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产业十年内难成气候

2016-06-07 09:26
凤凰周刊 2012年34期
关键词:部际核心技术政府

2010年,中国领导人决策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时确立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三个领域作为先导产业,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培育成支柱产业。

现在两年多了'先导产业表面看来风风火火,但却遭遇技术瓶颈和市场寒冬,经济规模偏小,技术相对还不成熟,不但没有达到当时的预想目标,即便在未来十年,仍做不到支柱产业的经济规模。

先导产业的选择我认为没有太多问题,问题在于政府职能错位和市场调节失灵,导致产业发展走形。这几年,各级政府在扶持先导产业方面不遗余力,但总体上讲,还没有把握住先导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还在沿用传统产业的做法,急于上规模,使得先导产业陷入“政府倡导哪一行,哪一行就会产能过剩”的境地。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先导产业发展的根本。中国现在很多宣称自有知识产权的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目前除少部分核心技术外,先导产业需要的很多关键技术我们并不掌握。

全球86%的研发投入、90%的研发活动、95%的发明专利均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例如,美国采用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华出口,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

中国先导产业试图走“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显然不可取。中国风能目前仅实现了制造能力,风机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欧手中;电动汽车电池的核心部件和高性能碳纤维80%以上依靠进口;太阳能光伏发电产能严重过剩,但LED芯片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仍然受制于人。

即便是那些目前已经引入的技术,我们也不宜盲目乐观。不同于传统产业,先导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其技术的不确定性,很多技术不够成熟,—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把规模做起来后,—旦出现颠覆性技术,将极为被动。

光伏产业目前就面临既有产能无法消化的问题。光伏行业进入门槛很低,买几台设备就可以做组装,但这个行业并不是劳动密集型的,而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技术转换成本非常大,一旦镀膜技术取代多晶硅,目前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可能很快就过时了蕴涵着巨大的投资风险。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才是先导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本。然而,对于先导产业而言,国内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技术创新、转化有自身的规律和周期,政府实际上很难明确主导技术路线。如果完全靠政府指定技术路线,则有可能走到错误的技术路线上去。应把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交给市场,尽量避免行政指定产业技术路线和规定发展重点的弊端。

工信部、科技部等倡导的技术创新联盟,本来是解决技术创新比较好的方式,但实际运作中严重依赖行政力量,基本上靠政府的创新资金来支持,真正基于市场需要的企业研发资金少得可怜。久而久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几乎没有话语权,联盟也逐渐沦为如何从政府拿项目的联合体。

诸如此类的体制性困境,还有不少。政府在扶持政策、市场准入、补贴制度设计、主导技术联盟方面干预过多,目前十数个部委各自为政,无法有效统一。比如财政部管钱但不了解项目,发改委审批项目但不管钱,科技部管技术但不懂市场,造成技术与产业化脱离、产业化和工业脱离、资金和项目脱离等一系列问题。

国家层面试图通过部际领导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打破部际间的利益纷争,形成政策合力,使政府资源效率最大化。然而部际间的利益切割有时水火不容,即便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组成的部际领导小组,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磕磕绊绊,裹足不前。

诟病最多的是审批制度。现在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相当程度上还是执行“管控”思路。所有的管控都集中在事前,以批代管的问题很突出,事前审批严格到难以想象。政府应破除体制障碍,改变目前经济领域的集中决策方式,进入到分散决策,放松经济性的审批,一方面管住政府投资,减少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服务,避免企业作出错误选择。

猜你喜欢
部际核心技术政府
核心技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不忘科创板的初衷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
“中国式休假”何去何从
“全国假日办”,Update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