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的因素分析及抗抑郁治疗观察

2016-06-01 12:20陈曦羽
保健文汇 2016年2期
关键词:抗抑郁中度康复训练

●陈曦羽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的因素分析及抗抑郁治疗观察

●陈曦羽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因素,并观察抗抑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抑郁的发生情况、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①本组共有63例患者出现抑郁,其发生率为31.50%,其中41例轻度抑郁,17例中度抑郁,5例重度抑郁,所占比例分别为20.50%、8.50%和2.50%。②经统计,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以及卒中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均具有密切联系(P<0.05)。③经治疗,2例死亡,3例放弃出院,剩余58例均好转出院,好转率为92.06%。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压力,抑郁的发生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需要积极采取抗抑郁治疗,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脑卒中;抑郁;发病因素;抗抑郁治疗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该病发生后,很容易导致多种后遗症,比较常见的就是不同程度的偏瘫、身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等[1]。其中抑郁就是情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不仅会加重其躯体症状,还会增加他们的精神痛苦,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脑卒中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脑卒中后抑郁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因素,并观察抗抑郁治疗的临床效果,我院选取了20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符合如下条件:①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针对该病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经颅脑CT或MRI诊断确诊;③NIHSS(美国国立卫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18分;④患者意识清醒;排除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患者: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②老年性痴呆患者。其中男123例,女77例;年龄为56~83岁,平均为(70.34±2.46)岁。从年龄分布来看,58例≤65岁,剩余142例>65岁。从疾病类型来看,脑梗死137例,脑出血63例。从合并症来看,高血压107例,糖尿病89例,高脂血症121例,心脏病74例;其中73例无并发症,127例有并发症。

1.2 研究方法

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抑郁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总结抑郁发生的原因。对抑郁患者采取抗抑郁治疗方案: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服用黛力新、盐酸氟西汀和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统计本组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和并发症等因素的相关性,观察抗抑郁治疗的效果。其中抑郁的判定标准参照CCMD-3(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和分类标准第3版)制定的诊断标准[3-4],采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其病情程度进行评价,<8分表示无抑郁,8~16分为轻度抑郁,17~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的发生情况

本组共有63例患者出现抑郁,其发生率为31.50%,其中41例轻度抑郁,17例中度抑郁,5例重度抑郁,所占比例分别为20.50%、8.50% 和2.50%。

2.2 抑郁发病的相关因素

经统计,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以及卒中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均具有密切联系(P<0.05)。详见表1。

表1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n(%)]

2.3 预后分析

本组63例抑郁患者经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2例死亡,3例放弃出院,剩余58例均好转出院,好转率为92.06%。

3 讨论

抑郁症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报道来看,关于其发生率的报道存在很大的差异。有部分学者通过收集大样本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抑郁的发生率约为34~35%,其中轻度、中度以及重度抑郁患者的比例分别约为20%、10%和4%左右,会受到神经生物学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抑郁的发生率为31.50%,轻度、中度、重度抑郁所占比例分别为20.50%、8.50%和2.50%。和上述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本组研究还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以及卒中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均具有密切联系(P<0.05)。这一结果说明,抑郁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鼓励病人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帮助下进行康复治疗,在运动过程中适当表扬和认可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积极性,运动可以畅通气血,转移抑郁心理,是我院使用的康复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压力,抑郁的发生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需要积极采取抗抑郁治疗,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县人民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

[1]周海平.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24(10):245-246.

[2]马强,杨小敏,闫咏梅.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2012,05(16):85-87.

[3]韦敏,钱海兵.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03(20):96-101.

[4]赵新慧,温进哲,袁芳.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预防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03(17):269-272.

猜你喜欢
抗抑郁中度康复训练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小米手表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特异性抗P . g-IgY龈下冲洗液对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