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衍生品乏力的3个原因

2016-06-10 09:17括弧笑
广告主·市场观察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星球大战衍生品

括弧笑

12月18日,堪称全球电影史上最知名IP的星球大战系列新作《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将在美国本土上映(偷偷告诉你,国内上映日期为明年1月9日)。

从1977年开始,由乔治卢卡斯一手打造的《星球大战》系列便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圈粉运动”,而伴随着电影票房的一路高升,成为全球知名大IP的《星球大战》也开始了一本正经的“圈钱运动”——根据《福布斯》2010年的估算,6部《星球大战》电影除了为其在全球获得超过4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外,玩具、特许商品、视频游戏以及其他的产品总共为其带来了超过200亿美元的收入。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童鞋都要为国外这些电影营销衍生品开发的品牌大触们折服了,仅凭乔治·卢卡斯的一个《星球大战》系列衍生品,就抵得上国内某些品牌好几年的营收,就更不用说斯坦·李赫漫威推出的那些超级英雄了。

那么肯定有童鞋要问了,为什么咱们国产电影的周边衍生品开发显得那么乏力呢?

这里小编就要“大义凛然”地替国产电影喊冤了,谁说咱们衍生品开发乏力的?

与国外品牌与制品IP之间的合作模式相比,国内电影衍生品的开发的确有些让人失望,而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1:缺乏强IP,品牌对片方缺乏信心

其实,当问起为什么国产电影衍生品开发乏力时,内容端的问题便是人们最先想到的问题。的确,比起《星球大战》《变形金刚》《钢铁侠》《复仇者联盟》,我们只有“喜羊羊:12生肖系列”、“熊大熊二”。前几年好在还有只可爱活泼叫做“麦兜”的猪,可惜除了它之外,其余的作品就是连“猪”都不如。内容生产集体乏力,这就更难让品牌方们对合作提起兴趣了。

其次,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向来都是奔着“收回成本”的目的去的。拍完了片子“趁热”上院线,这一波票房赚进腰包就完了,谁还想着10年、20年后接着做卖周边的生意啊!

原因2:品牌、片方缺乏合作意识

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这一案例可以看到,在电影上映之前,诸多合作品牌便开始推出自己的授权商品。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品牌方这样做不仅可以顺利推出自己的授权产品,同时也能够配合电影的宣传方,进一步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在电影上映期间获得更高的曝光和实际的销售业绩,而这必然是品牌方与片方事先达成合作高度协调的结果。

这样的合作国内并不是没有,就在今年获得了超高票房晋升为热门IP的电影《捉妖记》上映期间,伊利优酸乳就曾推出过印有《捉妖记》角色形象的“特别版礼盒”。然而,不说有没有提前做宣传推广,该款“特别版礼盒”在电影上映期间貌似并没有做多大的声量的传播,仅靠社交网络上的一些网络红人及明星辅助传播,整体感觉上给人一种这款特别版的产品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印象。获得了授权却不尽兴合适的宣传和推广,这便是缺乏合作意识的表现。

造成这样一种结果,或许也和品牌方对电影本身的表现缺乏信心有关,毕竟电影还没上映,谁知道口碑怎么样。

原因3:盗版风险太高

作为电影衍生品,做高的成本也是最高的价值,就是IP授权,而正最能体现其价值的部分,给电影衍生品开发带来了绝无仅有的风险。

上世纪90年代,随着VCD、DVD等家庭电子设备的普及,盗版碟片的盛行一度达到猖獗至极的地步,以致于直接逼死了一部分依靠官方授权制作发行正版碟片的公司。20年后的今天,虽说大多数内容从业者已经具有了版权保护意识,但是就衍生品制造业而言,法律意识始终让人胆寒——著名的莆田鞋,以及对假货泛滥推波助澜的“某宝”便是一大例证。

因此,可以想象,某天品牌方刚从片方那边获得授权,回到家一搜索,“某宝”上已经有了同款产品在售卖了。这情形,比吃了屎味的巧克力还难过。

小结

国产电影衍生品开发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电影衍生品的开发是没有希望的。環境在改变,市场条件也在慢慢形成,特别是眼下国内的内容生产行业即将面临一次带来行业大发展的“西进运动”。希望在内容市场中能够培育出更多更好的IP,诞生出属于中国的迪士尼。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星球大战衍生品
给漫威、DC做衍生品一天赚1485万元 Funko是怎么做到的?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祛魅金融衍生品
《星球大战》
大健康催生眼健康衍生品市场的繁荣
衍生品
呼唤更多国产电影狼性突围
《星球大战》回来了
萌萌的星球大战创意美食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