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丰监看梧州的钱币文化

2016-06-12 02:53吴承华
西江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通宝梧州铜钱

吴承华



从元丰监看梧州的钱币文化

吴承华

在梧州的骑楼城牌坊后,有一个“崇宁重宝”钱币雕塑小品,吸引很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崇宁重宝”从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开铸,字体为隶书,据传是宋徽宗身边的大奸臣蔡京所题。上世纪60年代,广西博物馆和梧州市博物馆共同发掘清理宋代元丰监铸钱遗址,发现了铸钱的炼炉、操作坑、贮水池、小水沟及柱子洞等60多处文化遗迹,出土宋代铜钱、铁器、陶瓷器等文物665件,其中大、中、小型坩埚342件,陶风嘴3件,陶杵74件,北宋铜钱“崇宁通宝”、“圣宋元宝”、“崇宁重宝”、“政和通宝”等钱币共285枚,尚有一枚“圣宋通宝”小平钱连结着一条12厘米长的铜柄(估计是当时铸币工艺操作不慎所致)。随后,遗址被夷为平地,挖出的土方全部被推到河边菜地上,土方中有大量的炉渣和钱币。村民后来在挖地种菜时经常挖出宋代钱币。

1965年12月17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了“梧州市郊发现宋代铸钱工场遗址”的消息。1981年,元丰监遗址被定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有关部门有计划为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梧州元丰监为我国目前唯一能够挖掘出土宋代部分年号钱、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的钱监遗址。

元丰监附近原有一座华光祖庙,其门口的对联很有意思:上联为:“千秋钟灵一钱一毫神明鉴”,下联为“万古流芳九天九州耀华光”,横批为“华光祖庙圣泽被民”。对联说的是铸钱,而华光大帝本身就是火神,喜欢弄火,在铸币作坊旁供奉火神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时,在元丰监遗址出土钱币中缺少了“绍圣元宝”、“大观通宝”、“重和通宝”、“靖康元宝”、“建炎通宝”五个年号钱,当然,这并不表示这几个年号钱在元丰监就没有铸制。因为,发掘出土的钱币只有102枚留在梧州市博物馆,其余183枚由自治区博物馆收藏,而自治区博物馆一直没有公布这些钱币的分类。即使是梧州博物馆收藏的102枚,有许多都字迹模糊,没法判断钱文名称,仅分辨出8个年号9个品种的15枚钱币。其余87枚钱币仍沉睡在博物馆的库房中,有待考证。而元丰监遗址附近又发掘出大量的铸钱炉渣,由此可以推测,地下可能掩埋有大量钱币。

据载,宋代朝廷设置铸币的机构叫钱监。当时,全国共设钱监27处,元丰监是北宋朝廷在江南设置的6个钱监之一,也是当时在广西设置的第一个钱监。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朝廷以“梧州铜锡易得,令置监开铸”,在梧州设置元丰监。元丰监的铸钱历史约80年、铸了9个年号钱(也有可能达13个),到南宋时期的绍兴年间(113年~1162年)便关闭了。

关于元丰监铸钱年份的下限,很可能在1158年,因为宋朝廷下达禁止铜钱外流命令的时间,是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当时户部奏准,规定要用丝绸、陶瓷等实物,而不能用铜钱与外国商人交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钱最多的朝代,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铜钱、铁钱同时使用。宋王朝之所以在梧州设立钱监,主要是与当时的海外贸易繁荣和梧州特有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北宋时期,由于海外贸易和西南民族贸易频繁,需要很多货币,而梧州位于西江、浔江、桂江三江交汇处,交通便利,经济辐射范围大。因此,宋王朝在梧州设立钱监理所当然。铜钱价值较高,携带方便,加之铸造工艺要求高,当时不少海外国家如安南、高丽、琉球等,都使用宋代铜钱作为本国的流通货币,导致海外铜钱需求量大增,造成大批铜钱流失海外,影响了南宋王朝的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于是朝廷又下令禁止以金银、铜钱与国外贸易,规定以丝绸和瓷器等物作为对外贸易的交易物。

作为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处,梧州不但有著名的元丰监,而且还因为贸易发达,历代钱币都在梧州流通过,加上历代大财主在地窖藏钱币以及中国古代有用钱币陪葬的传统,因而梧州及周边地区拥有大量的古钱币。近年来,随着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群众拆旧房、建新房、江里捞沙,梧州及梧州周边地区经常有古(近)代钱币出土或被发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梧州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东汉墓都出土过五铢钱。

——1644年,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铸有“永历通宝”。朱由榔多次来梧州,而且在梧州市郊高旺村的凤凰山上还有以朱常赢、朱由援为主的南明王族墓葬群,名兴陵。后来,明桂王墓地多次被盗掘,出土文物就有钱币,包括“大明通宝”金币、银币,这两枚金银币为国家二级文物。

——近年,苍梧县沙头镇埠头出土了一批窖藏的两汉钱币,数量达7 0公斤,藤县埌南镇出土了“大泉”二千钱,苍梧西中出土了“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于武德四年开始铸造,对梧州而言,武德四年又具有更特殊的纪念意义,这一年不但开创了中国钱币的新纪元,同时也是梧州正式得名的一年。

——民国年间,广西行政当局曾两度在梧州开设造币厂,铸造银币(俗称双毫),供应广西各地使用。民国十二年(1923年)占据梧州的军阀沈鸿英,还利用梧州造币厂的设备铸造了广西半毫镍币,作为军费使用。

广西原无本省铸造的银毫,市面上流通的是广东银毫。陆荣廷主政时期创办的广西银行,曾发行一元、五元的纸币。但是,陆荣廷下台后,广西银行发行的纸币随之不再通用。粤军占领梧州后,曾发行军用钞票,但这种钞票后来也随着粤军的撤出而不能流通。最后,沈鸿英、林俊廷也相继发行军用票,同因军事失败而作废。不少市民因持有这些纸币而遭受损失,因此对纸币的信用失去信心。相反,对硬币的信用度依旧。于是,两广各地大量出现私铸银毫,为谋求暴利而减少成色,导致这时期铸造的广西银毫成色很差,低于广东银毫。当时,以广东商人为主的梧州市场流通东毫,而西毫(广西银毫)则不受欢迎,使用时一般按东毫的9折计算,而且一度出现过商家和市民拒绝使用西毫的情况。

黄绍竑主政广西后,决定改变这种局面,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在梧州三江两浙会馆(现中山路海燕大厦)设广西造币厂、铸二角银毫,把历年来在广西各地铸造的西毫,从市场上回收后全部熔化,重新制造按东毫含银成色的币面、有嘉禾图案的新西毫,成色与东毫一样,累计铸造了600万元,为区别旧西毫,在中间刻有“西”字。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这个造币厂毁于大火。

岁月寻踪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通宝梧州铜钱
西沙群岛考古发现的铜钱
中共梧州城工委
铜钱草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
扬州一座明代平民墓出土的铜钱释义
“建国通宝”钱考辨
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
铜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