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6-06-02 23:19曹亚桂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一对一小学数学

曹亚桂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小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诊断”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一对一”学习模式的意识,科学评价,有效诊断,加强干预。

【关键词】 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小学;数学;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主要为“多对多”“一对多”或“一对一”,而课堂检测则采用“多人一测”和“多人一题”的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全面性的了解,不利于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无法判断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未掌握哪些知识,也无法准确分析出学生解决数学题出现错误的原因,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会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教学模式,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水平诊断计划,参与到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小学生解决问题,从提升个人学习水平出发,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水平。

一、选择“诊断”数学问题

小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并且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所差异。有对学习表现出高度兴趣的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也有尚未完成从家庭到学校过渡的小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差。教师统一施教,出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满足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了学困生群体的学习难度,对提高小学生整体学习水平会形成负面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一对一”诊断与干预,教师必须先选择出具有针对性的“诊断”数学问题,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现以“四则运算”为例,教师根据诊断目的设计出专门的测试题,第一道题是测试学生是否掌握四则运算的规律,第二道题是测试学生是否会计算四则运算。对于第一道测试题,教师点了一位平时学习表现不突出的学生提问:“对于一级运算应该按照怎么的顺序进行计算?”学生回答:“进行一级运算,只需要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即可”,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了肯定,对学生也进行了表扬,继续对学生提问:“那如果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都出现在同一个式子中呢?”学生犹豫了一下回答:“应该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学生说出的答案并不完整,其他学生立即补充到:“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检查完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之后,教师用一道题检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应用程度,例题:645×(800-350÷35),学生根据四则运算规律,写出解答过程:350÷35=10,800-10=790,645×790=509550,有学生觉得数字比较大,计算比较困难,还使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对式子中的各个数字同除以5得到:129×(160-70÷7),计算结果的速度更快。这就说明学生不仅对本章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比较好,也很好地掌握了其他相关数学知识。

由此可见,缺乏科学有效的诊断,就难以了解到每一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一对一”诊断与干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将诊断问题的难度由低到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增强学生“一对一”学习模式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部分对“一对一”学习模式存在误解,认为与教师之间的“一对一”,就是自己学习水平不高的体现,或者是教师对自己的惩罚,导致很多学生对于“一对一”学习模式并不热衷,甚至存在恐惧感。当前,加强对学生“一对一”诊断与干预,需要教师先引导学生对“一对一”学习模式形成正确的认识。

再以“四则运算”为例,例如对于算式1:113-(34+38)÷2和算式2:(113-34+38)÷2,有很多学生出现了错误,有学生错解算式1:113-72÷2=41÷2=20.5,或者113-34-38=41,41÷2=20.5,这些学生明显是对教学内容掌握不熟的原因,为了巩固和加深这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再次提问一个出现错误的学生:“四则运算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回答:“如果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都出现在同一个式子中,应该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回答完四则运算规律之后,学生立刻发现了自己的错解,再按照运算规律进行重新计算。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犯错误的学生纠正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可以使学生从学习数学中获得成就感,减少了他们心中自卑感的产生,逐步增强了他们“一对一”学习模式的意识。

三、科学评价,有效诊断,加强干预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的重要作用,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评价,有效诊断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成果评价,参与到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小学生形成干预。

再以“四则运算”为例,诊断测验中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测试学生是否掌握四则运算的规律”,学生做出了准确的回答,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的表扬,而在第二道题“测试学生是否会计算四则运算”,教师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问题,对于算式:113-(34+38)÷2,有学生的错解是113-72÷2=41÷2=20.5。在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对他们学习程度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判断出了他们对教学内容应用不熟,为此,教师又设计了相关题型,引导小学生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效诊断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参与到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形成干预,就可以实现逐步提高小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穆晓婧.“新知”引入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西部皮革.2016(02)

[2]顾正理.深度引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不再“被搁浅”[J].教育探索.2015(12)

[3]肖雪梅.浅谈优化小学数学学习的几点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2)

[4]林国辉.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的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

[5]胡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学周刊.2016(09)

[6]杨冬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设问启发[J].学周刊.2016(09)

猜你喜欢
一对一小学数学
供证“一对一”情形下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航工业宝胜的“一对一”供给侧改革
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分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