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发展

2016-06-06 09:18于蕾
现代交际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新

于蕾

摘要:中国传播学相对于西方的传播学来说,起步相对比较晚,尽管中国传播学在理论体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并且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但是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力度仍然不够大,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国传播学的创新不仅要以文化维度为参照物,还要站在现代性视野标准下进行大胆的创新。站在文化维度的角度上,传播学的本土性不仅有利于传播学学科体系的构筑,又有利于适应学科发展的外在竞争威胁。站在现代性视野的格局下,传播学的全球性属性,不仅是当今传播活动的理论需要,更是传播学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本篇文章结合文化维度和现代性视野两个标准,探究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发展。希望可以给中国传播学研究相关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播学;创新;文化维度;现代性视野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25-03

一、中国传播学创新的背景与反思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开始进入我国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沉淀与发展,我国的传播学取得较大的发展。起初,传播学并不被认可和承认,被认为是“精神污染” “不讲阶级斗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开设传播学的院校已经达到了四百多个,学习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传播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越来越频繁,西方传播学的专家学者通过更广阔的平台到中国讲学交流,传播学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可,中国传播学已经走过了起点阶段,迈入了创新的新时期。[1]

尽管中国传播学创新阶段已经开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播学的学科创新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还未形成一个适应传播学发展的体系,没有达成一个学科共识。例如,在传播学的学术研究中,很多论断将新闻学与传播学划等号,或者认为新闻传播学就是传播学。在高等院校的学科授课活动中,仍然把传播学向新闻传播倾斜。[2]实际上,这些看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新闻学只是传播学的一个细小的分支,新闻学中的内容不能完全地概括传播学的内容。因此,从新闻学的视角或者研究体系去探究传播学的发展是片面的。

从广义上来说,传播学是一个大的结构框架,在这个结构框架中存在着很多小的分支,比如人际传播,还有我们熟悉的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甚至于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新闻传播学抑或是新闻学仅仅是传播学大结构框架中的一个分支部分。然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无论是哪一个人文社会学,都能够很容易地进入传播学这个空间平台。这就说明对于传播学的具体学科知识内容的界限还不够明确,这个问题也是制约着中国传播学创新发展的一个主要的阻碍之一。

之所以还没能彻底地解决中国传播学学科体系的构筑明确界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因为受到过去老旧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宣传比较占有分量,对文化以及哲学系的宣传探究存在质疑或者忽视。第二方面,受到传播主体的影响,在过去传播学发展的主力军是新闻领域的记者。在这些传播主力军中,很多人为传播学的初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受到职业因素的影响,大量地引入新闻方面,忽视了对传播学的学科内容体系的实际构筑。所以,当下中国传播学的创新需要从文化维度和现代性视野的方面进行改善,不断探索,构筑一个科学的传播学创新体系。

二、 本土化——中国传播学创新的文化维度

有关中国传播学需要本土化元素加入的探讨已经持续已久。在中国传播学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声音开始呼吁,中国传播学创新需要倚靠本土化发展。[3]对于中国传播学本土化需要更加严谨,并非哪一种学说就被界定为哪一国家的什么学。就像自然科学也是无国界的一样。但是,如果把中国传播学又与自然科学相提并论,从而拒绝传播学走向本土化方向,那么这也是不正确的。中国传播学需要本土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 传播学完善的内在要求

传播学尽管还未自成系统完整的独立探究体系,但是传播学波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这一点在国际学术领域已经达成了共识。传播学的发展需要多个分支学科的共同构筑,传播学需要不同维度的学术知识内容来进行填充和完善。传播学起源于美国,源泉是五个学科领域,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心理,还有人类学和社会学。与此同时,传播学的应用也是本土文化的结晶。一系列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坚持本土化的完善与创新,才能够确保传播学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二) 传播学发展的外在形势

伴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也变得更加的频繁和密切。尤其是全球性的传播可以调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深化。在一系列的传播过程中,尽管西方文化成为了一方强势的文化,对其他地域的文化构成了一定的挑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和不同程度上的侵蚀。但是无论哪一种文化,都有一种植根于文化内涵本身的地域性特征,例如价值理念、民族风俗、文化精髓等都是无法动摇的。除了这一方面,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语言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播的同化性。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文化的主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4]

(三) 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强大支撑

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这一本土文化特征对于中国传播学的体系构建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土文化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更是不可或缺的依托体。从西方借鉴学习来的传播学是否可以扎根于中国的文化领域内,本土文化是重要的条件。然而,在这一条件上,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发展提供着肥沃的土壤;甚至有传播学的著名学者曾经指出,在西方强势文化传统下,也无法掩盖中国悠久独特的文化底蕴。[5]自古以来,中国人丰富的智慧财富,对于西方知识的深入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性。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发展不仅要体现独特的民族特色,而且要破陈出新,不断进步。所以,传播学的本土化发展并非是狭隘的闭门造车,而是对传播学科学有效的发展和理性选择。

三、 中国传播学创新的现代性视野

自从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让所有有关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了世界性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论断之一。不管是物质方面的生产还是精神层面的生产都是一样的。不管哪个民族,它们本土的精神财富都变成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包容,不再具有片面性,也不再具有局限性。因此,多民族所构筑的人学变成了一个统一体,属于整个世界的财富。这里所指出的世界性也就是现代性。所以,所谓现代性视野就是站在全球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发展,中国传播学要想创新不能脱离现代性视野这个依托。具体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探究:

(一) 当下传播活动的理论需要

很早之前,西方有关学者曾经通过对媒介技术的研究,做出预测,世界范围内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地球村。这表明,传播学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迅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传播学的探求主体就是全球化的现代性视野。[6]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广泛,不仅涉及到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还有新兴的网络传播。伴随着当下传播活动的不断兴起,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大背景环境之下,全球的信息网变得越来越密切,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越来越频繁。全球化的传播的兴起,对文化传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传播学的创新角度出发,就需要站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之下,从另一方面说,唯有站在一个现代性的视野之下,才能够不断推进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对于当今中国传播学的发展才有重要的意义。

(二) 传播学创新的资源需要

传播学一个内容分支多元的学科之一,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广泛。传播学的创建源于经济、政治、社会、心理、人类这五大学科。同时,传播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丰富的理论学科内容的支撑。传播学广泛的适用范围表现在它对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态度中。换言之,唯有站在全球现代性的视野之下,更加高效地使用和利用全球不同地域、学派之间的文化财富,才可以构筑一个创新的学科系统体系。

西方国家的传播学起步比较早,西方的学派划分也比较多,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西方的传播学资源更为丰富,比如美国传播学的实证研究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等等。科学方法的探究以及人文体系的探究所组成的这两个学派,两者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歧,同时也存着一些互相同化的元素。站在现代性的文化传播角度上,要求用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科学理念,更加准确地评判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并且将这些学术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更加合理地应用于传播学的创新过程中去。站在实践的立场上,对全球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更正传播学新闻化的这种不利倾向。

四、本土文化维度与世界现代性视野的关系

伴随着传播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传播学创新的文化维度与现代性视野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重视。所谓中国传播学创新的文化维度与现代性视野,实际上简单的表述就是传播学的本土化跟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两者之间的联系,传播学的学术界的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文化维度跟现代性视野这两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两者不可能达到一个共同平衡,而是应该坚定地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一种情况是选择本土化,另一种情况就是选择世界化。两个方面不存在居中的情况。对于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看到了文化维度与现代性视野两者之间的矛盾性,但并没有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正确联系。

依照《共产党宣言》里的相关论断,所指的“世界化”是不同民族的精神财富最终成为了全球化的共性的财富。民族的局限性以及各国精神文化的片面性将越来越不被认可和承认。从这一论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道理是,对待文化维度与现代性视野这两个主题必须辩证地看待。详细说来,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资源,被赋予了世界性的标签之后,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共享,更是不同区域民族之间文化财富的一种全球化的共建。这不是单纯的消除不同区域的个性,而是将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文化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中,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去领悟其中的联系。而站在现代性视野角度下的本土化,更是对一种固守封闭的文化内涵的一种破除和更新,也是一种融合和共享。不管是从学术内容上来理解,还是从实践上去探究,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发展跟全球现代性视野的发展是不冲突的,两者是可以同步进行的。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在中国传播学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旦站在现代性视野之下,那么中国的传播学与西方的传播文化势必会存在一些观念以及内涵上的冲突。这并非是异形的形态,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可以有效地利用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矛盾,将这种冲突转化为发展与进步。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一直处在一种保存自守的环境下,那么这种文化最终会走向衰败。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有利于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断地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自省,在自省中提升。唯有有竞争,才有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够带给这个民族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美国的传播学之所以更加发达,就在于它对于欧洲的传播文化是一种批判的继承,这是一个很生动的案例。

五、 总结

“西学东渐”这个词语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名词。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目前已经在中国的学科海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中国的传播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且突破了自己的起点,但是传播学的很多专家学者仍然在不断地进行着努力,致力于将传播学不断地进行扩张。当下,传播学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学科体系的发展并不成熟完善。一方面是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的对象也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广播学这个学科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还缺乏很多创新性的知识理论以及实战经验,对于广播学的创新发展制造了一定的阻碍。针对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或者广播学发展爱好者已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希望可以把这个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实现一个更大的突破。针对第二方面的问题,更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首先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其次,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口号下,不应该只是一种政治呼声,而是应该落实到实际,最大程度地应用到学术研究中。这对于年轻的传播者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传播学如果想屹立于国际舞台,就必须克服自身的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更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的研究论述,不难发现,中国传播学发展中的种种漏洞致使中国传播学的创新遇到了一个瓶颈,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怎么样才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现问题,创建更加科学、有深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这也是中国传播学学术界学者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文化维度和现代性视野是两个不可改变的参照物,但也并不是说传播学的参照物只有这两个元素。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发现挖掘,在这个论证中,得到一个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优化方案,为中国传播学的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阮志孝.大陆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与就业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5 (04):261-265.

[2] 陈力丹.关于传播学研究的一些想法.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

[3] 梅琼林.区域性与普遍性:关于传播学学科性质的深入思考——兼与陈力丹教授商榷[J].学术界,2005 (03):156-160.

[4]陈昆玉,江宇.我国传播学实证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性研究报告的统计分析[J].当代传播.2002(04):10-12.

[5]邵培仁.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04):36-41.

[6]赵心树.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命名、使命及构成——与李希光、潘忠党商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100-120.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