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探究

2016-06-06 08:58徐巧男钟美娟
现代交际 2016年2期
关键词:对策

徐巧男 钟美娟

[摘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造成了失独老人的出现。失独老人不仅在家庭结构和经济能力方面面临着困难,而且在精神赡养方面也有很大的缺口,而我国目前针对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在完善制度、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建立互助平台、构建适合失独老人养老模式等方面做出努力,重建老人的生活,保障失独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关键词]失独老人 养老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25-02

一、失独老人的定义及类别

(一)失独老人的定义

“失独老人”指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类人,他们恰逢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年的时候遭遇独子死亡,由于不能生育或领养等条件限制,面临“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凄凉局面。

(二)失独老人的类别

对于失独老人的分类标准,有学者从户籍所在地的角度把失独老人分为城市失独和农村失独;从家庭内部的直系亲属遗留角度分为需要承担隔代抚养教育的失独家庭和无需承担隔代抚养的失独家庭。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划分标准外,还可以以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其丧子年限对失独老人进行细致性的划分。从年龄上划分为低龄、中龄和高龄,每个年龄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状况及需求;从教育程度上划分为教育层次较低和较高,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失独老人自我调节的水平;从丧子年限可划分为年限短、年限长,丧子年限的长短间接程度上可以反映失独老人的抗逆力水平。对于失独老人的细致性划分有助于帮助分析失独老人的具体问题和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有效性。

二、失独老人的问题及原因

人口学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易富贤表示,根据2013年的人口数据推断,在中国内地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在25岁之前离世,那就是说内地将会有1000万“失独”家庭。由此推知,将有2000万名父母成为失独老人。虽然目前对于全国失独老人的具体数量还没有权威准确的数据。但是随着数量的日益庞大,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养老困境、精神赡养不足、家庭支点和经济能力的缺失等问题将会日显严峻。

(一)制度保障力度不够

关于失独家庭的相关制度保障,目前我国主要出台的是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2007年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各省依据相关法规制度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的政策实施。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没有详细的细则来指导操作,各省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产生了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帮扶措施没有形成制度化,还处在零散的摸索阶段。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帮扶。例如:北京市通过“暖心计划”为失独老人购买涵盖养老、人寿、医疗、女性安康、意外等在内的综合保险;郑州提高了帮扶救助标准;石家庄出台了随着年龄变化,提高扶助标准的规定,规定指出失独家庭女方年满49周岁或男方年满55周岁,每人每年可领取1800元的生活补贴,女方年满55周岁或男方年满60周岁后,每人每年可领取6000元的生活补助的规定。但是上述政府的一些帮扶措施既没有形成制度,在力度上也不足以满足失独老人的生活需求。第二,地方出台政策缺乏全面性。例如《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八条和《上海市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若干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必须是独生子女在16周岁之前意外伤残或者死亡的,才能获得补助。这一政策忽视了其实子女16周岁以上死亡的家庭,由于不太可能再生育而面临着更大的养老、医疗保障和精神匮乏问题。

(二)家庭支点和经济能力缺失

相比空巢老人,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养老困境更多。第一,家庭支点的缺失。由于失独家庭结构呈现的是三角形,家庭原本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随着孩子的离开,支点的缺失,家庭结构失去了平衡,失独老人的养老没有家庭支点的支持,面临着老无所依的困境。而空巢老人虽然孩子不在身边,但是家庭结构没有受损,因此,他们比失独老人有更多的安全感,情绪也较为稳定。第二,经济来源有限且无法再生产。2007年8月,我国正式出台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主要内容是对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满49周岁后,按规定条件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或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对于已经退休的失独老人来说,每月80—100元的扶助金显得无力。这些失独老人多为中老年群体,面临着即将退休,劳动能力丧失的境况。同时,经济来源有限且原有的资产也无法实现增值,被动地陷入无钱养老的困境。

(三)精神赡养不足

失独老人面临精神赡养不足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失独老人自身的情绪容易反复,自我标签意识强,因此不愿与他人接触,自我封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当前的社会心理救助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关的志愿人员对失独老人进行心理救助,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上的困顿期。也因这种社会机制的欠缺,导致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对失独老人采取漠视的态度。虽然一些社会组织也提供了关于失独老人的很多服务,但一方面,大多数服务围绕着生活照料、物质帮扶等,对于精神慰藉较为忽视或者说是服务效果不显著;另一方面,服务缺乏持续性,很多失独老人开始拒绝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是害怕揭开伤疤,承受二次伤害,而且服务缺乏持续性,也会对老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如何建立一个针对失独家庭的长效心理救助机制是摆在社会组织及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三、解决失独老人养老困境的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失独老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积极响应政府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一个家庭失去独生子女,这种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也关涉到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积极应对,承担起一个支撑家庭延续的责任。政府要针对失独老人出台具有可操作化、可发展性、较为明确具体的政策,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使失独老人的养老有政策可寻,有制度作为保障。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扶助标准。通过财政支出、社会计划生育的罚款定额补入等手段建立失独老人专项扶助资金,提高失独老人的扶助标准。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政府给予失独老人的补助标准不该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升而逐步增加,避免失独老人经济难以为续。第二,简化入住养老院、看病等的手续,提高政策的人性化。对于无担保人的失独老人在入住养老院、看病时可以考虑政府、单位及其所在社区的合力介入,并且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优先保障失独老人的就医和养老,从而促使多方力量共同帮扶失独老人能安心养老。第三,要规范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相关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养老方面的力量。由于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各地区的社区组织可以摸清本地区失独老人的具体困难,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政府应该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失独老人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形成“社区+机构”的长效帮扶机制

“幸福的家庭都大同小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失独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特殊性,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家庭所面临的问题更是不同。为了能为失独老人提供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有必要为失独老人建立档案,并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在2012年,江西省进行了一项面对全省11000多失独家庭的调查,该项调查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失独家庭档案,不仅对失独家庭进行了安抚,同时对适龄生育家庭做了生育指导。而对社区工作者加强专业培训,尤其是计生专干,能为社区中的失独老人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社区与社会组织机构的合作,形成以社区为依托, 社会组织为支撑的帮扶模式。对不同需求的失独老人可以制订“套餐服务”,例如:针对腿脚不便的失独老人可以整合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力量,提供生活送餐、定点打扫、定期慰问、爱心义诊等服务;对于精神需求较大的老人,应该建立一个长效的心理救助机制,避免人员的不稳定和服务的中断所带来的“二次伤害”。

(三)建立失独群体的抱团取暖互助平台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满足并更能适应社会。因此,失独老人应用新的社会角色取代因失去独生子女或丧偶而失去的社会角色,可以把自我与社会的距离降低到最低限度,再社会化,重建社会生活。虽然目前很多失独者们都有属于自己的qq群、飞信群,但是建立一个实体性质的互助体系,对于失独老人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可以以区域、年龄等标准进行分类,选取平台组织及领导者,规范平台规则,通过社会力量的支持,促进失独老人自我组织活动,提高他们的活动水平,达到抱团取暖的互助效果。

(四)构建适合失独老人的养老模式

目前适合失独老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可以参考的途径。一方面,有调查发现,失独老人相较于普通的养老机构,更喜欢抱团取暖,渴望同类居住,希望社会能为失独老人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针对目前老人入住养老院需要监护人的签字,失独老人面临入住普通养老院缺少监护人签字而无处养老的尴尬局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建立专门针对失独老人的养老机构。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可以降低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的门槛,并对失独老人入住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失独老人加强沟通,减轻自卑情绪,让老人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老人不愿意入住任何养老院,本着传统的“落叶归根”的思想更青睐居家养老。针对这部分群体,可以把家庭养老与社区照顾相结合,提供生活照料、节日慰问、临终关怀等服务,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确保老人的权益,帮助老人过有意义的生活。

(五)提高社会关注,改善生活环境

当前很多失独老人都存在自我标签意识过重,自卑情绪让他们感到痛苦,通过营造互助友爱的氛围,提高社会关注失独老人的力度,努力帮助失独老人正视自身情况,对此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在日常报道中多提供正面积极的形象,减少曝光那些消极的负面形象;另一方面,学术界也应该加强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和研究,学术的关注能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失独老人采取积极的措施。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失独老人转变负面性认知,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活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塑造新的社会形象,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四、结语

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面对老龄化,养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而在养老群体中,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养老困境更加让人关注,他们年轻的时候为国家计划生育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临近中年,独生子女离世,他们成了“受害者”,成了“弱势群体”。为了让失独老人能够安心养老,应该积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及社会的力量,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降低失独老人晚年的养老风险,让每个曾受伤害的失独之心能得到温暖!

【参考文献】

[1]宋强玲.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

2013(05).

[2]金珑嘉.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问题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9(04):75-77.

[3]港媒.中国将有千万“失独”家庭 养老问题堪忧[EB/OL].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5-08/25/c_128162

002.htm.

[4]边嘉铭.关注失独老人养老问题[N].家庭保健报,2012,

10(25):3.

[5]陈协平,丁芳.失独老人社会保障机制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06):118.

[6]张艳丹.构建失独老人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9):31-32.

[7]周云.荣如静.我国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4(03):162.

[8]王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4

(04):175.

[9]中国“失独家庭”超百万 各地出台政策探索帮助[EB/OL].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05169813/1.html,2012-09-11.

[10]方曙光.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社会科学辑刊[J].社会保障辑刊,2013(05):56.

[11]武威.“失独”之痛[N].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2,

7(20).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