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观照下的视野空间和精神纬度

2016-06-07 19:31安正辉
六盘山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命生活

安正辉

在西海固作家群中,林混的诗歌有着别具一格的叙述特色——沉静、平实、内敛、深广,不事夸张、没有玄虚,这种风格,奠定了他将更多目光投向自己所生活的土地的写作基础。诗集《幸福生活》,既是他的诗歌创作理念和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在诗歌写作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他用自己的真诚和良知,书写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事的洞察。虽然他的诗作只对现实生活作简洁临摹,对生命和人生作单笔勾画,但在貌似平白的文字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他深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他不为繁华涂脂抹粉,不为浮躁纵情高歌,文字固有的强劲生命扩张力和现实穿透力,使他的诗歌始终贴近生活远离喧嚣,而这一点,正是时下许多诗歌所不具备的独有品质和个性特征。

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是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功能,这个功能可以让我们从各类文字的表达中,对我们的生活状况作出一定的评价和概括,同时也能使我们在文字所描写的人世情境里,感触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触及的点点滴滴,从而为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和个体经历,提供一种感同身受的验证方式。这种感受,在阅读林混的诗歌时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明显。可以说,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找到认知世界的路径,发现解答问题的法则,从而在文字所能抵达的边界和高度,体会并领略他在心灵观照下的独树一帜的视野空间和精神纬度。

对脆弱生态环境的隐忧关注

生活环境保护得是否到位,污染问题治理得是否彻底,森林覆盖率达到怎样的比例,生态植被恢复得如何,这些已日益成为万千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标准和要求也在逐年攀升。然而,人们的期望与现实总有不少差距,这些差距让天蓝、水碧、地绿的美好愿望,一次次变成破裂的泡沫,致使许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时不时出现在世人眼前,成为让人无法回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无锡死鱼》:我看到几只无锡死鱼/瞪着眼睛/歪着嘴/漂浮在污浊的太湖水面上/它们是被活活的/臭死/毒死/这些无锡死鱼/几天以后/它们的尸体/烂了/散了/也不会有人前来怀念/它们悲惨的命运。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几只死鱼,但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是对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隐忧,对越来越严重的环保问题的关注。人在地球上渺小得几近于无,比人更小的鱼更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只是这些被人们视而不见的死鱼,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一个触目惊心的警告。如果说,我们忽视环保问题的解决,任凭各种污染侵蚀我们日益脆弱的生活环境,最终,我们将会付出与无锡死鱼相同命运的惨痛代价。

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步伐互为表里,为了生活得更滋润更幸福,我们想方设法在发展经济方面出点子、动脑筋,其目的不外是获取更大的利益,增加更多的收入,从而让生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不遗余力建厂房引项目,才会通过各种方式让钱袋子鼓起来。但是,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一方面又为呼吸不到清新洁净的空气而忧心忡忡,自然界生物链的断裂,大气质量的直线下降,已成为我们必须严肃面对且不可回避的事实。林混在《走过一座城市的街道》中写到:我想我快要发财了/我申请了专利/造一座森林/和一个管理空气的机构。雾霾天气于我们而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物事,恶劣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在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但诗句中隐藏的深广含义,更能产生振聋发聩的效应。因为人人都希望置身于绿意盎然的广阔空间,都希望呼吸到未被污染的干净空气,生命的基本需求不过如此,何以这样的最低目标我们都无法实现?

对底层卑微生命的深切同情

对于生活,许多文学作品都在不遗余力地对其浓妆艳抹,并将其打扮得花枝招展,之后把变味走样的生活陈于世人面前,以极少数精英阶层的奢华,来替代万千大众的悲苦,致使许多对底层社会缺乏了解的人,误以为挥金如土就是民众的普遍行为。在林混的诗歌中,很少刻意渲染生活的五彩纷呈,也没有为富足景象歌功颂德,他只是不动声色地写出自己看到的一切,平静地告诉世人真实的生活底色。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唯其如此,我们才觉得生命的可贵。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凡夫俗子,都不会把自己的生命视若草芥,都会想方设法延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以求用五彩缤纷的绚丽,为生命创设动人的华彩乐章。但是,那些因各种突如其来的灾祸,而突然中断的鲜活生命能否引起人们的注意?能否在活着的人的记忆深处留下一丝一缕的印痕?或许别人都未曾留意这些倏然而逝的生命,但林混却以他那颗包含悲悯之情的良善之心,为这些生命写下了无言的哀悼。《这些数字》:4天前/福建莆田作坊火灾/37人死/重庆秀山烟花爆炸/16死15伤/3天前/山西阳泉建隧道致民房倒塌/10人死/2天前/哈尔滨发生沉船事故/7人死/江苏吴江发生火灾/8人死/这些死去的人/被隐缩成一个个数字/放在一张过期的报纸上/交给了收破烂的。这些死去的人,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整个天空的坍塌,无疑是天下最深重的惨烈祸事,而对更多的人而言,这只是一条消息,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这些数字与多数人没有直接关联,看过这些消息之后,他们也不会产生撕心裂肺的震痛。这些死于非命的人被罗列在过期的报纸上,最终成为废纸的组成部分。这种白描式的落笔,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饱含着无尽的悲怆和愤慨,是对漠视生命的冷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在另一首描写底层卑微生命的诗作——《事情》中,作者依然采用了相同的笔法:一家超市的四位员工/大的17岁/小的15岁/她们被煤气夺取了生命/经有关方面调解处理/每人补偿1万元/从固原到开城/到新集/到头营/她们的尸体被运送到/祖国的乡下/一一埋掉。《这些数字》写的是其他省份发生的事件,《事情》写的是发生在固原的事件,虽然事件起因各不相同,但诗作的主旨却一脉相承。底层卑微的生命,如同秋天树枝上凋零的叶片,轻飘飘从空中落下,没有声音,没有响动,如同一滴雨水滴进大海一般,消失在喧闹的花花世界里,消失在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上。她们的最终归宿,也只是获得一万无的补偿,而一万元与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相比,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但她们的人生,最终却只能与一万元的数额,划上一个永远无法相等的等号。在没有终止对事件的叙述时,林混还不忘抓一把盐洒在读者滴血的伤口上——她们在“祖国的乡下被一一埋掉”。祖国对这些消逝的生命而言,不过是一个名词和概念罢了,她们并没有在祖国的伟大昌盛中,体味到多少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十几岁的她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到最后,祖国只是用一座座小小的坟茔,祭奠她们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惨痛的现实,生存的艰难,内心的绝望,无助的凄怆,使这一事件在所有活着的人心里,刻下了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对冷酷恶化人性的无情鞭挞

相信每个人的人性,都有着善良宽厚的一面,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在各自的日常行为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然而,在粗砺的现实生活的催化和融解下,原本彬彬有礼的人变得暴虐不堪,原本推崇与人为善的人将好勇斗狠奉为圭臬,有意无意间将人性中恶毒的一面,不断放大不断扩大,久而久之,恶的气息就逐渐流散在人性的每个角落。《屠夫老王》:屠夫老王说/杀一头牛一头驴/还要用绳子/刀子/杀一只麻雀太简单/什么也不用/一把就捏死了。当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人们的眼里只是一个可以任意屠杀的小小生灵时,人性就已经在作恶的路途上,疯狂发足奔跑了。在一个以逐利为唯一信仰的社会,在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社会,在一个除了金钱别无所求的社会,人的品性会变得面目狰狞丑陋无比。在这样的环境中,恶毒已是人性仅有的代号,当“捏死”一个鲜活生命不费吹灰之力时,所有弱小生物都将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和方向,它们只能在心惊胆战中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屠刀和杀戮。

在诗作《这样恶》中,林混这样描述一个人内心深处藏匿的凶恶:这几天/我无法平静下来/我对一个人恨得咬牙切齿/我觉得把他/枪毙一次/一百次/仍然不能解我心头之恨/应该来个凌迟/一刀下去/割上一块肉/两刀下去/割上两块肉/让他惨叫吧/在惨叫声中死/我是多么痛快/我多么痛快/我大吃一惊/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怀有悲悯之心的人/没想到这样恶/我努力扶住一棵树/强颜镇定。可以说,人性中恶的部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虽然没有人会整天思谋着如何才能恶贯满盈或无恶不作,但并不代表在他的内心深处没有恶的意念和想法,只有在特定情形下,这种恶才会通过特定形式表现出来。当一种恶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空出世时,我们才会惊讶自己,竟然与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让我们料想不到的是,这些恶念竟是在平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如何把潜藏在我们心中的暴虐之气恶毒之源清除一空,也许是诗作着力表达的重心所在。对于人性中的恶,林混只是逐一进行了罗列,如同把身体上一个个伤痕累累的部位展放在人们面前,究竟什么样的诊治方案,什么样的诊治办法,才能让伤口痊愈复原,这可能需要我们从诸多方面进行施救和治疗。

对个体心理世界的安抚平慰

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个体,我们微如尘埃,小若蝼蚁,我们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有着自己的奋斗历程,无论怎样,都在为实现个人的价值而苦苦挣扎。这挣扎如负重攀登,如逆水行舟,但不管有无收获,结果怎样,没有人会轻言放弃自己的一切努力,哪怕所有的付出最终全部落空,我们也坚信命运总能给自己一个圆满的回报。正是这样的人生期许,才会坚定《幸福生活》的信念:我从北京图书大厦出来/坐上一辆公共汽车/行驶到红绿灯处/红灯亮了/我在停车的片刻/看见了旁边一辆大卡车/这不是我/所要关心的/我是看见了/在车厢中间/蜷缩着一个男孩/神情疲惫/目光呆滞/这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想起了我的弟弟/他在固原打工/固原的街头比起北京/萧条多了/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也是在这个时候/往回走/我下了车/看了一眼灯火通明的祖国/我们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无论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偏远的小县城,差不多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上披荆斩棘,全力拼搏。北京大卡车上的男孩,固原街头的弟弟,他们是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也许他们从事的是最底层的职业,付出的是无数的血汗,挣到的只是微薄的几张钞票,但是他们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随波逐流,他们辛勤劳动艰苦创业,默默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正是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普通民众的付出,才换得了家庭的万事和顺,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是在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过程中,许多人无不在稚嫩的双肩尚未承担起生活重任的时候,就走上了背井离乡艰难谋生的道路。而与他们生活在同一世界的另一群体,却在挥金如土醉生梦死的狂欢中,消费着巧取豪夺的社会财富。在这里,所谓的“幸福生活”,因每个时段都有着无尽的辛酸和悲凉,已成为一种笑中带泪的讥嘲和讽刺。

而在诗作《新华门》中,将个体生命对无上权力的畏惧心理的熟稔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个体思想的剖析,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第一次到北京/经过新华门/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竟然如此威严/我对同行的朋友说:/咱们能不能/从这儿进去玩玩/看到站岗的拿着枪/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终于心怯/没敢上前/当我知道/这是中南海/大吃一惊/为当时的那种想法/吓了一跳/我若按捺不住好奇/兴许人家会把我/咔嚓一声/我束手就擒/咯嘣一声/我就完了/这事过去好多天了/一想到自己/自由而健康的生活/不禁心花怒放。权力机关于普通民众而言,自有其威严肃穆、庄重深沉和神秘莫测的一面,这种特性决定了普通民众对权力机构及行使权力者的尊崇与膜拜,这既是几千年来传统道德文化的不断延续,也是屈从于强势人格的集体写照。虽然权力机构未必会对一个普通民众做出过激之举,也未必会将一个步入其中的人置于死地,但普通民众何以会对权力机构产生这样的想法?当为能平安活着而欢呼雀跃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对权力的认识异化,更多的是对权力在普通民众面前呈现出的冷漠无情和高高在上的诘问和指责。民众屈从于权力的威势,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只有惊惧,只有惶恐,而这种思想的根源来自何处,其中的原由不言而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弱小者的内心独白,这种自言自语的表达,是对个体心理一种哀其不幸的宽容和安慰,也是对个体生命在权力面前退缩自保式的回避。

对历史经验教训的重新解构

对于历史,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评判,甚至同一事件,世人也有着大相径庭的诠释结果。历史虽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经验教训的总结回顾,却能让我们在历史的夹缝中,发现许多未曾留意的新鲜内容。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林混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反抗与压迫》:上学的时候/我就领会了/反抗与压迫/那是在一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陈胜吴广/唾沫四溅/义愤填膺/铿锵有力的话语/直入心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痛快地叫了一声/“好哇”/一股青春的火苗/滋滋燃烧起来/我敢上天拭揽月/下海捉鳖/多年以后/我把书读了几汽车/灰心地说:/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压迫和反抗是相互共存的一对概念,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压迫是因,反抗是果,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普遍认同的客观规律。对此,没有人置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一历史定律。而林混却没有盲目附和,他从书本中读出了历史的另一种真相,就是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没有反抗,就没有压迫。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信口开河,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多不胜数,而这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先有了反抗,后有了压迫。当我们从身边找到相关的佐证时,才知道,坚持了许多年的史学观,在思想多元化的年代,已经走到了形将破碎且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如果说《反抗与压迫》是对历史经验的重新解读,那么《我在开封见到“汴梁”二字》,则是对世人顽固存在的封建意识给予了揭露和批驳。我在开封见到“汴梁”二字/千真万确/一面年代久远的墙上/挂着灰蒙蒙的“汴梁”二字/把我吓了一跳/二十一世纪见到“汴梁”/有些荒唐不已/我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变得不想说话/念了十几年书/我跟上老师/使劲地骂封建社会/那是吃人的/那是万恶的/群情激昂/大力声讨/我不骂了/我不虎眼圆睁了/我和你是/息息相关的/生活在一起。林混的诗作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许多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丰富内涵。封建社会一直以来就为我们所唾弃,不仅从社会形态方面,也从思想领域方面。封建制度与我们格格不入,封建主义与我们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更是背道而驰。但是在有意或无意中,我们还是沉迷于封建社会而不能自拔,无论从影视作品不遗余力表现封建王朝的万千气象方面,还是不少城市大兴土木建造固步自封的仿古城池方面,虽然这是对古代建筑文化的一种继承,但同时也说明,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依然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我们内心深处烙下的封建印痕,永远都不能消除干净。因此,即便我们昂首阔步行走在21世纪的大道上,我们的身影还在封建思想的映照下,呈现与时代极不协调的滑稽可笑状。

对美好青春年华的再度回望

青春岁月是产生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诗情纵飞的浪漫时期,无数诗人在这个时节写下了精彩绝伦的诗句,用适意放任的手法,记录下了流光溢彩的纯美年华。这是一个情感浓烈的时节,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时节。在这个时节里,诗歌通常会成为传递情谊展现心怀的唯一载体,许多人都试图在长短句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归依,传达自己内心的汹涌浪潮。而青春的易逝,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堆积了多年的情感,大都逃不过一片脆弱琉璃的命运和结局,之后,只能在回忆的角落里,翻捡一些隐约忽闪的陈年往事。《需要》:我在一个堡子上坐着/给你打了一个电话/我需要一些往事前来陪伴/我静静地坐着/我愿这样坐到天亮/直到把一些忘记的往事/重新记起。有些经历如同空中漂浮的尘埃,微茫渺小得看不到任何影迹,存在也罢,消失也罢,无关生命的宏旨,无关人生的起落,甚至对价值观都产生不了多大影响,最多在灵魂空寂的时候,偶尔触动一下心弦,发出简单短暂的声响,过后,一切又会平静如常。把一些忘却的往事重新想起,并非要从往事中找到多少刻骨铭心的怀念,只是一种条件反射的照应,至少,在繁杂的人世间,用往事来陪伴自己,也算一种化解寂寥的方式。而往事是否一如昨天般的明净鲜亮,是否还能激起一曲共唱的热情,都已不再重要,只要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还能记得某个人或某件事,这已足够。

青春的故事千千万万,虽然有欢声笑语的相伴,有简单纯粹的相处,但也会有伤感历程的徒步。《笑话》:n年前/你对我说:/“尔离勿忘我/信亦友见证”/我把这话/念了一百遍/成了一个笑话。岁月如同一把飞刀,一刀一刀会割掉生命中许多许多的牵牵绊绊,或是情深意重的海誓山盟,或是认真坚决的慷慨承诺,这些东西大都以极其美丽的形象,存在于人生韶年中。但是人过境迁,时光流逝,生活的境遇会让人慢慢懂得,并试着放弃些什么,或者遗忘些什么。可以放弃,可以遗忘的,大都不会对生命重焕光彩产生多少影响,有些当初看似一诺千金的许愿,都会随着人世的沧桑、心路的坎坷,而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笑话,笑过之余,也许还会有泪轻轻滑落。只是多年以后,许多人都当在青春绽放的瞬间,未能免俗地做了一个懵懂无知的美梦而已。在流云散尽的刹那,除了毫无来由的失落,是否还能发现心灵最初的真切悸动?

林混的诗歌,视野空间辽远,内容涵盖广阔,表现手法新颖,叙述方式别样,个性化特征极其鲜明。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把目光投向真实的生活,把笔墨倾向社会民生,用自己的真诚和善意,表达着新的发现和心声。对现实生活图景的执著开掘和对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的主体根基,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间,我们感受到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与普通大众融为一体的写作自觉,从而使他的诗作,在西海固的大地上,找到了茁壮成长并结出更多硕果的阳光雨露和丰厚土壤。

猜你喜欢
生命生活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震撼瞬间:怒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