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气氛浓烈的美国大选

2016-06-07 09:26陈安
凤凰周刊 2012年34期
关键词:选举人罗姆尼选票

陈安

每四年一次参加大选,我深感美国人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前途,关心个人命运。此时,美国人一反平日对世事的冷漠态度,政治热情倏忽高涨,全国各地形成一片浓烈的政治气氛。

物色自己心目中的白宫主持人

连续好几个月,选民们天天读报、看电视,看竞选广告,听参选者辩论,评候选人政纲,撰文写稿,捐款献金,散发传单,张贴照片,议论纷纷,争执不休。有人表示要选一个能降低失业率的总统,有人希望有总统给他减税,有人不欢迎反对堕胎的人当总统,有人认为总统要充分重视教育。总之,大家都睁大眼睛,在众多参选者、候选人、提名人中物色自己心目中的白宫主持人。参选的政党主要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可有时也有些小党,如进步党、人民党、绿党等,另外还有独立竞选人。

这个时期,最兴奋、激动的自然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分别提名的总统竞选人,两党各自的全国代表大会刚开过,会上的掌声、口号声、歌声、喇叭声余音缭绕,他们刚被认可,此刻憋足劲头,跃跃欲试。紧接着,从总统选举年最早举行各级党员会议的衣阿华州,到最先举行总统候选人初选的新罕布什尔州,从东海岸的纽约州,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他们跑遍全国,走访各州,四处演讲,与选民频频握手,亲亲老年选民,抱抱选民婴儿。你说他们为国家着想也好'为自己拉选票也好,总之,他们马不停蹄,夙夜奔忙,忙得不亦乐乎,而且既要抱着必胜的信心,又要有惨败的心理准备,若无健全心态,确实难以走完这漫长的征途。

竞选者都要演说,有些演说会传为笑谈。如1935年路易斯安那州州长休·朗在竞选辩论中大谈“玉米面包”的做法和吃法,以显示自己熟悉民情,与南方乡村选民声应气求。后来“玉米面包”就成了“拉选票”的同义语。1988年老布什竞选时说:“看我的嘴唇怎样动:不加新税。”但他的这个承诺后来没有兑现,这句话也就成了对不履行竞选诺言的总统的讽刺语。

两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之间的电视辩论最吸引人,还留下不少趣话。如1980年里根对卡特说:“There you go again.(你又走了)”意思是说“你又错了”,后来,这句温和驳斥别人重复犯错的话成了全国流行语。又如1988年副总统候选人辩论时,参议员奎尔说他与肯尼迪有相似之处,其对手本特森说:“参议员,我和肯尼迪一起工作过,我了解他,他曾是我朋友。参议员,你可不是杰克·肯尼迪。”1992年奎尔反过来抨击克林顿,因克林顿把自己只当过州长的情形与里根相比,奎尔说:“比尔·克林顿,你可不是罗纳德·里根。”里根则套用本特森的话,讽刺克林顿用“杰弗逊”做自己的中名,他说:“他们提名的那个家伙自称是新的托马斯·杰克逊。我了解托马斯·杰克逊,他曾是我的朋友。州长,你可不是托马斯·杰克逊。”

选举日

选举日,那是个国假,让全国18岁及18岁以上的选民们投票。各地投票站(大多设于学校礼堂),早晨六点就开门,直到晚上九点半结束。公民们都为自已有选举权感到自豪,觉得自己的这一票很重要,不能不投,而且一定要投给称自己心仪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以及州长、议员、法官等候选人。投票方式先后有变化,纽约选民多年用金属杆拨动被选者名字的旋钮,今年改为把圈选好的选票输入计算机,不过,这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有屏风保护你自由选举,不让你受到任何人的劝诱或威胁。

选举日这天,人们川流不息、踊跃投票的景象,那种激动、热切的气氛,也许只有棒球的“世界锦标赛”和橄榄球的“超级杯赛”才能相比。2012年大选前一周,飓风“桑迪”肆虐纽约、新泽西地区,造成严重灾害,但选举日那天选民们仍然热情洋溢,在投票站前排成了长龙。灾民们意识到,不同的总统连救灾政策也不同,所以一定要把选票投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候选人。

投票之后,大家就紧张地看电视实况转播,看从东岸到西岸有时差的各州陆续统计出来的票数。票数有两种:普选票和选举人票。这次分别投给两个人:民主党的奥巴马,共和党的罗姆尼。电视屏幕上的美国地图为红蓝两色,红色代表保守,红州是共和党的天下;蓝色象征自由,蓝州是民主党的地盘。中、西部各州,如北端的北达科他州、南端的得克萨斯州,总是红色的;东、西海岸各州,如东岸的纽约州、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总是蓝色的。

有些两党势力不分上下、争夺激烈的州,被称为“摇摆州”,如这次中、西部“铁锈地带”(指逐渐衰落的工业中心地区)的俄亥俄等六个州,便先用白色表示,最后都变成了蓝色。奥巴马曾拨款帮助该地带的汽车制造业脱困,罗姆尼反对这个政策;奥巴马认为,政府在创造私营企业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罗姆尼则认为华府只需置身事外,由自由市场决定其意愿。选举结果证明,民心更多地朝向奥巴马的援手,而非市场的无形之手。

普选票和选举人票

对普选票和选举人票,不熟悉美国政情的人往往不知其解。普选票其实就是选举日当天全国公民投的票。2012年11月6日这天,有1.06亿多美国公民投票,奥巴马得了50%,罗姆尼得了49.1%,奥巴马多得7.4万多张票,但奥巴马的获胜连任,并不靠这普选票,而是靠选举人票。

说到选举人票,事情就有点复杂。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应由选举人组成的选举团(the Electoral College)选举产生。每州选举人的名额与该州国会议员的名额相等。由于每州都有两名参议员和至少一名众议员,因此一个州选举人的最少名额为3人。一个州的人口越多,众议员就越多,选举人名额也就越多。目前美国有7个州的选举人名额超过20名,如加州有54名,纽约州有33名。阿拉斯加等州仅各有3人。1964年以来,总统选举团人数—直保持538名,也即由等于参议员人数的100名和等于众议员人数的435名、另加华盛顿特区的3名组成。总统候选人只需获得简单多数、即270张选举人票即可当选。这次奥巴马获332张选举人票,罗姆尼获206张选举人票,所以奥巴马是赢者。

尽管宪法给予各州决定如何产生总统选举人的权力,但实际上,现在的决定权是在各州投普选票的选民手里。一般而言,选举日当天各州的选票上并无选举人的名字

(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例外),他们投的只是总统、副总统及其他官员的票,而根据《选举法》,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在哪个州得的普选票最多,哪个州的选举团成员票就全部归他们。因此,究竟谁当选总统、副总统,实际上在选举日全民投票的当天即可揭晓,也即普选票当天就能决定候选人的命运,也因此,在2012年11月6日当夜,奥巴马就能发表获胜演说,罗姆尼则向奥巴马表示祝贺。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头条醒目的大标题是《奥巴马之夜》。

不过,由各州获胜政党推选出来的选举人,还是要在各自的州议会进行投票,正式选举总统、副总统,并将选票密封后用挂号邮寄给国会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兼任)。议长在国会联席会议上逐一唱票,最后宣布总统当选人。显然,这一切只是依法办事,徒具形式而已,美国选民们感到得意和骄傲的是,虽不能说总统是由大家“直选”出来的,但实际上是大伙儿普选出来的。

普选结果出来后,总是有多一半美国人高兴,少一半人沮丧。高兴的一半当夜就集会庆贺、奏乐、跳舞、挥国旗、撒纸屑、开香槟。沮丧的一半有悄悄哭的,也有大声骂娘的。这次感到特别不悦、也很觉尴尬的应是共和党参议员米奇·迈克康乃尔,因为他曾公开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想做到的唯一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让奥巴马总统成为一任总统。”《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选举日深夜撰文问道:“啊哈,米奇,你们的事干得怎么样啊?”

不论胜利或失败都要思考、总结的政党

大选一有定局,不论胜利的政党或失败的政党,都会冷静下来,或思考政府今后的方针政策,或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即使获胜后,当夜在欢腾的芝加哥庆祝会上,奥巴马在演说中仍然沉静地提及国家面临的困难、他自己肩头的重任。在乐观描述国家的前途和希望后,他又强调说:“我所说的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不是那种忽视前面的艰巨任务、忽视横亘在我们道路上的障碍的奢望。我所说的不是那种一相情愿的理想主义,好让我们袖手旁观或逃避战斗。”他意识到,为削减财政赤字,为减少失业人员,为每个美国人都有医疗保险,为孩子们拥有最好的学校和教师,为不因地球暖化而灾难频仍,等等,他与全体美国人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要“有勇气继续努力,继续工作,继续奋斗”。

对这次失败的共和党而言,面临关于党的方向问题的党内争议,要思索、讨论的问题就更多了。他们发现,罗姆尼得到的选票大多来自乡村白人男子,西裔、黑人及其他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程度的女子则大多把选票投给了奥巴马。尽管目前美国经济还未复苏,失业率尚高,但很多人都把经济萧条问题归咎于前总统布什,共和党在许多方面不得人心,因为该党支持茶党等反政府势力,抵制奥巴马的全民医疗保险计划,要求减少老人医疗保险计划提供的福利,主张严厉的移民政策、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既要求减少财政赤字又反对给富人增税,不热衷于解决地球暖化带来的环保问题,对堕胎、同性婚姻也持反对态度,而其中不少问题与美国青年一代直接有关。这一切便使他们失去了全国多一半选民的支持。

弗里德曼在嘲笑迈克康乃尔之余,向奥巴马提出建议,希望他在今后四年里解决好最大的国内问题,如面临科技、地球暖化和市场等方面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为防止中产阶级衰落,应在尽短时间内提高中产阶级的工作技能、增加他们的工资;为培养有技能的工作人员并促使他们不断学习,需实行教育改革,实行企业、公司、大学、中学与政府之间空前未有的合作;赋税制度、移民政策也必须改革。

弗里德曼相信,在这次气氛浓烈的大选中摆脱“一任总统”咒语的奥巴马,将在第二任内完成他所渴望完成而尚未完成、真正有益于美国人民、有益于世界和平的重大事业。

猜你喜欢
选举人罗姆尼选票
美国总统选举人的前世今生
奥斯卡奖的偏好投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