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2016-06-03 06:10蒋亚萍窦金凤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4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合理用药

蒋亚萍,窦金凤

(1.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镇江 212000; 2.镇江市药品检验所,江苏 镇江 212000)



28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蒋亚萍1 *,窦金凤2

(1.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镇江212000; 2.镇江市药品检验所,江苏 镇江212000)

DOI10.14009/j.issn.1672-2124.2016.04.042

摘要目的:了解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5月收集的28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0例临床ADR报告中,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161例,占57.50%),其次为中药制剂(39例,13.93%)以及循环系统药(4例,1.4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7例,占45.36%);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192例,占68.58%),其次为全身性损害(65例,占23.21%)和消化系统损害(55例,19.64%)。严重的ADR有41例(占14.64%)。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提高对ADR的关注度,加强ADR监测,完善ADR的事后警戒与控制防范制度,同时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开展ADR知识和安全用药宣传,进一步降低ADR的发生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统计; 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近几年来,随着药物品种和剂型不断增加,ADR乃至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也日益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世界各国住院患者的ADR发生率一般为10%~20%,其中5%死于严重的ADR,我国ADR发生率约占住院患者的10%~30%,每年因ADR入院的患者达500万人次,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ADR[2]。自2001年12月1日开始执行的《药品管理法》明确提出,国家要求实行ADR报告制度,这充分说明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ADR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民众用药安全,本调查对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年1月—2015年4月收集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从江苏省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检索我院2010年1月—2015年4月上报的ADR报告共280例,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药物剂型及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ADR结果和预后等[3]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ADR患者的基本情况

280例ADR报告中,男性149例,占53.21%;女性131例,占46.79%。年龄最小者30 d,最大者86岁,见表1。有药物致变态反应史的有31例(占11.07%),无药物致变态反应史的有239例(占85.36%),不详的有10例(占3.57%)。

表1 ADR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2.2ADR因果关系评价

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采用的关于ADR报告因果关系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肯定的有21例,占7.50%;很可能的有88例,占31.43%;可能的有171例,占61.07%。

2.3ADR的类型及所致结果

280例ADR报告中,严重的ADR有41例,占14.64%;新的一般的ADR有52例,占18.57%;新的严重的ADR有20例,占7.14%;一般的ADR有167例,占59.64%。280例ADR中,经停药、对症处理或住院治疗后痊愈的有66例,占23.57%;好转的有211例,占75.36%;发生后遗症的有3例,占1.07%。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的有228例,占81.43%;造成病程延长的有49例,占17.5%;导致病情加重的有3例,占1.07%。

2.4ADR患者的用药情况

2.4.1给药途径:280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者有187例,占66.79%;静脉注射给药者有5例,占1.79%;肌内注射给药者有1例,占0.36%;皮下注射给药者有4例,占1.43%;口服给药者有81例,占28.93%;吸入途径给药者有2例,占0.71%。可见,ADR以静脉给药多见,与国内其他报道类似[4]。

2.4.2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参照《新编药物学》(17版)的分类方法,将引发ADR的药品进行分类,共涉及84个品种,见表2。

2.5ADR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ADR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3讨论

3.1ADR与患者的年龄与性别

280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4∶1,男性略高于女性,无明显性别差异,与有关报道类似[5]。从年龄分布看,ADR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其中>60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占25.71%,与文献报道[6]类似。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器官代偿适应能力下降,慢性疾病增多,机体的生物转化和排泄能力减弱,容易造成药物蓄积[7],发生ADR的概率较其他年龄段患者高。因此,临床医师应对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保障用药安全。

表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

表3 ADR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3.2ADR与给药途径

280例ADR报告中,192例由静脉给药引起(占68.57%),远高于其他途径引起的ADR。由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体循环,产生ADR的直接诱因较多,药物的浓度、pH、渗透压、内毒素、微粒、滴速、辅料等均可成为引发ADR的因素[8]。因此,建议临床尽量采用口服方式给药,在口服给药达到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原则上不使用静脉给药。

3.3ADR的临床表现

280例ADR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25例,占45.36%,其次分别是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可能是由于这3类ADR在临床上较易发现,而其他难以观察到或迟发的ADR容易漏报,因此临床应加强对此类ADR的监测,尤其是长期用药、联合用药的患者,着重关注药物对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防止发生严重的ADR。

3.4ADR涉及的药物

按照《新编药物学》(17版)的分类[9],280例ADR报告共涉及16类药品,居前3位的依次是抗微生物药、消化系统药和中药制剂,这3类药品发生的ADR比例合计达90.36%。

3.4.1抗微生物药:抗微生物药中抗菌药物的ADR发生例数为95例,占33.93%,居各类药之首。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得ADR的发生率增多,本组病例中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最为常见。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ADR有45例,该类药抗菌谱广,安全性相对较好,是目前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这类药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当其血药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的4~5倍时,抗菌活性最强[10],临床使用应每日多次给药,而发生的ADR中均为1日1次给药,这将无法保证有效的抗菌药物浓度大于MIC的时间(T>MIC)百分率,达到有效的抗菌效果,且因为1次给予1日的总量,增加了ADR的发生概率。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无需做皮肤试验等特点临床使用也较为广泛,其中左氧氟沙星发生的ADR达12例,该类药大部分都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s effect,PAE),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PAE值也会随之增加[11],ADR的发生率也会增加,因此临床使用时要对其用药剂量进行严格控制。

3.4.2抗结核药:抗结核药引发的ADR有63例,占23.57%;消化系统药引发的ADR有53例,占18.93%,分别列第2、3位。我院是以重点收治传染病为主的三级乙等医院,一院两址,传染病收治点肺科和肝科是重点专科,结核病治疗中采用抗结核药的化学治疗由于疗程长、多种药物联用,经常出现ADR。如吡嗪酰胺所致的ADR主要为关节痛、肝损害、胃肠反应,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剂量为1日50 mg/kg时,ADR发生率较高,剂量为1日25 mg/kg时ADR发生率较少;利福平餐后与餐前服用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明显减少,因此临床应采用餐后服用。另外,抗结核药引起的发热、药疹、血液系统损害等可能与过敏反应有关,主要是药物和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物质,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为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临床要充分了解每种抗结核药的性质,用药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并做好患者的依从性教育。肝病辅助药对于改善肝脏功能、降酶、促进解毒等有着明显疗效,因此在肝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使用非常广泛,故出现ADR的概率也会升高。

3.4.3中药制剂:中药制剂引发的ADR有39例,占13.93%;其中,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最高,有28例,与相关报道[12]一致。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目前的提取技术并不能保证提取物完全纯化,往往会有一些大分子杂质,其中包含淀粉、蛋白质等,这些都会使机体产生一些抗体,从而发生过敏反应[13]。另外,在储存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使用时与常用输液配伍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等因素均可导致ADR的发生。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控制剂量,注意滴速,并密切观察,减少联合用药,确需联合用药时可在输液中途更换皮条等,从而减少ADR的发生。另有11例ADR由中药口服制剂引起,如有患者因高血脂长期服用蒲参胶囊导致严重的肝损害,这与患者普遍认为中药安全从而忽视了其毒性有关,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药的用药教育,特别是患者长期用药期间对各项重要指标的检查不能忽略。

3.5典型病例分析

某患者因急性胆囊炎入院,有青霉素过敏史,医嘱予以抗炎治疗,2012年8月16日起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头孢曲松2.0 g、静脉滴注、1日1次(当日第1组输液),输液5 min后患者出现上唇发麻不适,约15 min出现皮疹,立即停药,医师检视可见唇部有约0.5 cm的风团样皮疹,颈部、背部及上臂均有。未作其他处理,皮疹30 min左右消失。急性胆囊炎临床较为常见,多为突发性,具有较大的危害,其致病菌约1/3为厌氧菌,主要包括肠球菌及肠杆菌等[14],用于治疗胆囊炎的抗菌药物很多,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是治疗胆道感染用得较多的药物,应用的种类及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该患者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文献报道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而临床对该患者未进行头孢菌素皮肤试验即给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无疑增加了ADR的发生概率。笔者认为,临床应当进行头孢菌素皮肤试验后方可用药,或选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该类药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同时具有较广的抗菌谱[15],能够作用于大多数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因素、药物因素、临床选药、给药速度、配伍及疗程等。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当对ADR有足够的认识,通过用药前仔细询问既往史(包括药物过敏史)、关注特殊人群特别是老人及儿童的用药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等方法降低ADR的发生率[16-17]。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ADR的监测水平,完善ADR的事后警戒与控制防范制度,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也应将ADR监测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针对我院传染病治疗的特点,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充分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同时利用进入临床查房的机会开展ADR知识和安全用药宣传,进一步降低ADR的发生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81号.2011-05-04.

[2]周新.儿童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6):8126-8127.

[3]缴万里,王云松,刘海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357-359.

[4]丁长玲,田文梅,赵水德,等.44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9):774-777.

[5]贾毅敏,陈开杰,彭贵琴,等.我院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2):207-210.

[6]张莉,周鸣.4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1):90-92.

[7]李端,殷明.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50.

[8]李瑶,刘秀琼,许娟,等.某院138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5,13(12):50-52.

[9]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4.

[10]李爱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25-27.

[11]刘羽.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2(10):38.

[12]王卫东,张振霞.6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9):138-139.

[13]王爽,侯立强,王智,等.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和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9(25):501-502.

[14]肖育.头孢曲松钠与消炎利胆片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4191-4192.

[15]黄文娟,杨玉娜,宋娇,等.头孢曲松钠与乳酸左氧氟沙星存在配伍禁忌[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151.

[16]张艳丽,方维军,陈坚.药品不良反应185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5):72-74.

[17]刘洪妹,苏成程.我院2007—2010年5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3):53-54.

Reports on 280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JIANG Yaping1, DOU Jinfeng2

(1.Dept.of Pharmac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jiang, Jiangsu Zhenjiang 212000, China; 2.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of Zhenjiang, Jiangsu Zhenjiang 212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jiang(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r hospital”), so as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 METHODS: Of the 280 cases of ADR reports, anti-microbial drugs took the lead that induced ADR(161 cases, 57.50%), follow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preparation(39 cases, 13.93%) and circulatory system drugs(4 cases, 1.43%). Lesions of skin and its appendants wer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R(127 cases, 45.36%). And the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in intravenous was the highest(192 cases, 68.58%), followed by systemic lesions(65 cases, 23.21%) and digestive system damage (55 cases, 19.64%). There were 41 cases of severe ADR(14.64%). CONCLUSIONS: The occurrence of ADR is related to various factors.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more importance on ADR, strengthen ADR monitoring, improve the guardsystem of ADR, so as to ensure the medication safety in patients.

KEYWORDSAdverse drug reactions; Statistics; Rational drug use

(收稿日期:2015-09-30)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124(2016)04-0543-04

*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E-mail:1287774853@qq.com

猜你喜欢
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医院药事管理探讨
2008—2015我国健美操科研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山东省交通运输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统计发展探究
7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2014年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