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所有权的知识链模型研究

2016-06-06 23:21肖志雄谷静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模型

肖志雄 谷静

摘要:知识是知识链运作中最根本的资源,对知识的心理所有权将关系到知识链中的知识活动并影响到知识产出。该文将心理所有权引入到知识链模型中,从心理所有权产生动机的角度分析了知识链中知识活动与组织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基于心理所有权的知识链模型。

关键词:知识链;心理所有权;模型

中图分类号:G35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243-03

Abstract: Knowledge is the most essential resources in the operation of knowledge chain. The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of knowledge will be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activities of knowledge chain and affect knowledge prod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o knowledge chain model,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ctivity and organization competition in knowledge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tivation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nd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based on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Key words: knowledge chain;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Model

1 概述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对于组织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组织来说,包括知识创新、知识扩散、知识更新以及知识运用在内的知识活动与组织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包含了使组织具备竞争力的绝对化以及结构化的方法。从微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与组织竞争力之间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及研究的问题。

Holsapple和Singh(2001)[1]研究了与组织竞争力直接相关的具体的知识管理活动,并认为在组织中这些知识管理活动是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竞争力的重要杠杆。为此,其仿照Porter(1985)[2]的价值链模型,识别并定义了组织中与组织竞争力直接相关的知识管理活动,构建出知识链模型。Porter的价值链模型将组织中的价值活动分为基础性的九类,其中包括五类主要活动和四类次要活动,并将组织纷繁复杂的竞争策略简化为特定的步骤。Holsapple和Singh的知识链模型也将组织的知识资源管理活动分为九类,包括对组织知识资源进行直接操作的五类主要活动和四类支撑性的次级活动,开辟了知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知识链模型从组织知识活动层面揭示了与组织竞争力直接相关的知识管理活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知识链的界定以及对知识活动的划分。Bandura(1997)[3]认为人同时是环境的产物和营造者,对于知识链的单独强调忽略了人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心理所有权是管理理论中对于组织成员工作动机、态度及行为进行预测研究的重要概念,本文引入心理所有权的概念来对组织知识链模型进行研究,并认为,特定的知识活动能够触发并满足个人及组织的心理所有权需求,使得其将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组织目标内化为心理所有权的目标,影响组织的知识学习与知识产出。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所有权研究综述

心理所有权的定义及内涵。Pierce(1991)[4]等在其早期对员工所有权的研究中认为所有权具有多维的特性,它在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这体现在人们通常对于某一目标物产生占有感但并不对目标物拥有法律上的所有权。Etzioni(1991)[5]提出,所有权既是实在的,同时也是意识的。基于此,Pierce,Jussila,Dirks(2001)[6]将对某一目标物(“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的占有感定义为心理所有权。心理所有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它既反映了主体占有目标物的意识、想法和信念,同时也反映了其对目标物的情感、态度以及感知的意义。随着目标物引起主体的占有感,它们将在主体的心理中产生“我的”或者“我们的”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同时体现在主体的自我认同以及将目标物视为一种自我的延伸和体现。其中,个人对目标物的占有感(“我的”)被定义为个人心理所有权,某一集体对于目标物的共同占有感(“我们的”)被定义为集体心理所有权。

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动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Pierce(2001)等所提出的心理所有权产生动机及产生路径。针对个人层面的心理所有权,Pierce(2003)[7]认为其产生动机有:1)个人所感知的效能与效用;2)自我身份的认同;3)对空间的占有需求。以上三个动机被看做是推动个人对目标物产生心理所有权的心理根源。对于心理所有权的目标物来说,其必须能够引导主体产生这三种动机中的任何一种并给予满足。集体所有权的产生动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集体成员对于集体的认同。只有当集体的身份认同产生后,集体心理所有权才有可能产生,即组织成员共同对同一目标物产生占有感。这种集体成员对于组织的认同是集体心理所有权区别于个人心理所有权的关键;而个人层面的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动机间接作用于集体所有权,是集体所有权产生的必要条件。

2.2 知识链研究综述

1998 年,R.A.Spinello首次提出了知识链的概念。他认为,知识链展示的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资源,以及组织如何的适应外部发展环境。知识链的两个基本构成是知识的认知和知识的响应,企业必须拥有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作用于知识的能力和主动性,并将知识链分为: 内在认知、内在响应、外在认知、外在响应四个阶段,提出了加强知识链的策略[8]。以上的观点是基于知识认知方的角度将知识链划分为知识的认知与响应,而在知识链中,主体往往依据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进行着不同类型的知识活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探索了更多不同类型的知识活动,其中集大成者是Holsapple和Singh(2001)所构建的知识链模型。该模型定义了五个主要的知识管理活动以及四个次要的知识管理活动,如图1所示。

五个主要的知识管理活动与组织的知识吸收以及知识运用高度相关。四个次要的知识管理活动定义了支持与引导主要知识管理活动运行的四个管理因素。其中主要的知识活动包括: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产、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知识获得是指从组织外部获取知识,并使之变得易为组织所用;知识选择是指从组织内部选择知识资源;知识生产是指从现有的知识中发现和分化出新的知识;知识内化是指将已经获得、选择和生成的知识通过分发和储藏等方式进行整理,从而改变组织的知识资源状态;知识外化是指将知识融入组织的产品中。次要知识活动主要包括领导、协调、控制、测量。领导是指建立条件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导工作更富有成效;协调是指在知识管理活动中,加强合作管理,将合适的过程和资源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地点,并充分加以运用;控制是指使知识面的质量和数量满足需求,并符合安全性的要求;测量是指评估知识资源、知识生成和知识新陈代谢的价值。

在组织管理领域,大量研究表明组织成员心理所有权与组织的生产力息息相关。而在国内,心理所有权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分享和知识交流方面[9],缺乏针对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链整体影响的研究。知识资源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知识链运作最主要的资源与原料,组织集体与个人对知识的占有感影响知识链运作的方方面面。

3 基于心理所有权的知识链模型

知识链通过知识学习与知识产出提高组织竞争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构建基于心理所有权的知识链模型,将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动机作为知识链知识活动与知识学习与产出的中间变量,将知识管理活动与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动机相关联,研究组织与组织成员对知识的拥有感与知识学习与生产和组织竞争能力的关系。

3.1 与知识效能与效用相关的知识活动

知识效能是指个人探索与改变知识环境的动机,它的体验与满足引导了占有和控制的尝试,并导致拥有感的出现。在知识链的知识活动中,与知识的效能相关的是知识获取与知识选择。知识获取是从组织外部环境识别并获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被组织吸收的形式,以供知识生产与知识外化的知识活动。知识选择与知识获取类似,它是在组织已有的知识资源中识别出其他知识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合适的形式的知识活动。知识选择与知识获取的本质区别是,知识选择所面对的是组织中已有的知识资源。这两项知识活动都是对复杂的组织知识环境的探索并对组织的知识需求进行定义识别,这为知识效能动机的产生与满足提供了条件,从而将引导组织成员知识心理所有权的产生。

知识效用是个人对知识环境探索与改变的成果所产生的满足感,这引导着个人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探索与知识开发。知识外化是组织利用已有的知识资源延伸生产出组织的知识产物,与知识内化都是组织的知识产出,但不同的是知识外化的知识产物是面向组织的外部环境,而知识内化的产物依旧是组织的知识资源,组织外化表现为组织对外部提供的技术支持与知识产品,如开办展览与讲座。知识外化为组织知识效用感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从而引导组织产生知识心理所有权。

3.2 与自我认同相关的知识活动

知识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使得知识主体在对知识进行精神投入以及对知识的占有过程中产生对知识象征意义的认同,将知识视为自我身份的延伸。知识链中知识生产与知识的控制活动能够引导个人产生对知识象征意义的认同,并使得知识主体将其视为自我身份的延伸,产生知识心理所有权。知识生产是组织基于已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知识生产的活动,它包括了对组织外部知识环境以及内部知识资源的监控;引导知识选择与知识获取活动的开展;对知识选择与获取的知识进行评估;为知识内化与知识外化提供知识产物。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知识主体需要对组织没有的知识资源投入大量的精力,在知识主体的不断投入中,知识主体将对知识产品产生认同感,将其视为自我身份的延伸,身份认同动机的产生与满足进一步的引导产生了知识心理所有权。

知识控制是知识链中的次级知识活动,是对组织知识资源数量、知识准确性以及效用的控制活动。以往研究表明,心理所有权的核心是对目标物的控制与使用,对于目标物的控制将引导个人产生心理所有权。知识主体在对知识进行控制时,就如同人在控制自己的四肢,这种本能的控制感会使得主体将知识看做是自我的一部分,即自我的延伸,从而引导产生知识心理所有权。

3.3 与拥有空间相关的知识活动

知识心理所有权的拥有空间动机表现为熟悉并掌握某块知识、掌握某项技能和拥有某项技术或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其侧重于知识主题对于知识在心理上的空间占有感及领地意识,引导主体为知识的获取倾注大量的精力与资源。与拥有空间相关的知识活动包括知识选择、知识内化以及知识测量。

知识选择为知识生产、知识内化与知识外化提供知识原料,知识选择的主体需要对组织中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与甄选,这使得知识主体在与组织知识资源的深入了解中产生了相互关联的感受。就如同“花园主对待自己的花园,通过对花园的了解与投入,逐渐对花园产生占有感”。在知识选择主体对知识的识别与甄选过程中,知识主体同样会在心理上对知识产生空间占有感与领地意识,拥有空间动机的产生与满足将产生知识心理所有权。

知识内化是组织知识学习最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接受组织知识吸收、知识选择以及知识生产的知识资源来改变组织的知识状态,例如: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组织内部的知识培训;构建知识库;为组织成员构建专家知识系统,等等。知识内化就是让组织成员更深入的了解组织知识吸收、知识选择以及知识生产后的系统有序的知识,组织成员对系统化了的知识的深入了解将能够触发组织成员对知识的空间占有感与领地意识,以产生知识心理所有权。

知识测量是使组织对其知识资源更深入了解的一项知识活动,它是对组织知识资源以及知识人员的评价,包括定性以及定量评价方法,绩效评估,标杆评估等等。知识测量主体通过对知识的测量来对组织的知识控制、知识协调以及知识领导进行评价;定义并识别组织中具有开发价值的知识资源与知识活动;评价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的活动绩效,等等。通过对组织的知识测量将引导组织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组织的知识资源状况,引导知识主体对知识产生空间占有感与领地意识,进而产生知识心理所有权。

3.4 与集体认同相关的知识活动

集体的知识认同是集体知识心理所有权产生的必要条件,既在组织中,组织成员个人对组织知识产生心理所有权后,基于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的集体认同,集体知识心理所有权才有可能产生。与组织集体认同相关的知识活动有知识内化、领导和协调。

知识链中的领导活动是四个次级支撑性知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为其他的知识活动奠定了运作基调,主要内容包括激励、指导、树立榜样、培养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尊重、构建具有凝聚力与创新性的组织文化。当组织拥有充分的自治权并感受到具有凝聚力的组织文化时,组织成员能够充分并自觉地参与组织决定,组织成员越充分的参与组织决定,其“主人翁”的感受越强烈,进而对组织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所以,一种集体主义与自治的领导方式和具有凝聚力的组织文化能够引导组织成员产生对组织集体的认同。

知识内化除了改变组织成员的实体知识状态外,还能够通过知识的交流共享等在组织中形成相应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包括了一个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组织规范与原则等等。组织文化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的集体认同。

协调是对组织知识管理活动进行调度与引导,它包括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来提升知识管理活动的产出,引导知识管理活动,建立不同知识流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组织知识学习等等。协调活动能够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提升组织成员的团队意识,将组织的共同目标内化为个人发展目标与方向。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构建出基于心理所有权的知识链模型,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本研究为知识链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心理所有权,从组织与组织成员两方面分析了知识链中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及其与知识链中知识活动的关系。但本文只是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构建了知识链的基本理论模型,尚缺乏实证研究。未来的研究将着力于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补充和修正,以及对模型中的可能存在的变量进行探索,以更加完整的揭示知识链的内部结构与运作规律。

参考文献:

[1] Holsapple C W, Singh M.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01(20):77-98.

[2] 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W.H.Freeman,1997.

[4] Pierce J L, Rubenfeld S, Morgan S. Employee ownership: A conceptual model of process and effec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16):121–144.

[5] Etzioni, A. The socio-economics of property[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1(6):465–468.

[6] Pierce J L, Kostova T, Dirks K T. Towards 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26):298–310.

[7] Pierce J L, Tatiana Kostova, Kurt Dirks. The state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tegrating and extending a century of research[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3 (7): 84–107.

[8] 程强,顾新.知识链管理研究进展与评述:基于知识活动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5):124-129.

[9] 杨齐.心理所有权与员工知识共享:组织承诺的中介作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 (10):9-12.

猜你喜欢
模型
一种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务本地化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达及分布
函数模型及应用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AVB网络流量整形帧模型端到端延迟计算
考虑初始损伤的脆性疲劳损伤模型及验证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