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Δ

2016-06-03 06:10钟运香卢锐辉赖佩莹何碧娟蒋珍柳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4期
关键词:回顾性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钟运香,尹 霖,卢锐辉,金 珑,赖佩莹,何碧娟,蒋珍柳

(1.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 东莞523900; 2.东莞市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广东 东莞 523900)



3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Δ

钟运香1*,尹霖2,卢锐辉1,金珑1,赖佩莹1,何碧娟1,蒋珍柳1

(1.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 东莞523900; 2.东莞市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广东 东莞523900)

DOI10.14009/j.issn.1672-2124.2016.04.041

摘要目的:了解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367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2015年上报至广东省ADR监测中心的367例ADR报告中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涉及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7例ADR中,涉及药品69种,其中抗微生物药32种(占46.3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6.84%。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等反应。结论:临床应控制抗微生物药的使用,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加强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抗微生物药; 合理用药; 回顾性分析

药品具有两重性,在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亦可能带来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ADR是药品固有的效应,是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为了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确保患者安全用药,我国各大医院陆续开展了ADR监测工作,并积极上报ADR。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西药房普遍实行传统的综合服务模式,容易出现处方调剂差错等问题,增加ADR发生的概率。因此,笔者运用创新的分诊断单元服务模式,加强药房管理以降低ADR的发生率,提高药物安全性。现结合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367例ADR与创新的分诊断单元服务模式,对367例ADR及对策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2015年上报至广东省ADR监测中心的367例ADR报告,运用Excel等统计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药品剂型及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按照原卫生部颁布的ADR因果关系评估方法进行初评。

2结果

2.1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在367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201例(占54.77%),男性患者166例(占45.23%),男女比例为1∶1.21。患者年龄最小者2个月,最大者95岁。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构成比

2.2ADR涉及的药品种类

参照《新编药物学》(17版)[1]的药物分类方法,将ADR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其中,涉及的抗微生物药有32种,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报告例数居首,共有126频次(占34.33%)。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2(注:同一例ADR患者中怀疑药品可能有1种或1种以上)。

表2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将367例ADR报告按照临床表现、累及器官和(或)系统进行统计,共发生482频次,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伤238频次(占49.38%)居首位,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皮肤潮红和荨麻疹等;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58频次,占12.03%)和全身反应(44频次,占9.13 %)。在367例ADR中,有4例较为严重的ADR,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和肝功能异常等。

2.4引发ADR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

在367例ADR报告中,药品剂型最多为粉针剂178频次(占48.50%),其次为注射剂129频次(占35.15%);给药途径最多为静脉滴注282频次(占76.84%),其次口服44频次(占11.99%),静脉注射13频次(占3.54%)。

2.5ADR程度分级及转归

在367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有265例(2014年140例,2015年125例),严重的ADR有39例(2014年30例,2015年9例),新的一般的ADR有62例(2014年33例,2015年29例),新的严重的ADR有1例(2014年1例)。其中,100例(占27.25%)经对症治疗痊愈,165例(占44.96%)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02例(占27.79%)未经处理自行好转,无发生后遗症及死亡病例报道。

3讨论

3.1性别、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在367例ADR报告中女性用药的ADR发生率要高于男性,可能是女性对药品敏感性、耐受性较差等原因所致。因此,女性用药,特别是在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更需警惕药品的特殊影响,避免严重ADR的发生[2]。

从年龄分布看,ADR可能发生在各个年龄组人群。在367例ADR报告中,21~40岁的青年人最多,占44.41%。李冠儒[3]研究结果显示,该年龄段人群在社会上承受的工作压力大,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且生活欠规律,导致用药依从性较差。41~60岁的中年人次之,占24.25%,可能是因为中年人易诱发疾病导致住院基数大。2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的构成比相差不大。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医师需结合每个年龄段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制订合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以尽量减少ADR的发生。药师在发药时,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向患者交待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通过加强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降低ADR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4-5]。

3.2ADR涉及的药品因素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抗微生物药品种和病例数所占比例分别为46.38%、61.85%,在ADR涉及的药品中居于首位,这与既往的报道[6-7]一致。抗微生物药发生ADR的原因与其不合理使用相关。药物本身通常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服药时间、频次、剂量、给药途径不当,或服药期间误服不适宜的药物(食物)等,均可能引发ADR。

3.2.1用药不适宜:药品应用的不规范化与不合理性也会引发ADR,增加用药的不安全性[8]。在本调查的367例ADR中,有78例(21.25%)存在用药不适宜情况,其中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如1例28岁的女性患者,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1次3 g、1日1次、静脉滴注,1 h后出现恶心、呕吐。该患者存在两点用药不适宜情况:(1)头孢孟多酯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该剂量一般分3~4给药;(2)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为病毒感染,在无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又如1例 22 岁的男性患者,临床诊断为支原体感染,处方为阿奇霉素1次0.5 g、1日1次,溶剂为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l,在输液期间出现静脉炎;药品说明书有规定: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时,滴注液浓度不得高于2 mg/ml,该处方阿奇霉素浓度偏高,这是产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诱因。

3.2.2联合用药:并用或先后应用2种以上药物,在体内可能发生药效或毒性变化,若联合用药不适宜,则容易导致ADR的发生。本调查中,有1例 62 岁的高血压病女性患者,医师为其开具了“美托洛尔片”“维拉帕米片”,在服药3 d后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由于维拉帕米片为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产生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肌传导阻滞,若与β受体阻断剂合用,易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甚至心脏停搏。又如1例33岁的急性鼻窦炎患者,医师为其开具了“头孢呋辛酯片”和“欧龙马滴剂”,在服药后1 h后患者出现“眩晕、呕吐”。由于欧龙马滴剂含有19%的乙醇,而头孢呋辛酯可影响乙醇的代谢,导致乙醛积聚出现“双硫仑反应”,引起了上述ADR[9](注意:在服用头孢呋辛期间及停药3 d内,哪怕仅喝少量的酒,也容易引起该反应)。

3.2.3给药途径:本次调查发现,引起ADR的可疑药品以粉针剂(占48.50%)和注射剂(占35.15%)为主,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占76.84%)最多。由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体内、无肝脏首关效应,因此药物作用及ADR较其他途径迅速而强烈。但也可能与静脉注射药品的内毒素、pH、微粒和渗透压等有关。故医师在为患者用药时,特别是静脉注射药品时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用药史等,并根据病情需要合理用药,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以减少ADR 的发生。

经分析,本调查367例ADR中,有61例(16.62%)与服药时间、频次、剂量、给药途径不当,或服药期间误服不适宜的药物(食物)等有关,这与医师对药品说明书不熟悉有很大关系。结合国内的其他报告[10-11]与我院总结的经验,药学部门可通过处方“事前干预”与“事后点评”有机结合,通过审方发现不合理处方进行事前干预,对部分事前干预无效的处方通过事后点评公示及行政干预,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显著提高处方的合理性,促进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减少ADR的发生。

3.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在本次调查的367例ADR中,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出现238频次(占49.38%)居首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皮肤潮红和荨麻疹等,与国内其他报告一致。皮肤及其附件位于身体表面,容易被发现,但ADR并不都是发生在皮肤表面的,器质性病变如泌尿系统、肝、肾等方面的ADR隐蔽且通常为慢性,更需引起医护人员注意。

国内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用药咨询,药师可以解答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困惑,发现潜在的不安全用药隐患,利用自己的药学知识解决临床中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从源头上减少ADR的发生,并且通过让患者了解更多用药过程中容易出现的ADR及其临床表现,减少严重ADR的发生[12-13]。

3.4分诊断单元服务模式与ADR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医师在专业及时间上的限制,医患之间难以在药物使用方面有足够的交流,且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问题已日益突出;传统的药学服务模式,仅靠药师发药时的短暂交待,难以逐一向患者交待清楚。结合上述的ADR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变药房的管理模式预防ADR的发生。因此,我院通过创新的分诊断单元服务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范化流程,加强药房管理来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

本服务模式是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医院信息科配合下将全院的“疾病诊断”分成6个“诊断单元”,每个窗口1个“诊断单元”,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自动按 “诊断单元”分类打印电子处方。 具体措施如下:(1)每张调剂台只摆放对应窗口的诊断单元的所有药品,保证当日调配处方的药品供求,同时可减少后台药师的工作量。(2)为了更好地配合分诊断单元服务模式的实行,每日安排1~2名机动人员,1名用药咨询药师。(3)增设了现场协调班A班与现场处方点评药师。A班,与患者、医师、护士进行沟通,把问题、矛盾解决在萌芽阶段;现场处方点评药师,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对不合理的处方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配合A班更好地完成现场的工作。(4)通过“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实现了“安全管理常态化、现场管理规范化、流程管理标准化、标识管理统一化、人员管理制度化”。(5)通过品管圈管理,让药品的摆放实现最科学化,保证西药房的工作能高效完成。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患者个体差异、性别与年龄因素、药物结构的特异性、药物中的杂质、药物剂型及给药方式等。因此,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选药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征,要针对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并结合患者的家族史和既往病史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尽可能做到剂量个体化,尤其注意女性、小儿和老年人这三类特殊人群的用药。其次,必须联合用药时要争取用最少品种的药物达到治疗目的,并且注意排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ADR。最后,要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增强ADR防范意识,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合理的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56-348.

[2]袁学文,刘月薇,钟妙容,等.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6):615-617.

[3]李冠儒.2823例健康体检人群的疲劳情况及其与体检指标的相关性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4]张新平,郑明节,袁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0):791-793.

[5]董杰,李艳娜,尹玉磊,等.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2(1):84-85.

[6]梁莉,王爱丽,倪梁朝,等.17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4):74-76.

[7]缴万里,王云松,刘海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357-359.

[8]李雅玲,李富华,李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2): 83.

[9]高慧娟.头孢菌素致双硫仑反应86例回顾性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10):494-495.

[10]林万龙,陈瑶.门诊不合理处方事前干预汇总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5):382-384,395.

[11]郝立志.门诊564例不合理处方干预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6):566-569.

[12]刘伟,袁媛,李江.我院798份用药咨询的药学服务记录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0):1319-1322.

[13]崔李平,李继泉,亢卫华.2012—2013年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43例用药咨询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3):397-400.

Reports on 367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Δ

ZHONG Yunxiang1, YIN Lin2, LU Ruihui1, JIN Long1, LAI Peiying1, HE Bijuan1, JIANG Zhenliu1

(1.Dept.of Pharmacy,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 Guangdong Dongguan 523900, China; 2.Dongguan Municipal Public Hospital Management Center, Guangdong dongguan 5239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367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in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r hospital”),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 METHODS: 367 cases of ADR reports reported to ADR Monitoring Center of Guangdong during 2014-2015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terms of patients’ age and gender, varieties of involved drugs, varietie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ADR-involved organs and(or) 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ESULTS: Of the 367 cases of ADR, 69 drugs were involved, and antimicrobial drugs were 32(46.38%). Intravenous infusion was 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ccounting for 76.84%.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mainly skin and its accessories damage, digestive system reactions.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drugs should be controlled in clinic, the drug combination should be avoided, and ADR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R.

KEYWORDS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timicrobial drugs; Rational drug us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5-08-04)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124(2016)04-0540-03

Δ基金项目:东莞市科研项目(No.201510515000413)

*副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院药学。E-mail:271128302@qq.com

猜你喜欢
回顾性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重度口腔颌面部外伤治疗状况综述研究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医院药事管理探讨
7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2014年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
102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