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学生与名著的桥梁

2016-06-02 18:14万志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影视资源名著阅读阅读兴趣

万志明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文学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作用日益明显。21世纪的语文教学正不断加大对名著阅读能力的考查。指导学生开展文学名著阅读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小学实际教育教学出发,提出利用好影视这一资源,帮助我们的孩子跨越文学著作的阅读鸿沟,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 名著阅读 影视资源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知道:好书、美文如久旱甘霖,酷暑凉风,对人的心灵起着滋润、浸化的作用。但名著思想内容往往比较深奥,故事情节较复杂,发展线索也往往不止一条,这就给学生阅读带来了不小困难。尤其是一些外国名著,学生看了半天,可能还看不出眉目来,再加上有些外国人的名字又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就会失去继续读下去的兴趣,更不用说,一些外国作家信仰宗教,在其作品中,喜欢引用宗教的经文,学生就更读不下去了。但我们也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的普及,电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在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精神心理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孩子已习惯在声、电、光的陪伴下阅读。

我们发现,现在有丰富的影视资源,大量优秀影片把原本由文字表达的名著故事情节、内容,由演员来演绎成真实,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名著的魅力与风采。同时能够表现文字意境美的电视散文、电视诗歌也走入荧光。电影以其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靓丽多彩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以及演员高超的演技吸引着广大的观众,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的影片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选择:想当年,多少青年志士是看着《青春之歌》走上革命道路的;又有多少人是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下,汇入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洪流中去的……像这些由名著改编而成的影片,学生就爱看、乐看、易看了。不仅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且在影视作品导看中、阅读中可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完善人格。这些优势可以用来引导我们的学生来阅读名著。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材料,九年的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借助影视,指导学生读名著,让学生在丰喜闻乐见中学语文,提升语文学习的素养,让优美的文章来滋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格。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说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凭借课堂,借助影视,利用藏书,这现成的语文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读名著,带领、引导孩子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挖掘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宝库,孩子们的课余阅读也会因语文学习而更加美好,课外阅读会使语文变得丰盈,家庭生活也会因课外阅读而变得更美好。如学生爱看动画片《西游记》,就让学生看名著《西游记》,学了课文《江姐》,引导学生去看小说《红岩》,从欣赏电视散文片到阅读名家名著,就这样,《匆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悄悄地在孩子们的手中互相传阅。

影视与纯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对影视与名著之间做一定的点拨、引导,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电影的导看代替手耕笔种的说教

首先给学生播放精心选择的名著影片片断,并设个悬念,“欲知结果如何,请同学们看原著”。刚看了影片,已经知道了一些内容,但中途却停了下来,这时很多学生势必想知道剩余的内容,这就吊起了他们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这样,生动的影视作品就代替了教师手耕笔种的繁杂讲解。

2比较影片与原著的不同,培养鉴赏能力

影片与原著毕竟不同。阅读原著,看的是文字,培养的是学生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观看电影,看的是像,听的是音,其实这还不是真正的“阅读”。况且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就能用图像来表达,而图像有时所表达的效果也是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将名著搬上银幕,首先就要进行改编。这样影片中的内容就会与原著产生许多不同。这不同其实是编导们的艺术见解,这些内容恰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先让学生列举出影片与名著的种种不同,然后让他们“挑战大师”,让他们评价“大师们”改编得成功与否(不同之处比较多,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然后由此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以“教参”、教师的答案为标准,时间一久他们唯“教参”、“教师”是听,思维被限定在了一定的框框内,变得没有发散性、开放性、批判性,认为只要是书上的、发表的就是好的,不敢也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现在这样的分析没有参考答案,他们就放得开了,对“大师们”的改编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还颇有见底。

尽管大家的看法各有千秋,甚至提出反对意见,而我们只需适时地引导他们去收集相关的内容,到图书馆、互联网上去查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各取所需”,一下子他们知识面开阔了许多。有了这许多内容作基础,他们对作品理解更深刻了,所作出的结论也更有说服力。

在这个过程中,某些问题可能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但在这个过程中,写出理由,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分析、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培养了他们判断能力。在这里,“挑战”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同时过程本身也是收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还可以鼓励学生也来改编、表演,并让学生自己评价。对看过的影片中,学生认为改编得不好的情节、场面,我们安排他们自己来编,自己来导,自己来演,自己来评。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原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细节,遇到不同意见,相持不下,就去查资料,时间紧张,在学校完不成,拓展到课外进行交流。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面对不同组的不同版本的“表演”,大家可以激烈地评论,通过与不同的多个小组交流。深深地理解了内容,通过亲身体验最终明白,编导、演员不是那么好当的,都需要很扎实的艺术功底。

笔者始终认为利用好影视这一资源,它势必会帮助我们的孩子跨越文学著作的阅读鸿沟。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提升他们的品位。让高高在上的文学名著更亲近孩子!

猜你喜欢
影视资源名著阅读阅读兴趣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