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消除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2016-06-06 08:58刘洋
现代交际 2016年2期
关键词:恢复负荷

刘洋

[摘要]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现如今国内外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发展越来越猛烈,运动员和指导教师要做出更高标准的新策划。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查找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根本原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访问法为基础,并且结合多年在校专业训练的基础和实际情况,为分析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现状的产生采取一些方法以及手段。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恢复 负荷

[中图分类号]G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41-01

对于运动员来说,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但是,由此也在客观上加重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进而对于运动员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运动训练中的连贯性产生很大的关联性。体育界学者也在普遍关注着这一课题。而追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学界大致的观点是与运动负荷密切相关。

运动负荷包含着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影响因素也较多。在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负荷、疲劳和恢复始终密切相关,而这个过程对于运动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访问法。访问了珲春市第三中学资深教师,为研究该论文提供了研究依据,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解决在论文实际写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对各教练和多年从事中长跑训练的工作者进行访问,积累并总结出用合理的方法消除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的运动性疲劳,并感谢刘老师等为论文给予了大力支持。

2.文献资料法。在吉林体院图书馆大量搜集了国内中长跑运动员过渡训练的恢复方法,使论文的理论性价值更高,观点更准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

珲春市第三中学高三学生14班全体学生男18人,年龄14—15周岁,女23人,年龄13—15周岁。

二、结果与分析

运动性疲劳属于疲倦范围,属于内伤不足之虚症,主要表现不同形式的虚症,运动性疲劳可分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智疲劳三种类型。

1.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的探讨,基本上已经统一为运动负荷是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对于运动负荷产生的影响的因素较多,因素变量之间的不同组合,就会对运动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刺激信号,导致不同的训练结果。所以,很难准确科学地定义出运动疲劳的生成原理,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往往认为只要某一运动性刺激信号刺激身体,引起机体疲劳,机体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各种症状。

2.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在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负荷、疲劳和恢复始终密切相关,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三个基本因素。“没有疲劳就没有恢复”“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大运动量就会造成一个极大的误区。高强度训练后,如果运动员得不到恢复,等于摧残运动员。在运动负荷控制的同时,还必须明确了解恢复过程的控制。

(1)医药学治疗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研究。汤剂内服:采取内服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分为服用复方药和服用单味中药两种 ,以前者居多。从中医医理角度来说,“补益”和“调理”是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的方剂的重点。中医学的观点对于增强机体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预防和治疗中长跑运动员运动疲劳。在运动训练中,一个忽视的现象是肌肉运动能力下降,这也是用来判定是否为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运动训练的过程代谢是一个基质不断消耗衰竭,代谢产物逐渐堆积起来,代谢环境呈现酸化状态的一个过程。它们通过多种渠道可能引起肌纤维结构完整性、能量供应、神经体液调节等的改变,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特别是耐力型运动员。

(3)贫血属于运动性疲劳。中长跑运动员出现贫血大多属于运动性疲劳,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血双补,则补而不腻”。清代李中梓《医学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在临床上用药依据“气能生血”的方法,常在补血药中配益气之品。

3.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与下肢支撑器官疲劳的联系。人体是一个整体,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前者是主体,后者是客体。人体不均衡发展,使运动训练存在不可控性,主体某一方面失衡,运动训练的持续性必将导致破坏。教练员必须充分认真地思考各种问题和训练要素,全面衡量,统筹兼顾,反复论证,从而使作出的决策完善,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为此本论文从系统论角度设计,从制约中长跑主要矛盾入手,为系统科学训练提供保障。

三、结论

长时间并且有针对性地,采用医药学疗法。为了方便运动员的服用,以医药学手段进行治疗,内服汤药统一煎制。中药不仅重视配方,也能更好、更快地消除运动性疲劳。

【参考文献】

[1]张国华,杨剑,范红旗.论运动补剂的立法思路与改进[J].体育科技,2000,19(03):35-37.

[2]习余谦,宋开源,罗永芬等.中药复方补剂和清剂抗体力性疲劳作用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15(04):300-304.

[3]李健康,刘合云.中医药防治疲劳综合征及灵芝肉从蓉抗疲劳实验比较[J].体育学刊,2000,5(0l):49-52.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恢复负荷
生如夏花
商业用电负荷特性分析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与预测精度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NUB恢复ORACLE数据库
利用存储系统恢复服务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