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细纹刻纸的艺术特点及传承性研究

2016-06-12 07:04杨武健
艺术评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刻纸龙船细纹

李 洋 杨武健



乐清细纹刻纸的艺术特点及传承性研究

李 洋 杨武健

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富有极强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品,它的群众性广泛,地域性鲜明,造型性特征强烈[1]。作为南方剪纸代表之一的浙江温州乐清细纹刻纸更是以其工细纤秀、以繁衬简、纹细如丝,堪称一绝。细纹刻纸是剪纸的一种形式,它以刻代剪,因其刻纸过程细致入微而得名。2006年,乐清细纹刻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林帮栋、陈余华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一、细纹刻纸与乐清首饰龙

了解乐清细纹刻纸首先需要知道乐清首饰龙。乐清首饰龙是乐清一带春节游艺活动的龙灯。因其形似船,首为龙头形故又称为龙船灯;又因其在节日巡游时必定被抬在队伍之首,以及其周身极尽装饰,故谓之“首饰龙”(图1)。当地民间艺人在装饰首饰龙时将寓意吉祥安康的龙船花(即细纹刻纸)粘贴在龙船上,使得首饰龙绚丽缤纷,这便是乐清细纹刻纸的本质用途。

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人们都会抬着首饰龙热热闹闹的走街串巷,逐户送福,村民们除了纳祥接福外,还会仔细欣赏首饰龙的装饰,其中评判龙船花的精细程度成了评价首饰龙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民众这样的审美需求下,刻纸艺人将细纹刻纸越刻越细,追求登峰造极。

二、乐清细纹刻纸的发展历史

因剪纸实物难以保存的特殊性,乐清剪纸的具体起源时间无从考证,惟一可以作为文字依据的是元朝大德年间《乐清县志》中记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赏,与民同乐。”剪彩即剪纸,由此推算,乐清民间剪纸即便自此开始,也至少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2]。明末清初,乐清出现了龙船灯,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变化成为现在的首饰龙。这个过程是由简到繁的过程,但从张雁洲先生在1985年的《乐清文史资料》中提及的“首饰龙”前身即“平龙”就贴有大量的刻纸[3]中可以看出,刻纸技艺一直伴随着龙船灯的发展过程,只是到了后来,形式越来越精细,内容不断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以及专家学者对乐清细纹刻纸给予关注,对其进行研究、推广和扶持。上世纪50年代,乐清细纹刻纸名称被正式确定,乐清先后成立了细纹刻纸生产小组,国营工艺美术厂(刻纸车间)等。1961年由陈朝芬老先生刻制的《九狮图》惊艳四方,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1970年到1983年是乐清细纹刻纸发展的巅峰时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民间手工业受到了冲击,很多刻纸厂的职工转行,加之老艺人的先后去世,乐清细纹刻纸开始逐渐衰退。2003年乐清成立了龙船花细纹刻纸研究所,林帮栋工艺美术研究所,余华细纹刻纸研究所等机构,但是由于技艺难学、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今天的细纹刻纸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长此下去,乐清细纹刻纸这项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三、乐清细纹刻纸的艺术特征

中国民间剪纸的产生和传承不是孤立的,它依托于政治宗教、传统民俗、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它本质体现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乐清细纹刻纸自不例外,它同样受到当地的道德观念、审美习惯、思想情感、价值认同等多方面的影响,具备多元文化的特质。

(一)乐清细纹刻纸的造型结构

“任何实在的物都有形的存在,形是视觉可见的……人有意识地去创造形象都可以称之为造型”[4]。细纹刻纸的母体形式龙船花也是如此,民间艺人在创作时会有意识的根据龙船灯需要装饰的部位进行造型设计,图2中A-F虚线内为首饰龙贴龙船花的位置列举。这样的空间局限让细纹刻纸常常只有规则的造型创作空间。但是民间艺人却在这样的适合形里创作出了多变的造型。

一般来讲,乐清细纹刻纸由三层组成,从外向内分别是“柳条”(行话,具有鞋面花形式的花纹)、细纹和主图。图3三部分之间的编排灵活,画面经营自由,主次大小没有限制。在画面的结构组织表现上,细纹刻纸既受到龙船灯空间的限制,又力图打破这种只有矩形的呆板格局,出现了多边形,方中见圆等多变结构,而这种变化恰恰给细纹刻纸带来了刚柔并济的动态造型美。

(二)以“细”“密”为特征的装饰美

细纹刻纸的装饰美首先在“细”。细纹刻纸“细”字当头,所刻线条细如发丝,丝丝相连,堪称刻纸微雕。有细纹刻纸作品在鲁班尺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了五十四根线条,创下了细纹刻纸的最高纪录。

细纹刻纸的装饰美其次在“密”。细纹刻纸细纹部分的结体形式非常复杂。艺人们可以在约4寸见方的纸上刻出喜字形、寿字形、单路锁、葵花形等一二十种甚至六七十种形式各异的图案,每一小格图案的线条十分均匀,挖空处干净利落,毫不含糊。这样细密的细节处理使得细纹刻纸具备纹样美、秩序美、规律美。

细纹刻纸的装饰美还在于对比强烈。细纹刻纸的三个组成部分常形成疏密、规则与自由的对比。细纹部分在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和数千刀的雕刻下,甚至给观众以强烈的质感,这便在同一张纸上产生了不同的肌理对比之感。细纹刻纸的线条处理常常形成曲直对比,给人以动静结合之感。

(三)细纹刻纸的功能性

剪纸的发生发展始终和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有关,乐清细纹刻纸不仅具备丰富节日期间人们精神生活的实用性,还能反映地域文化特征。

乐清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靠海为生的人们祈求大海风平浪静,但是当自然变化,事与愿违的时候,人们便以为是龙神作怪。因此,这里的人每年都会制作船形龙灯,以示对龙的崇拜,而龙船灯上的龙船花,不论从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精神上都或隐或现的表现出了海洋渔村人们期盼平安、丰收的朴素愿望。如乐清细纹刻纸中常见的细纹装饰图案龟背纹、鱼鳞纹、波浪纹、双鱼鳞纹等,都具有这样的形式语言;作品《一帆风顺》(图4)、《清趣图》(图5)、《农村生活——织网》(图6)更是具有这样的象征寓意。

早期的龙船灯及龙船花是为了纪念三十六位抗倭勇士和庆祝抗倭胜利而做的,人们希望这些英雄能与民同享胜利的幸福和欢乐,这种希望以后演变成每年春节的游艺活动,并渐成习俗。

四、细纹刻纸的传承性研究

一种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时空限制,在它的原生状态中,总是有与其相配套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生态环境”。[5]细纹刻纸之所以珍贵,也正是因为它在乐清这样的文化土壤里长成,它可以让当地人铭记昨天、感悟今天、展望明天。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乐清细纹刻纸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使得原本高速发展的细纹刻纸骤然减速。但值得庆幸的是,乐清细纹刻纸并非戛然而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第一,民俗文化的支撑。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并没有完全泯灭乐清人对于细纹刻纸的喜爱,它依然活跃在当地的春节民俗中,它还是当地人欣赏品评的鲜活娱乐对象。第二,审美需要依然存在。虽然现代乐清首饰龙和过去相比从外部形态到内部传动装置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细纹刻纸的审美文化“消费”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细纹刻纸依然是首饰龙上不可或缺的装饰。第三,传承人和消费市场的维系。经过了大起大落的细纹刻纸,到现在虽然传承人已经寥寥无几,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不多的传承人都是“业界精英”,他们努力保持细纹刻纸的原貌,维系细纹刻纸发展。

细纹刻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和深厚的保护价值以及挖掘开发潜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保护它,除了守住那张纸、那把刻刀外,更应该为它另寻出路,细纹刻纸本身既是一种技艺又是一种文化产品;技艺的传承需要习得,因此,乐清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很早就在乐清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一些中小学开设此类课程,但是笔者认为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育空间,温州有很多高等院校,其中有很多也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细纹刻纸是当地民间美术的经典,如果能够成为当地特色教育的一部分,让更多的学生去学习它,让更多的专家学者研究它,不仅可以扩展其理论研究深度,为更高层面的国内外交流赢得机遇,也可以改变现在设计人员匮乏、产品内容陈旧的状况。

五、结语

历史悠久的乐清细纹刻纸凝聚了乐清人的智慧和超群的创造力,它反映出乐清人忠厚淳朴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乐清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透过细纹刻纸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乐清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更能体会出古瓯越人浓厚的装饰之风,研究细纹刻纸不仅在于读懂它的美,笔者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读者关注乐清细纹刻纸,让这项优秀的民间美术品永续传承,并创造新的经典。

参考文献:

[1]陈竞.中国民间剪纸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张雁洲,南碎开.乐清细纹刻纸[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3]陆心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首饰龙灯文化解读[J].艺术评论,2015,140(7): 116.

[4]王建民.《艺术人类史》[M].桂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洪锡徐.再说桃花坞[J].美术与设计,2015,161(5): 138.

李 洋: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讲师

杨武健: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刻纸龙船细纹
刻纸——指尖上的传奇艺术
溱湖刻纸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细纹刻纸:方寸之间显绝技
细纹刻纸
新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