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电视画面与声音的关系

2016-06-06 08:58冯佳妮
现代交际 2016年2期
关键词:音乐

冯佳妮

[摘要]电视是一门视听艺术,是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它集形、光、声、色于一体,拥有多种表现手段。但究其根本,画面与声音无疑是它构成的两大基本元素。电视画面与声音的完美与统一是衡量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要使二者达到完美和谐统一,彼此互补、相得益彰,就要充分运用声画合一、声画对位、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的综合组合等表现手法。

[关键词]电视画面 同期声 音乐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59-02

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观众不仅能从画面中感受到电视艺术的魅力,而且能通过声音更加深化这种魅力。因此,画面与声音,确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缺一不可。

但是,从目前地方台电视节目的制作情况看,不少节目在如何自觉地把声音纳入整体构思,如何自觉地运用和发挥画面与声音相协调等方面做的很不够。可以说是一些地方台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图从电视节目中的声音入手,浅谈电视节目画面与声音的完美与统一。

一、同期声与画面

我们知道,电视节目中的声音不外乎同期声(包括伴随事件发生而同时发出的各种音响和现场人物的说话声)、音乐和解说。应该说,这三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节目中不可能让三者同时我行我素,各行其是。更不能不顾画面内容而让声音独行天下。声音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协调一致的,它们与画面也是协调一致的。声音与画面在一个节目中均应找好自己应处的位置,以及应尽的责任和应起的作用。

视听双通道的电视媒体传播特点赋予电视的独家优势是对事件现场的传真纪实性,即把发生事件的现场环境、气氛、情绪等通过电视屏幕,以视听两个通道(包括画面、声音、文字颜色等),真实、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甚至做到报道过程与事件发展的同步。现场同期声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重要的有力的表现手段。生动、典型的现场同期声,特别是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其他典型的背景声,能够充分体现电视节目声画互补、水乳交融的整体完善的宣传效果。它在视听手段上,在时空两个维度连续性上同步对位于现实的环境,直接、客观、准确、生动地记录下现实发现的种种事件,从而构成综合的、立体的、多通路的信息传播动势。同期声包括自然音响和人物说话声。自然音响不同于语言。它是一种缺乏明确语义和严密逻辑的特殊声音。人们往往把它归于非语言传播系统。它虽然不如有声语言那样“义正辞严”,抑扬有致,但它在反映事物运动时,却获得比有声语言更具体、更形象、更真实的效果,使抽象的语言立体化,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视片《南方丝绸之路》的片头,有一组马蹄特写镜头,编导对它进行慢格处理的同时,配以夸张处理的马蹄声——这是强调,也是一种象征,它先声夺人,把观众引入空谷回响的群山之中。它向观众预示:南方丝绸之路正是马帮在崇山峻岭中一步一步踏出来的一条艰险而漫长的路。在这里声画是同步的、合一的,但声音是夸张的。放在全片之首的画面与音响的这种双重特写,是强调、是悬念,他突出了南方丝绸路的特色,从而吸引观众去关注片子内容。

自然音响和画面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音形相连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视听联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由之路。事物在一定的空间里发展,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体,电视的长处恰恰在于把人物、景物的图像和声音同时播发出来,对图像具有更具体、更直接的真实感,使观众增强了现场感。当然,自然音响不应该成为我们编导节目的一种目的,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给所拍摄的画面以生命,增强其真实感而使用自然音响,我们使用自然音响更是为了间接地说明我们的画面,去点活画面深处闪光的信息点。这样认识,才能使自然音响称为一种艺术手段。

二、音乐与画面

声音范畴中的音乐,是具有本身特有规律的听觉艺术。音乐在电视节目中以它自身所擅长的抒发性的艺术魅力,对节目主题思想的深化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电视节目增添了斑斓的艺术光彩。它与电视节目中的画面相结合,绝非一般伴画面内容的客观自然声响再现。而是通过音乐这种听觉艺术手段,更加深刻地体现和揭示其内在的情感灵魂、环境气氛等,以完美地表达主题。

音乐由于它以声音为最基本的表现因素,或者叫做“物质材料”,因此,以无形的声音构成的音乐只有在时间中才得以表现,得以发展。也就是说,音乐是时间艺术,它在时间中发生着、进行着、消逝着,它具有鲜明的运动性。从第一音符开始,到最后一个小节结束,音乐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才能使人获得对作品的内容、形象的完整的认识与感受。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从第一个主题的显示,到终曲乐章的“欢乐颂”,音乐是在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过程中才使人们整体地欣赏与理解了这部杰作的。音乐的这种运动性特性,与电视的基本特性是一致的。它们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时间运动和持续来发挥本身的艺术魅力。因此,音乐与电视在运动性这一特性上的一致,是研究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声画上的关系的有力依据。同时,音乐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音乐能抒发和表达情绪或感性,但却不能在音乐中阐述和说明这种情绪或感性赖以产生的更加具体的缘由或表现方式。它不擅于表现声画的具体概念。如:作曲家可以描绘早晨的霞光,但却无法用音乐具体地说明早霞的形态、变化的时间、形成的各种状态等。这说明,音乐以外的主观、客观万物无疑都是确定的,红、绿、喜、忧,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都是确定的。但作为艺术的音乐,却在表现和抒发种种情态之中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音乐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不可能也不必要具体地描写人物、事物的情态这一点上。

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音乐具有的概括性,这种概括性,就使得它与电视这种视觉艺术的结合有了更广阔、更深入的表现天地。例如:电视报告文字《雕塑家刘焕章》里的音乐,编辑根据自己对该片主题思想的理解选择了《沙鸥组曲》为该片音乐。片中刘焕章热爱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与沙鸥为中国女排冲向世界的奋斗精神有着相同之处。因此,《沙鸥组曲》的主旋律移借到该片中显得极为和谐自然。

音乐与画面同属综合艺术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之列,只能根据节目的主题思想及其结构中的具体情节安排需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做到声画有机结合,相互关照、协调。

三、解说与画面

解说就是通过对电视画面作一定的解释说明,表达创作者意图的一种手段,它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转场,协调电视片的综合艺术效果等。

解说词是撰稿人根据主题和画面需要写出的,但在表现解说词的时候却必须由人的声音来完成。因此说,解说不是解说词。解说词是死的文字,解说是活的声音。无论是何等种类、何等质量的解说词都必须经过声音上的处理,才能与画面合为整体。它的根本作用就是使文字描绘变成人的活动着的情感。解说以解说词为蓝本,在画面、音乐、背景声的情感基础上,构成自己的解说创作蓝图。比如《雕塑家刘焕章》的开头解说词:“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人说,他是木匠。有人说他是石匠。然而,他不做家具,也不砌墙。是啊,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同木头石头打交道了。起初,大概是好玩,后来却成了他拆不开,放不下的、棒打不回头的爱好和职业了……”这段文字显然是个“大包袱”,不知说谁,也不知说什么,可是一看画面,一个满脸长着大胡子的中年男子在奋力劈木头、凿石头。最后一句出字幕标题《雕塑家刘焕章》,便觉得既是悬念,又明明白白,恰到好处。

画面传达的信息,从本质意义讲是处于无序状态的,它展现的是相对隔绝的事件片断,要使这一部分画面与那一部分画面联系起来,变成一个叙事整体,需要一种逻辑因素,这种逻辑因素往往就是解说。这时的解说就以高度精炼的语言,帮助观众对主题的理解,进而把各种不同水平的理解加以引导深化,使观众由“熟知”变为“真知”,由表面走向深入。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有两组画面:一组是解放军帮助修建“引滦入津”工程牺牲了一部分指战员,天津人民为纪念他们,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另一组画面是清代的帝陵——东陵。两组画面组接,如果从表面上看,大概只有两个建筑在空间位置比较接近,而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关系,需要解说加以揭示:“七百万天津人民没有忘记在这里牺牲的军人,他们将千秋万代守候着滦水南流。离他们不远处正是清东陵。帝王们都想万岁、万万岁。然而,谁才是真正不朽的呢?”解说揭示了画面组接的深刻内涵,大大强化了观众对直观画面的感受与理解。

解说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内容上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且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的关系,不是一个功能互补的关系。解说使画面传达的信息更明了、更完整;画面使解说传达的信息更生动、更直接,使人增强对事物感受的满足程度。可以这样认为,在电视片中,解说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智,画面主要作用于人的感觉。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考虑到两者不同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使两者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求得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3D环绕音乐
音乐快感缺失
音乐
音乐
有一群人,他们用视觉听音乐
音乐部落格
父亲的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