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直—10撑起中国陆航战队

2016-06-07 09:26萧萧
凤凰周刊 2012年34期
关键词:武直武装直升机

萧萧

11月13日,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开幕当天,海内外各家媒体纷至沓来,大都是冲着传闻中的“武直-10表演”。可是,主办方似乎跟大家来了一回“避实击虚”,现场广播只提及中国八一、俄罗斯勇士、瑞士百年灵等大名鼎鼎的专业战机表演活动,却迟迟不提及武直-10是否出现。下午14时30许,当在机场露天等待的人潮开始消散之时,突然有人高喊道:“‘城管来了!”(中国军迷对武直-10昵称“城管”)

此时,远处一架通体黑色涂装的“机械蜻蜓”快速从低空穿越航展停机坪,此刻现场主席台上的讲解员适时宣布:“我国国产专用武装直升机为您做现场演示!”在现场观众的惊呼声中,有“中国树梢杀手”之称的武直-10进行了倒飞、“莱维斯曼”旋转等战术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十分洒脱。经过数十分钟的精彩表演后,武直-10未作停留便返回驻地机场,留下现场一片议论。英国《空中力量》评论称,武直-lO的综合性能已经成熟,基本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装备的美制AH-64阿帕奇直升机相抗衡。

“随大流”却突出隐身性能

长期以来,中国陆军航空兵仅以武装型通用直升机(主要型号为直-9)来提供战术纵深火力支援,该机着重“多用途”,最大优势是获得武器平台使用的弹性与经济性。但随着战场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地面突击力量对直升机实时火力跟进打击,同时又要确保直升机在敌方绵密火网穿越时的安全系数,对专用武装直升机的需求就必不可少。

与通用直升机相比,专用武直向目标投射火力和自身防护性能不可同日而语,例如通用直升机受限于基本机体,以致在生存性与机动性两方面都逊于专用武直。此外,专用武直在设计上较通用直升机多出几项额外的机动性要求。以美国陆军的ADS33直升机飞行质量规范为例,该规范对武装直升机便多了垂直隐蔽、加减速、侧跃等通用直升机所没有的机动性要求项目,有优异的表现。

专用武装直升机发展始于越战,经过40多年的发展,各国在实践中试验了各种布局后,其总体布置已形成一些通用标准。例如乘员一般为两人,且按纵向阶梯式布置,机身两侧一般设置小翼以挂载武器,一般采用“单主旋翼+尾桨”的旋翼布置方式等。武直-10没有另辟蹊径,采用比较“随大流”的布置方式。机鼻为光电传感侦察系统,机鼻下方是一门单管航炮,从外形尺寸上来看,口径应在20~30毫米之间。其后纵向阶梯式布置两个乘员座舱,武器操作员在前、较低,驾驶员在后、较高;两名乘员的座舱为分隔式,以降低两人同时受伤的几率。驾驶员座舱后方较高处是发动机舱,两台涡轴式发动机为直升机提供主要动力。起落架为常见的后三点轮式起落架。据记者现场目测,直升机全长约14.15米,高约3.84米,最宽处(包括短机翼)约4.35米。

从整体外形,尤其是侧视线型来看,武直-lO和意大利的A-129武装直升机颇有相似之处,似乎没有什么个性之处。但这些常规布局的最大优点在于技术成熟,每一个部位的设计几乎都是经过他国武装直升机实践使用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武直-10的设计仍然体现出中国工程师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突出了对于隐身性能的重视。例如,与大多数武装直升机直上直下的机身侧面不同,武直-10机身下半部分外倾、上半部分内倾,在座舱下方及前后形成一条折线,使机身横截面呈六边形。类似这种形状的机身此前只出现在美国陆军已经下马的RAH-66直升机上,可以有效地降低敌人雷达的发现概率。从总体布置来看,武直-10的设计思路是首先保证这个型号能够正常完成,在此基础上寻求某些方面的尝试和突破,这也是符合解放军装备研制思路的。

充当“清道夫”保驾护航

几年前,网上曾经流传过武直-10试验机的照片,与这次公布的武直-10照片相比,很容易看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发动机部位。在试验机上,发动机舱明显比现在的宽一些、也短一些,试验机发动机的进气口位于发动机舱中部上方,且尺寸较小;而目前照片中,武直-10发动机的进气口则靠近发动机机舱前部侧面,尺寸也要大不少,而且两者的进气口过滤网也完全不同。此外,试验机上发动机的排气口位于发动机舱后端,略呈长方形,向正后方排气;现在的武直-10发动机排气口虽然也位于发动机舱末端,但形状却变成了圆形,排气方向也改为向外侧面排气。

从技术上说,两种进、排气口各有优缺点。试验机上的进气口离发动机更近,可以缩短进气道长度,同时也能降低吸入地面杂物的可能性。但问题在于会受主旋翼下洗气流的影响,导致进气状态不稳定。目前武直-10的进气口虽然会导致进气道过长、结构复杂、吸入地面杂物的几率相对较大,但同时也不易受主旋翼气流影响,进气状态较稳定。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试验型武直-10上装备的是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产的PT6C-67B涡轴发动机的民用型。文章援引普·惠公司内部人士的话说,中国方面对PT6C-67B发动机很欣赏,认为其功率大,重量和体积却不大,无需占用过多武器和燃油载荷。

但由于美国一直向加拿大方面施压,要求禁止向中国出口PT6C-67B发动机,再加上中国也不愿让自己主战装备的核心部件太过依赖国外供应,因此科研部门在航空动力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涡轴-9。尽管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涡轴-9的功率略有点小,仅有1000千瓦左右,但足以满足武直-10最基本的需求。

据本港《亚太防务》分析,通常武装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以反坦克导弹、航空火箭弹和航炮进行对地攻击,但武直-10的出现可能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在多张照片中,武直-10最“重载”的时候也不过只挂载了两具火箭发射巢和两组天燕-90空对空导弹(每组4枚),有的照片里甚至什么武器都没挂。这似乎暗示反坦克并不是武直-10的最核心任务,争夺低空制空权、与敌方直升机交战成为武直-10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亚太防务》的理由有二:一是解放军陆航已有使用直-9武装型和米-17系列武装型直升机的经验,对于武装直升机的定位和任务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实际上,就中国近期可能的假想对手而言,直-9和米-17直升机用于对地攻击基本够用,武直-10用于对地攻击只是锦上添花,并非迫切需要;二是美国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不断扩散AH-64阿帕奇系列武装直升机,对解放军构成日趋严重的低空和超低空威胁,而常规固定翼战斗机由于飞行速度过快,与武装直升机交战时并不占优势,因此中国急需能进行空战的武装直升机来化解“低空危机”。而武直-10侧重流线形气动布局和隐身性能的设计,使其具备空战所需的优越机动性和隐蔽性。

不仅如此,中国研制的天燕-90更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于直升机的空对空导弹,两者结合将使武直-10在空战性能上位居世界武装直升机最先进水平。也就是说,一旦武直-10与AH-64对垒,更突出空战能力的武直-10有把握先把AH-64干掉,为后续的直-9和米-17直升机扫清前进中的障碍。有海外军事学者推测,武直-10将充当“清道夫”的角色,为其他直升机担负护航任务。只有在消灭对手的武装直升机后,武直-10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地攻击。

有分析指出,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迅速增强,中国在武器装备发展上愈发重视“以优胜优”,在长期属于短板的直升机领域,军队和军工部门正投入更大力量谋求突破。很显然,中国陆军业已成长为亚洲最优秀的地面作战力量,北京希望给它插上强健的翅膀,使它逐渐从“地面机械化”转向“航空化”。

猜你喜欢
武直武装直升机
爱红妆更爱武装
上淘宝女军迷也能武装自己
长满尖刺把自己武装起来
武装起来,让你认不出我!
直升机很热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