话题则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兴趣。

关键词:2015年;数字出版;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5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数字出版企业的表现更为理智、务实,大多选择了稳健、务实的企业战略,着力夯实内容资源基础。数字出版领域重要事件有:1月21日,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国内“数字出版第一股”;4月9日,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启动;7月14日-16日,以“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举行。

作为代表未来出版方向的数字出版,仍然是2015年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总库中以“数字出版”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章标题中包含“数字出版”的期刊论文364篇①,硕士论文19篇;在读秀网检索到书名中包含“数字出版”的专著10部。②考察这些研究发现,2015年学者关注较多的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数字出版;二是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三是国内外数字出版实践研究。

一、“互联网+”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是“互联网+”元年,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如何通过“互联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出版业也不例外。对于当今的出版业来说,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到出版产业链的各环节,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变革发展模式和推进全面升级转型的结构性力量。[1]因而“互联网+出版”的关键不在于出版业对互联网的运用,而在于出版业思维方式的转变。

余丁认为,“互联网+出版”不等于“出版+互联网”,“出版+互联网”只是对互联网进行表面化、浅层次的利用,并没有将互联网思维深刻融入传统出版社的思维中;“互联网+”中的“+”,不仅仅是行为层面的“+”,更多是思维、理念、模式层面的“+”。[2]不过,在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看来,“互联网+出版”和“出版+互联网”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未来的数字时代,两者都应该并存下去。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则从保证出版业在内容生产中的主导地位的角度强调了出版业自身主动求变的重要性,他认为:“互联网+”的主体和主导权都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主要是出版企业主导融合进程。对出版行业来说,如果现在不接纳“+互联网”,将来只能被“互联网+”。[3]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业需要具备的“互联网思维”有哪些呢?郝振省认为,至少有三种互联网思维直接影响到数字出版的发展:一是融合思维;二是用户思维;三是免费思维。[4]匡文波认为“互联网+”时代出版业亟须的互联网思维为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数据思维、整合思维、草根思维。[5]王暄将其总结为“便捷”“参与”“免费”“数据思维”“用户体验”五个关键词。[6]

对于出版企业来说,“互联网+”将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创新引擎,在这一深刻变革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下,要及早从战略高度谋划企业的未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实施“互联网+”战略。[7]针对出版业如何实施“互联网+”战略,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余丁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其实质就是数字出版,传统出版要树立新思维,按照数字化要求深度开发内容资源;搭建数字平台,提高服务能力。[2]

谢誉元认为,“如何建立与读者的有效连接”、“如何体现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是互联网+时代出版业发展的关键,必须推动出版思维模式转型、经营管理转型、选题策划方式转型以进行应对,出版企业可以尝试在“卷尾”理论的指导下延伸产业链;进行跨地区、跨媒介、跨行业融合发展;借助社交媒介开展“圈子”营销等方式进行转型。[1]

刘志杰认为,出版企业“互联网+”战略发展路径主要有平台战略、大数据战略、内容+在线娱乐战略三种,出版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战略。[7]张沪平认为,跨界融合是“互联网+”的特征之一,“互联网+”将助力出版发行业三大转变,一是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二是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型变为创新驱动型;三是产业结构由单打独斗型变为复合优先型。[8]

笔者认为,数字出版对互联网具有非常高的依存度,二者融合共生、共同发展。“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正契合数字出版产业在融媒体时代创新发展的实质。数字出版从业者应该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及早树立互联网思维,将对互联网精神的理解内化到编辑主体的自觉行动,根据自身特点积极试水云出版、物联网,[9]定制出版[10],出版资源媒体融合[11]等新模式,通过“互联网+”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的大势,这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但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业以技术运营商、渠道商、数据库服务商等为主导,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之路仍然步履蹒跚。2015年,学界对该问题多为策略性研究,集中于数字出版背景下传统出版社如何通过对盈利模式、出版流程的再造进行转型和创新,旨在为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建议。

王建认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一体两面”,在渠道平台化、内容集成化、机制流程化及消费与生产结合的“全媒体”时代,数字出版其实是传统出版业的自我革命,需要进行观念变革和形态变化。[12]

张兰萍认为,通过数字出版流程的建立和数字出版平台的搭建,出版业的“编辑加工模式”“出版物供给方式”“传统出版结构”“传统管理模式”都将实现转变,传统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应该从建立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入手;打造多元化数字出版平台,包括数字出版资源的生产加工服务平台、资源投送服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等,实现出版转型;延揽优秀出版人才,有效获取数字版权,实现新的突破。[13]

林利红对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进行了探讨,从宏观方面提出了政府引导、整合产业链、深度加工内容资源等建议,从微观方面对传统出版社提出了不同的盈利模式建议,尤其是对专业出版社“知识网络节点服务”、“在线服务模式”、“数字图书馆”、“按需出版”四种盈利模式进行了深入论述。[14]而胡长深则为数字出版背景下传统出版业提出了“分析消费需求”“制定合理价格”“建立便捷分销渠道”“进行双向沟通”“多布局发展”六个方面的营销策略建议。[15]

传统出版社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一问题已被讨论多年,总结起来,一是要更新出版理念;二是要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适应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要求;三是传统出版管理体制要转型,其中既包括宏观方面对出版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包括微观方面出版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四是要完善数字版权保护制度;五是要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力度。2015年的数字出版研究对以上主题都有所涉及,尤其对部分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

郭向晖以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实践为例,论述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要实现的四个融合,即“全方位资源融合”“多领域业态融合”“新思维营销融合”“整合资本融合”。[16]

陈律薇则以上海音乐出版社为例,探索专业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途径,提出了“构建专业数据库”“独立和整合数字出版业务”“搭建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力推移动数字出版业务”“设计个性化数字出版应用产品”“坚持数字出版品牌化路线”“培养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等商业模式建议。[17]

赵鑫以众书网为例,围绕为什么按需出版、谁来按需出版、按需出版什么、如何按需出版等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提出了数字媒体时代学术出版采取按需出版模式的发展对策。[18]

叶延春认为,资源库的数据建设、维护和管理是数字出版的重中之重,他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例,对出版社资源库的数据建设、维护和管理进行了详细介绍。[19]

从当前国内出版业的实践来看,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之路走得似乎更为顺畅。2015年学界对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的案例研究对于传统出版业更具启示意义,可以作为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参考。

三、国内区域性数字出版研究

2005年以来,数字出版在我国呈加速发展态势,各地数字出版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由于数字出版是资本和技术密集性产业,经济发达地区的数字出版业相对成熟。2015年,学者们对地区数字出版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省市。

袁毅、李彤等分别对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的数字出版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袁毅以京、津、沪、渝四市数字出版基地为样本,通过对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空间链整合陷阱的归纳分析,认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空间链整合必须要在产业融合、产业特色和产业引导三个方面重点突破。[20]李彤、游登贵、吴江文对京津沪渝四市的数字出版投融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为区域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21]

鲁旭以江苏省数字出版产业为例,分析了当前地方数字出版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同质化、专业人才匮乏、优质数字出版产品不足四大问题,提出了“建立数字出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数字出版基地差异化发展”,“加快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培育”,“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数字出版产业”的建议。[22]

隗娜在对山东数字出版企业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山东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并构建了GEME模型来更加全面、科学地反映山东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23]

袁智博、薛伟莲介绍了辽宁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外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模式及对辽宁数字出版业的启示,并根据辽宁省的现状提出了发展数字出版业的相应对策。[24]

吴连英2014年对四川省数字出版进行的调查(一共调研走访了省内18家出版社、137家报社、346家期刊社)认为,数字出版在四川省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业界新形态,再加上出版单位对技术的开发意识以及政府的倾斜政策,四川数字出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蓬勃快速发展。[25]

孙晓燕、赵丽新全面探访了台湾数字出版业,用丰富的实例对台湾数字出版业做出了全局性的扫描透视。[26]陈维超、岳淼检视了台湾数字出版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台湾数字出版业面临的困境,认为缺乏内容资源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素。他们建议台湾数字出版产业树立“以信息服务为中心”的理念,打造多元服务的数字媒体平台,以受众为导向、生产多元化的数字内容产品,并寻求产业链条的深度整合。[27]张巧娜从政治风险、合作规模、合作环境与人才因素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闽台数字出版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大陆实行自由贸易战略的视角,为闽台数字出版合作提出了对策。[28]

2015年亦有学者关注到了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数字出版。袁征宇认为,新疆民文数字出版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借助国家对口援疆举措出台与落实的机遇,由政府层面统筹规划、引领全国成熟的数字出版企业与新疆出版行业深度合作,形成一条既能充分发挥新疆丰富内容资源的优势,又有强劲技术与服务支撑的现代化数字出版产业链。[29]曹文君、孙怡甜、滕世伟、崔洋则认为,新疆数字出版转型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加强数字出版人才建设成为促进该地区数字出版发展的当务之急。[30]

杨芳萍[31]、李娜、赵婷婷[32]等人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行了研究,他们都强调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认为可以利用数字出版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建议从建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强研究、走产业化道路等方面着力,探索出一条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之路。

笔者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数字出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推进,尤其是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问题,更应该享受更多的政策倾斜以及业界、学界的关注,以使优秀的多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永久性地保存和继承。

四、对于国际数字出版的关注和研究

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出版产业更加成熟,其发展经验值得国内出版业学习借鉴。2015年,国内学者对欧美出版业以及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数字出版业都有一定研究。

陈芳芳、余世英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数字出版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期刊、著者、地域、引文、主题等多角度对国际数字出版研究态势进行分析,反映了国际上关于数字出版的研究态势与分布格局,对于国内数字出版研究提出了“跨学科交叉研究将成为必然趋势”“加强用户角度的研究”“加强跨国、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等五点启示。[33]赵树旺,孔庆萍,张昀韬,徐铭瞳、吴星则分别对“欧美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的整合路径” ,[34]“欧美国家数字出版著作权保护”,[35]“国际视野下的童书数字出版”,[36]“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等主题进行研究,并依此为国内数字出版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数字出版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快速发展,尤以美国最为领先。美国在国家政策扶持、法律规章约束等方面均有着十分规范的制度,值得国内数字出版同行学习借鉴。李彬对中美两国在数字出版商业运作模式、标准体系、版权保护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我国数字出版同美国的差距,建议放眼全球,积极与世界接轨。[37]高珑对美国相关机构近年公布的阅读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了美国数字阅读现状:数字阅读比重在大幅上升,但是纸质阅读依旧稳定地占有一席之地;高素质读者成为中坚力量,且女性阅读群体占比上涨迅速;读者对于数字阅读终端的选择具有多元性和侧重性,移动终端更易受到青睐。文章认为美国数字出版业给国内出版业的启示有:数字图书市场潜力巨大,纸质图书仍大有作为;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订阅服务将大行其道;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内容是根本,渠道是基础,读者是核心。[38]施勇勤、王飞扬介绍了美国书业研究会的简史、组织架构和主要业务,据此总结了美国书业研究会对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工作的启示。[39]

黄先蓉、刘菡、刘玲武对法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与趋势进行研究,指出法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在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未来,法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将呈现继续保护和发展本国文化,平衡数字出版环境下版权所有者与公众权益,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共同发展等趋势。[40]邓文君、车达在分析法国出版业特点的基础上,从出版发行、拓展合作、立法保障三个方面探讨法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策略。[41]

仝冠军在牛津参加数字出版培训感受到,英国出版业界和学界关于数字出版的看法“是希望,是未来,是远大前程”,与国内出版业界的些许迷茫、些许犹疑、些许纠结相比,他们更早、更快地拥抱了数字出版这一新的业态,并找到了适合本土市场的盈利模式。[42]

张志强、姚瑶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开设学期与开设层次等方面对德国开设图书学专业的6所高校的数字出版课程进行了介绍,认为这些课程可以为我国大学的出版专业提供有益的参考。[43]

研究国际数字出版,一方面是为了给国内出版业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是为生产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数字内容,助力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参考。赵树旺、陈锋认为,能否成功进行国际传播,并不取决于你采取什么形态,用户接受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他们的研究为中国出版企业如何识别和找到国际用户、了解用户,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以符合用户使用行为的形式实现中国优秀数字内容“走出去”提供了建议。[44]

2015年的数字出版研究,除了以上所列几类主要主题以外,还有不少前些年一直持续的话题,比如大数据与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素养、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出版、学术期刊优先出版、按需印刷等。这些在往年的数字出版研究综述中已有过总结,不再赘述。而相对比较热门的“一带一路政策”“IP运营”“数字版权贸易”“数字出版如何走出去”等话题似乎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兴趣。事实上,对接“一带一路”政策是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契机之一; “IP运营”将成为未来内容产业的一大趋势,数字出版如何在一个个超级“IP”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甚至创造出更多“IP”,值得研究者们思考。

2016年出版业将继续面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人们对出版物的消费支出将根据经济状况而更趋理性,这是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家各项利好政策频仍,媒体融合渐趋深入,大众创新、创业浪潮卷袭,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也将为出版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互联网经济迅猛增长的形势下,数字出版业必须继续强化内容建设,用好数字出版技术、借助资本和商业运作,做好“互联网+出版”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国家搭建的交流合作机制和文化外贸平台,在扩大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产品和版权贸易,力争在继续拓展海外出版链条实体布局和进行国际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所突破。

注释:

①笔者于2016年1月27日在CNKI网上检索,数据库显示为546篇,人工剔除

刊物优先数字出版公告等不符合要求的篇目后为364篇。

②10部专著中,教材3部,会议论文集2部,数字出版年度报告1部,案例集1

部。

参考文献:

[1]谢誉元,冯炜.“互联网+”对出版行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编辑之友,2015(10).

[2]余丁.“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的新思维[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

[3]王扬.出版行业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J].出版参考,2015(14).

[4]郝振省.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15(2).

[5]匡文波,童文杰.论“互联网+”出版的发展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5(6).

[6]王暄.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数字出版转型[J].出版参考,2015(6).

[7]刘志杰.出版企业“互联网+”战略的发展路径分析——来自上市公司的实践[J].

中州大学学报,2015(4).

[8]张沪平.“互联网+”助力出版发行业三大转变[J].新疆新闻出版,2015(5).

[9]李爽.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J].出版参考,2015(12).

[10]苏振才.“互联网+”定制出版的创新思路与举措[J].出版发行研究,2015(6).

[11]吉正霞.“互联网+”环境下出版资源与媒体融合探索[J].出版广角,2015(15).

[12]王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一体两面”[J].传播与版权,2015(5).

[13]张兰萍.传统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策略探讨[J].编辑之友,2015(5).

[14]林利红.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初探[J].中国编辑,2015(4).

[15]胡长深.数字出版冲击下传统出版业的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15( 23).

[16]郭向晖.传统出版单位如何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以人卫社数字出

版转型升级实践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5).

[17]陈律薇.新媒体生态下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探索——以上海音

乐出版社为例[J].中国商论,2015(18).

[18]赵鑫.按需出版:数字媒体时代学术出版的发展路径——以众书网为例[J].中国

出版,2015(21).

[19]叶延春.资源库数据建设:数字出版的重中之重——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

例[J].出版参考,2015(18).

[20]袁毅.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空间链整合探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分

析研究[J].科技与出版, 2015(1).

[21]李彤,游登贵,吴江文.京津沪渝数字出版投融资政策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2]鲁旭.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江苏省数字出版产业为例[J].

江苏科技信息,2015(7).

[23]隗娜.山东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

[24]袁智博,薛伟莲.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

化,2015(11).

[25]吴连英.四川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22).

[26]孙晓燕,赵丽新.解析台湾数字出版产业[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8).

[27]陈维超,岳淼.台湾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与突围路径[J].出版科学,2015,23(5).

[28]张巧娜.自由贸易区战略下闽台数字出版合作对策研究[J].海峡科学,2015(5).

[29]袁征宇. 新疆民文数字出版在探索中寻求突破[J].中国出版, 2015(7).

[30]曹文君,孙怡甜,滕世伟,崔洋.新疆地区数字出版人才建设研究[J].黑龙江史志,

2015(7).

[31]杨芳萍.浅谈数字出版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藏发展论坛,2015(1).

[32]李娜,赵婷婷.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出版刍议[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

[33]陈芳芳,余世英.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数字出版研究态势分析[J].科技与出版,

2015(1).

[34]赵树旺.欧美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的整合路径[J].现代出版,2015(4).

[35]孔庆萍.欧美国家数字出版著作权保护研究[J].编辑之友,2015(11).

[36]张昀韬.国际视野下的童书数字出版[J].出版参考,2015(15).

[37]李彬.中美数字出版比较研究[J].中国报业,2015(4).

[38]高珑.美国数字阅读现状及数字出版趋势分析[J].出版广角,2015(13).

[39]施勇勤,王飞扬.美国书业研究会对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工作的启示[J].科技与

出版, 2015(2).

[40]黄先蓉,刘菡,刘玲武. 法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与趋势[J].科技与出版,

2015(6).

[41]邓文君,车达.法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 2015(7).

[42]仝冠军.牛津数字出版学习的七个关键词[J].出版广角,2015(2).

[43]张志强,姚瑶.德国大学的数字出版类课程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12).

[44]赵树旺,陈锋.中国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的用户策略[J].出版广角,2015(6).

作者简介:曹世生,男,传播学硕士,现供职于华中师范大学宣传部,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新媒体传播、高校新媒体宣传。

(责任编辑:杨立民)

猜你喜欢
出版业出版社数字
我等待……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答数字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数字看G20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石油工业出版社
成双成对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