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登海:一生情系一粒种

2016-06-08 10:22卞文志
华人时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夏玉米杂交高产

卞文志

2015年9月25日,中宣部在中央电视台公开发布了“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此次公布的“时代楷模”,全国仅有两人,其中一人就是李登海。

李登海现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40多年来,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选育的玉米优良品种增加经济效益11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我永远做一粒扎根田野的种子”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生肖属牛,有着与生俱来的“牛脾气”,“我就是一粒种子,扎根广袤的田野。”在44年的玉米高产攻关中,李登海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到家乡山东省莱州市后邓家村务农。他当时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多打粮,吃饱饭。1970年他进入农科队,后任队长。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创造春玉米亩产1250公斤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时,中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徘徊在青纱帐,李登海暗下决心: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一无资料参考,二无经验借鉴,该如何下手?倔强的李登海开始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来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1974年,李登海获得了到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他如饥似渴,一年学完了四年课程。老师刘恩训被他的痴狂感动,赠予20粒珍贵的杂交种子;玉米育种家于伊又给他拨亮了明灯:“要培育一种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老师的种子、专家的点拨,让李登海找到了方向。他先后选用国内100多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找到了高产的奥秘。

1979年,后邓家村诞生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掖单2号”紧凑型品种,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最高纪录。年仅30岁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率先证实和确立了紧凑型杂交玉米是中国玉米高产的发展方向!776.9公斤只是起点,此后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李登海屡屡刷新着自己的纪录。

1989年,李登海以“掖单13号”紧凑大穗型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开创了中国一亩地可以养活四个人的新纪元,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农村青年成长为育种科学家

如今,李登海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已遍布神州大地,最多时年种植面积占全国1/3以上,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2亿亩,增产粮食约1200多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1200多亿元。

在李登海的心目中,好种子就要扎根到广袤田野里!他1985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办农业试验站,1998年成立莱州登海种业集团公司,始终坚持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运作,给市场提供最具竞争力的品种。2005年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至今按持股市值,李登海早已身家过亿。“公司上市是为了备足发展基金,更好地储备资源、引进人才、保障科研,将育种事业延续下去。”虽然有着高“身价”,而李登海依然天天下田,不识名牌,生活简朴。他说,“我们务必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乱花一分钱,把有限的经费用在玉米科研刀刃上。”

在科研投入和培养人才上,他却一掷千金,毫不心疼。据统计,近五年登海种业累计科研投入超过1.5亿元。李登海今年已66岁,然而梦未圆,他就不言退休,还要再为社会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当前,登海种业有两个主攻方向:一是继续探索玉米高产道路,向每亩土地要产量;二是研究适宜机械化作业新品种,便于新型经营主体转轨需求。”李登海说,自己要一直干下去,为国家工作,为农民打工,用更好的良种,种出更多粮食,填满中国饭碗。

“谁能掌握种子,谁就可能掌握世界。”李登海当年育出的那粒种子,如今亩产不断刷新,保持了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还实现了小麦玉米百亩一年两季亩产1750公斤以上的高产突破,为中国粮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品种支撑,也为一亩地能够养活4.5个中国人提供了有力证明。

金黄色的玉米,是李登海一生钟情、痴迷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着希望和活力,也承载着李登海的梦想和追求。44年来,李登海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他誓用一生捍卫国家粮食安全。

把有限生命投入到创新之中

有一次,李登海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很痛苦,却继续去“拱”玉米地。“这病是在海南育种时落下的,我挑120多斤化肥过田梗,扭伤了腰。”常年超负荷的劳动,致使身上患上痔疮、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他只要身体能行动,仍坚持下地育种。

北方玉米一年只能收获一次。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李登海决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可保证一年育种三次,相当于把生命延长三倍。那年冬夜,李登海身背干萝卜丝和猪大油,告别母亲和妻儿,闯进海南岛三亚荔枝沟,租种荒地,开辟实验田。他住茅草房、睡木板床、点煤油灯……此后每年像迁徙的候鸟一样,追逐着南北两个“太阳”,一晃就是37年。

每一年,李登海都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株玉米,期待它的发芽、抽穗、结果。平均每天站立八小时以上,忘记了北京时间,只有育种时间;忘记了节假日,只有工作日。海南育种37年,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李登海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他至今仍然记得,1980年9月,正值玉米灌浆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挟着冰雹,把一年的育种希望打得粉碎。他说这种痛“胆裂心碎”,这种痛他经历过八次,一生难忘。“无论如何,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事业绝不能因此停止!”每每心痛之后,李登海总是咬着嘴唇,默默坚守。

寒来暑往,愈挫弥坚。李登海每年带领育种团队套袋150万至200万个,他亲自在田间选择二三十万个果穗。在玉米新品种成功率只有12万分之一的机会面前,他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从1973年到现在共进行了121代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完成了在中国北方需要进行121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选育出的玉米杂交品种有90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成为中国拥有审定品种最多的农业育种家。“我家小孙子是第3代人了,我的玉米都121代了!这都是我生命的延续!”这是李登海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高产攻关试验,李登海在国内率先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高产能力的极限,同时率先发现并证明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和高产的原因。这为中国杂交玉米找到了高产发展的方向。此后,紧凑型玉米成为中国杂交玉米育种的方向和主流,李登海也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44年来,李登海在“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连续七次创造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二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创建了百亩丰产方一亩地可以养活4.5个人的高产样板,为解决中国人多地少的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责编 张圣荣)

猜你喜欢
夏玉米杂交高产
不同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夏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高温干旱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分析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因素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