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米勒重复观对《红字》与《磨砺》的并置研究

2016-05-31 08:53杨洁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重复红字差异

杨洁

【摘 要】《红字》与《磨砺》历来备受评论界的关注,但少有对这两部不同历史时期作品进行并置比较的研究。本文拟借助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家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解读《红字》与《磨砺》中的重复与差异,借以揭示以海斯特和罗莎蒙德为代表的身处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的生命轨迹。

【关键词】《红字》 《磨砺》 重复 差异

本论文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WZYQ201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磨砺》是英国当代知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第三部小说,出版于1965年。小说一经出版便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并为德拉布尔赢得了约翰雷斯奖。与此同时,评论界也开始关注德拉布尔及其作品,国外对她的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色彩和女性主义方面。威尔瑞·格若斯维纳·迈尔(Valerie Grosvenor Myer)曾指出,德拉布尔在其作品《磨砺》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罗莎蒙德身上流露着极强的清教负罪感与焦虑感(Myer,1974:15)。然而,随着女权主义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对德拉布尔作品的研究又转向了女性主义。《磨砺》的主题是关于母性和性爱,母性与职业之间的矛盾。艾琳·克洛南·罗斯(Ellen Cronan Rose)认为,德拉布尔作品的主人公,包括《磨砺》中的罗莎蒙德在内,都有一种“渴望长大而又幻想永远长不大”的矛盾心结(Rose,1980:8.)。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对德拉布尔的研究比较少,较具代表性的研究者有杨跃华和刘巧等。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杨跃华在其博士论文《知识女性的愿景》中,把德拉布尔早期的三部小说——《磨砺》、《瀑布》、《金色世界》视为一个三部曲系列小说。刘巧则指出《磨砺》中存在大量的含混因素,足以解构小说的主题意义。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之一。国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弗德里克·坎贝尔·克鲁斯(Frederick Campblu Crews)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指出《红字》体现了人们对性欲的渴望,同时又自我压抑。D.H.劳伦斯则认为《红字》通过讲述主人公海斯特与牧师的爱情故事,彰显了清教徒式的道德。Hernon Melville 指出了《红字》对人性阴暗面的描写。Willian Bysshe Stein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阐述了《红字》中人物在《圣经》中的原型。国内学者对《红字》的研究主要围绕主题和艺术而展开。在主题方面,侧重探讨作家的清教观、救赎观、原罪说等;艺术方面,主要分析作家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或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红字》中霍桑的妇女观。

综上所述,此前国内外鲜有评论家把霍桑的《红字》和德拉布尔的《磨砺》这两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著作进行并置研究。本文拟以《磨砺》研究为经,《红字》研究为纬,运用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家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解读两部著作的重复与差异,借以揭示以海斯特和罗莎蒙德为代表的身处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的生命轨迹。显然,霍桑在《红字》中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男权社会,海斯特实质上仍是男性权威的代言人;而德拉布尔笔下的罗莎蒙德则是一个追求独立,同时又努力摆脱男权控制的现代女性。

米勒的重复理论

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指出:“任何小说都是重复和重复之中的重复的一个复杂系列,或者是以链状形式与其他重复相连的一个复杂系列。”他认为对小说这样的长篇作品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必须通过识别作品中的重复现象才能得以实现。米勒从规模上归纳出三类重复现象:一、包括词、修辞格等言语成分的重复;二、事件和场景的重复;三、作者的一部小说对其他小说主题、人物和事件的重复(Miller,2004:6)。这里所谈到的第三类重复便是一种互文现象,而《磨砺》与《红字》这两部作品在主题、人物及情节设置方面都有一定的重复和吸收。

《红字》与《磨砺》的并置研究

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方面,两部作品都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两个女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历史时代,但她们的身上却拥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1.相似的生活经历

海斯特和罗莎蒙德,这两个女人都有私生子,并且都因为私生子而遭遇了种种磨难,但她们却从未被磨难所打到,而是积极地融入社会进行自我救赎。海斯特生活在17世纪的波士顿,那是一个加尔文清教主义氛围颇为浓厚的地方。清教徒们压制了所有的公共娱乐活动和私人消遣,清教主义残酷无情地扼杀人性,毒害人心。而海斯特正是在这样一个对个人道德苛求的时代与牧师丁梅斯代尔有了私通行为,触犯了清教戒律“十戒”中的第七戒,难逃清教戒律的惩罚。所以,海斯特被清教判处胸前终身佩戴红色A字(意为通奸Adultery),并押上刑台示众。其后她被赶到一个偏远的、靠近海边的小屋,不仅要面对世俗的唾骂,还要独自抚养女儿。

《磨砺》中的女主人公罗莎蒙德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女博士研究生,她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不愿意陷入情感和婚姻的泥淖。然而一次偶然的约会却让她意外怀孕。经过反复思考后,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担当起做未婚母亲的责任。在抚养孩子的艰辛过程中,她经历了重重磨难。本打算回国的父亲在得知她怀孕之事后选择暂时留在非洲;万家团圆的圣诞夜她却因为孩子发烧而心力憔悴;她的两个男友,一个不知去向,一个另结新欢,孩子的父亲也只是偶尔来个电话。此时的罗莎蒙德一边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一边还要完成学业,可谓是尝尽了人间冷暖。

2.不尽如人意的感情经历

两位女主人公都心地善良,年轻貌美,但她们的感情生活却不尽如人意。海斯特的前夫齐灵渥斯是一个外表丑陋,甚至有点畸形的老医生、老学究,海斯特与他之间根本没有爱,海斯特在这个衰老畸形的老医生眼里还不如他的药草。在多年没有前夫音信的情况下,海斯特与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了,并有了私生女“珠儿”。海斯特也因此遭到了清教戒律的惩罚。而《磨砺》中的罗莎蒙德深受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宗教性禁锢影响,对男女性行为保持高度的警戒。最初,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贞洁,同时与乔和罗杰交往,并巧妙地让每一个男友产生错觉,以为她和另一个人已经上过床,以此近似怪诞的做法来小心谨慎地维护自己的贞洁。然而,当她自创的这一“双重防护系统”意外解体后,她发现自己对乔治的爱是如此难以自拔,甚至愚昧地献身于乔治,以致意外怀孕。出于对恋人的无私的爱,她没有告诉乔治怀孕的事,独自一人承受着身心的煎熬,最后,她毅然决定独自一人抚养孩子。

3.富有牺牲精神

海斯特和罗莎蒙德都富有牺牲精神。海斯特为了保护恋人丁梅斯代尔接受所有惩罚且拒绝说出爱人的名字。她的判决书中没有规定她在刑满之后必须留在这个遥远偏僻的、清教徒聚居的殖民地,受尽身心的折磨。她完全可以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改头换面、隐姓埋名,重新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海斯特却选择留在波士顿,也许“是另一种感情把她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在那片土地上住着一个人,虽然世人并不认可,但她认为已与此人结为一体”。这种感情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她还深爱着丁梅斯代尔,并且希望有一天世俗能允许她与恋人以某种方式结合。

罗莎蒙德在得知自己怀孕后,几经犹豫却没有告诉乔治。此后,在女儿重病之时,她亦是独自忍受艰辛,照顾女儿,联系医生。她在独自承受内心痛苦之时,甚至还为自己的恋人从未受到这些“不必要”的担忧而欣慰。爱情具有普泛性,身处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位女主人公都经历了一场“爱而不能得其所爱,亦不能忘其所爱”的情感经历。

4.重复中的差异

《磨砺》与《红字》两部作品虽然存在上述诸多重复或相似的地方,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其文本内涵各有千秋, 两部作品的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女主人公对两性关系态度的本质差异

海斯特的一生,所有的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以恋人丁梅斯代尔为“圆心”。坚强的海斯特虽然因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受到清教的迫害,但其内心却始终没有向清教戒律低头。为了能与自己的恋人丁梅斯代尔在一起,她多次放弃追求新生活的机会。但从海斯特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也足以看出她潜意识里对父权制文化的认同,也可以说,她从来就没有独立过。她的坚强、勇敢也是建立在对那份遥不可及的爱情的守候的基础上,海斯特对待两性关系存在着“一边倒”的趋势,这是在男性权威的控制之下,女性意志渐渐消弱的一种体现。

而《磨砺》中的罗莎蒙德则与海斯特在对待两性关系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罗莎蒙德,一名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两性关系日益开放的时代的知识女性,她亲身经历了60年代欧洲女权运动,内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女性意识,不再认同男性权威社会对女性所设置的各种道德规范。她不甘心仅仅以与男人的关系来界定女人的身份,她主张用自己的社会行为来认定女性的身份。她和海斯特一样,都处在男权社会,都经历了挣扎与反抗,都独自抚养着孩子,都曾经对爱情有过艰难的选择。然而,罗莎蒙德却因其内心强大的女性意识,渡过了艰难险阻,勇敢地迎接生活一次次的挑战。她害怕因为爱情而陷入父权制文化的控制,成为男性的女仆,因此,她拒绝与乔治结合,向乔治隐瞒孩子的真相,甚至刻意疏远乔治,她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想法,想像个男人一样,自由、独立地活着。

(2)“A”字的隐含之意相互对立

《红字》中,海斯特胸前佩戴着代表“通奸”意味的鲜红的“A”字。而在《磨砺》中,罗莎蒙德总感觉自己“穿着胸前秀有醒目红A的衣服东奔西走”,不过这里的A字显然已不是通奸、放荡的意思。相反,作者在这里对A字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打破了其原意,赋予了A字相反的意思,即禁欲。罗莎蒙德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她自觉地用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然而一次意外却使她怀孕,她认为这就是“维多利亚式的惩罚”。

(3)男主人公塑造手法的差异

在霍桑的《红字》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忠诚于上帝的虔诚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他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是与海斯特一样,推动作品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而《磨砺》的作者德拉布尔在塑造男主人公乔治时,却极少正面着墨,而是通过女主人公罗莎蒙德的所感所思从侧面刻画他,作者极少有对乔治心理或言行的描写,他只有在女主人公的思维活动中才得以“露面”。

结 语

《红字》的结局暗示了霍桑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支持。海斯特对恋人的忠贞,对鄙视她的人善意相报,其实都是男权社会赋予女性的标准美德,霍桑正是在其潜意识里塑造了这样一个符合男权社会认可的完美女性。然而,《磨砺》中,作者始终以他幽默诙谐的笔调向读者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基调,罗莎蒙德饱尝生活的艰辛,但女主人公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足以明鉴其反抗世俗束缚的勇气与决心。

参考文献:

[1]Maclean,H.N.,“Hawthornes Scarlet Letter: The Dark Problem of this Life” American Literature, 1(1955):12-24.

[2]Whittier,G. Mistresses and Madonnas in the novels of Margaret Drabble (1980),In J. Todd.

[3]刘林:《“海关”与〈红字〉的同构关系》,《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61-69页。

[4]彭石玉:《霍桑小说与<圣经>原型》,《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第64-69页。

[5]杨跃华:《知识女性的愿景——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6]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姚乃强译,译林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猜你喜欢
重复红字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创伤书写之“重复”
如何走进高三孩子的复习阶段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浅析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的区别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智力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