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效”合一,与文本对话

2016-06-04 22:08钟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透析整合渗透

钟科

摘 要 “五严”背景下,“有效教材”、“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也成为教育专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教材,如何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编写者)三者的三“效”完美结合?寻找到三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讲述了三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 教材 整合 透析 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把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向,特别是在“五严”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高效课堂”等问题,一直是广大同仁关注的热点.

1构建“有机整合”, 让“有效” 共具“鲜活灵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教材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对它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教师展开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曾有机会在区内开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下册)18.1三角形中位线一课。对该教学内容的开头部分,即:对三角形中位线这一概念的引入和得出,以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在校内磨课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不同的尝试,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教学方式一:按教材的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探索: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总体感觉不够顺畅,概念的得出缺乏很好的时机,教学衔接的过程缺乏流畅感。

教学方式二:

(1)要求学生按下列要求动手画图:

①画一个三角形,记为△ABC。

②分别取AB、AC的中点D、E,连接DE。

教师同样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所画图形的大小与课前准备的硬纸板大小相同,便于探究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使用。学生所画的△ABC也需要裁剪下来以供探究时用。

师:回忆画图的过程,在△ABC中分别取AB、AC边上的中点D、E,并连接得线段DE。我们把线段DE叫做△ABC的中位线。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及它所具备的性质。引入新课。

概括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看一看,填一填:△ABC中,F是BC的中点,线段AF叫做△ABC的_____。

三角形中线的概念: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师:通过图形和两个概念的陈述,知道三角形中位线和中线两者之间的区别,加深对中位线和中线概念的理解。

(3)一起来探究:

已知:△ABC中,DE是△ABC的中位线,

试问:DE与BC有怎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采取方式二进行教学,表面上看似打破了教材的顺序,其实质是对文本进行了有效地重新整合。首先比较清晰地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并且注意了与“三角形中线”概念的区别,既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伏笔,也及时辨析了两者的不同,使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比较深刻。“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得到,则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操作——观察——探索”这一“做数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比较顺畅和自然,学生接受的过程也比较清晰和自然,可以说是“传统”教学和“新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才更加有效,更加鲜活。

2形成“经纬网络”,让“问题”透析“编题用意”

曾有一个牧师的儿子快速拼图的故事,他拼图时先形成一张经纬网络分布图,那么对号入座,明确方位,完成任务就很快了!教学上也是如此,作为教师,引领学生首先在脑海中构建一张经纬知识网络图,相信学习起来,学生就会更明晰自己所学的知识点。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地体现在“学以致用”上。教师在研读文本、钻研教材的时候,只有自身做到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文本中问题设置的深层理解和把握,才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学生、教材(编写者)三者之间的完美结合。所以,常常有这样的感悟: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教学生学数学,更多的是要给予他们方法和能力,给予他们解题的技巧和快乐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形成形成“经纬网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设计“适度延伸”,让“教法”渗透“教学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简单呈现和传授,然后通过大量习题的反馈甚至是“狂轰乱炸”来强化知识点。这样的数学课堂往往会让学生心生厌倦,从教学的整体思想上看还太多地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试”教育的成分比较多,长此以往,数学课也许会离学生越来越远。

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适度延伸教学内容,注重“过程”教学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重要的职责之一。“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语)。

以上几点,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粗浅的感受。教师在备课、研读教材、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能始终坚持新教材的理念,做到:

(1)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动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展露自我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

(2)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用于生活”的思想。

(3)以学生为本,充分应用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教与学。

(4)坚持多元的、开放的探索,通过数学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

“教什么?”和“怎么教?”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我们唯有在教学的康庄大道上,时时携带着这两支思想的砺剑,构建“有机整合”,让“有效”共具“鲜活灵动”;构建“经纬网络”,让“问题”透析“编题用意”;设计“适度延伸”,让“教法”渗透“教学过程”。 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实施课堂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陆建华.整合教材资源实施有效教学[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1(1).

[2] 孙一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4(22).

[3] 林小芳.初中数学课堂中应该注重过程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4(11).

猜你喜欢
透析整合渗透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对透析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