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李白的经济生活

2016-06-12 07:01
中欧商业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九江张大阶级



张大春:李白的经济生活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光。那个时候,诗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透过什么经济活动支撑起来的?

我们以李白为例。

李白出身于商贾之家,商人的孩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所有士大夫的道路对他都是封闭的。那他的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求他读书?其实是为了锻炼,而不是为了考试。这也是为什么李白有很多诗其实并不合格律,但别有一种魅力。这个魅力,也许来自于他对诗歌别样的理解。

四代以前,李家曾经被贬谪,还有一种说法是遭到大难,躲出去了。那么为什么四五代以后要回来?因为行商积累下来的嗅觉,让他父亲李客觉得中原是有机会的。他不选择长安、洛阳,而是选择了物产丰富、生意往来频繁并且没有太多政治管制的蜀地(现四川),这是极有远见的。当时李白四五岁,他的哥哥和弟弟都已经出去自立了,分别生活在九江和三峡,也就是长江航运的两头。所以,我们可以反过来猜想,李白的父亲应该是以长江大动脉为主要运输道路的行商,所以他在长江三峡和九江有两个常住点也是非常合理的。

李白的第一次婚姻是 27 岁,在安州,娶了许圉师(武则天时代的一个宰相)的孙女。岳父因为门印的缘故继承了官爵,却坐吃山空。虽然许家不见得认为李白是一个合格的女婿,但可能希望有一个具有行商身份的人,能够把家里的钱长期运作下去,而李白最适合做这件事。

今天有一个词叫“自媒体”,当年的李白就是一个自媒体。

在这样的生活里,李白周旋于不同的地方,他留下来的诗中,至少有500~600 首是送给地方官员的。这种应酬之作,现在看起来,不见得有伟大的情操,深挚的情感,可是能让拿到诗的人高兴,甚至还会互相诉说和传扬。我们当今有一个词叫“自媒体”,这样看来,李白就是一个自媒体。

后来,李白见了皇帝,也受到皇帝的喜爱。但是这种愉快的气氛维持的时间并不是太长,最终他被放逐到贵州夜郎。

李白非常辛苦地从他自己的阶级,爬到另外一个他本不可能达到的阶级。但在那个阶级,他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收获,也从来没有达成他想要达成的结果。李白真正了不起的是,他让自己的诗,通过新的音乐因素,赋予宫廷中那些已经打磨得没有新意的音乐新的力量。如果没有他,我们可能不会看到韩愈,不会看到苏东坡。所以他是那个时代里真正的大师。

主题:中欧EMBA人文论坛

时间:2016年3月19日

地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

演讲人:张大春 台湾作家

猜你喜欢
九江张大阶级
九江山考
——兼释《淮南子》“禹凿江而通九路”与“九江”之关系
江西九江风景林木种苗有限公司等
长干曲四首(其二)
张大林美术作品欣赏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张大勤
永远跟党走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