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国“智造”时代
——走访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2016-05-31 23:54潘慧黄美庆
广东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智造广州工业

文/潘慧 黄美庆

引领中国“智造”时代
——走访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文/潘慧黄美庆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数控”)于1991年成立,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装备制造”、国家“863科技计划”、国家智能制造项目承担企业,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广东省装备制造业50骨干企业、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

在数控系统领域产销量多年位居国内行业首位的广州数控,依托20多年数控技术的积累,目前已形成自主研发的三位一体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全电动精密注塑机等三大类主营产品。公司自2006年开始涉足工业机器人产业,现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SK系列工业机器人,其中RB08、RB20、RB50搬运机器人已实现批量生产,在机器人领域闯出了一条国内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李伯基为本刊记者讲解机器人应用方案布局图。

自主研发攻克技术难点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巨大,增长速度快,但由于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核心技术被国外封锁,没有形成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生产,尽管研制和开发了一些典型的工业机器人,但是,和国外机器人相比,没有价格优势,不具备明显的竞争力,因此,现阶段国内市场还是被国外产品所垄断。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国外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应用在汽车和高端装备两个领域,随着制造业的中心转移到中国,新的制造工艺和产品需求大部分集中在中国。这对机器人本体制造、运动算法、产业应用都提出了新要求,必将催生更多新的机器人制造企业。这是国产机器人发展不能绕过的一条重要道路。

广州数控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李伯基为我们介绍道:“为加快工业机器人技术突破,缩短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广州数控采用阶段性并行研发和重点攻关的策略,形成内部竞争机制的同时,加强内外部技术交流,在机器人控制系统、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研发上采取两个以上的技术攻关小组同时研发、不同的技术策略并行研究的方案。经过应用验证,最终采取了效果更好的技术方案,然后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出领先于国内同行的新产品。”

自主研发和并行研发是广州数控研发的基本定位,广州数控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本可自主控制,得益于公司实行的这种研发模式。2000年,为了突破数控系统领域的核心技术,广州数控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同时投入三个团队进行研发。三个团队基于不同的技术平台和研发角度对同一道难题进行攻关,既拓展了创新思路,也加快了研发速度,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此外,广州数控每年坚持拿出销售收入的8%投入到技术研发中。目前,广州数控拥有15项专利技术,并主持参与制定了15项行业标准。

开拓市场打破国外垄断

广州数控把握机遇,从2006年开始进行工业机器人自主研发,生产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最新产品。目前研制的GSK系列工业机器人可以广泛应用于搬运、弧焊、涂胶、切割、科研及教学、机床加工及上下料等领域,适合应用在汽车、摩托车、家电、电子、机械、物流等行业。目前,工业机器人市场有着巨大的前景,广州数控在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正着力布局。随着广州数控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其产品已得到市场认可,并陆续销往广东、上海、江苏、浙江、重庆、河南、广西等地区,相继出口到越南、土耳其、智利等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约1200台套以上,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树起了一面旗帜。接下来,广州数控还将重点打造几款工业机器人,力争在功能和性能上接近国外同类品牌,形成较强的性价比并抢占市场。同时,加强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机的研发创新,使广州数控工业机器人实现完全国产化,做到技术和成本完全可控。对于开拓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李伯基高级工程师进一步阐述:“目前,广州数控正在研究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传送带等通过总线平台集成起来,实现车间智能化管理,达到准无人化生产的目标,并与比亚迪、广汽集团、创维集团、志高空调等大型知名企业合作推广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在具有传统优势的机床行业,与大连机床厂、宝鸡机床厂、上海第三机床厂、秦川机床集团等多家国内机床厂家展开合作,推广工业机器人机床上下料生产线的应用示范。”

献计献策建言国产机器人发展方向

《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出台,分别在投资、研发、应用、质量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显示了广东以抢抓“机器换人”的时间窗口期,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的决心。广州数控等骨干企业抓住机遇,加快企业市场开拓和经验总结,积极为政府科学制订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建言献策,协力推进全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为此,李伯基高级工程师表达了以下三个观点:

一是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产学研平台管理。由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缺失,我国机器人企业时至今日仍然在低端技术市场徘徊。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的同时,还要着力加快工业智能装备的国产化进程,特别是要进一步高效配置政府资源,支持本土智能装备生产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力。

目前,我国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现行的体制造成各家研究过于独立封闭,机器人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产学研各自为战,无统一标准,低水平重复研究;基础技术体系的普及、共享及高端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同时,缺少专业性的管理、运营、产品人才,使得研发成果与产业化产品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造成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产业化发展不明显。为此,建议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如,充分整合珠江西岸智能机器人应用创新联盟、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优势资源,注重研究共性技术、质量标准、国际合作、激励政策、人才培养,以及错位发展等,为国内机器人企业发展服务。

二是完善行业标准体系,避免产业打“乱战”。目前,在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的刺激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园激增至近40家,生产企业更是数以百计。作为新兴的机器人产业,需由政府牵头规范行业标准体系,划分上中下游结构层次,梳理好技术、质量、安全、应用等指导标准,集中资源,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标准管理研究队伍。此外,可以借用高铁模式,通过引进、研究、消化国外的标准和安全体系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基础标准和安全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推进机器人产品走向市场奠定基础。建立和完善清晰的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明确分工并确保各个环节的企业利益,引导行业良性有序发展,是培育健康的国产机器人产业的重要举措。

三是汲取国外精华,将更多资源投向“智造”行业。我国各级政府从政策税收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大力支持。在金融信贷方面,要有非常明确的信贷政策去支持产业化的发展。虽然,中国机器人企业在本体制造环节,相比外资品牌不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但在系统集成环节,本土企业具备成本和服务优势,应通过积极介入系统应用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由政府牵头集中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政策法规上保证各个环节的企业利益。鼓励自主创新和创业,在全社会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采用并行方式,一方面,追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现有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同时借鉴“日本模式”,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结合,重点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尽快形成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等真正的机器人“利益共同体”联盟,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品牌。另一方面,积极跟踪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借助“互联网+”的强劲东风,开展信息网络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物流化紧密结合的工业智能化制造。

猜你喜欢
智造广州工业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工业人
中国智造
3D打印智造未来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