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英国放弃汉浔租界的原因

2016-06-12 08:10厉芳艺常素质
2016年16期
关键词:对华政策租界帝国主义

厉芳艺 常素质

一战胜利后,英帝国内部显露出分化的迹象。中国民众与英国殖民势力作斗争,最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本文主要从英国自身和国际形势两方面来分析汉浔租界收回的原因。

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走出,首要任务便是重建遭到破坏的经济和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但这时期的英国国内出现混沌局面,逐渐陷入到国内的阶级冲突、劳资冲突和民族冲突的泥淖之中。

首先英国各工会开始摆脱传统的行业工会形式,向产业工会的方向转变,并逐步走向联合。工会与同盟在罢工时互相支持,形成声势浩大的罢工阵势。工会罢工运动都伴随着劳资冲突出现。此后,工会运动进入低谷,工会领导人也更加配合政府政策。整个20年代,工人罢工运动此起彼伏,是造成英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的主要因素。

而这一时期与爱尔兰的民族矛盾又突起。爱尔兰共和军与政府军多次发生流血冲突。1921年12月英国政府与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达成协议,承认在爱尔兰成立“自由邦”,北爱尔兰继续保留在联合王国内由英国统治。爱尔兰民族与英格兰民族长期的恩怨纠葛,让整个英国陷入动荡。这又给英国政府出了一道政治难题。

此时英国对外政策的主导思想是:理想主义外交。其重点在于欧洲局势和英苏关系。对于亚洲事务的处理不是其工作重点,因此对华政策不积极。英国 1926年提出的对华新提案,试图借助其他帝国主义的力量来共同对付中国,这一政策最终未被其他帝国主义采纳,于是英国对中国事务的处理更显得无可奈何,因此英国选择放弃汉浔租界是有其“苦衷”的。

一战导致英国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大不如从前。英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处理上已渐为配角,在很多对华外交的事务中只能依赖于美国。为了重掌汉浔租界,英国试图联合美国干涉中国革命,而美国以在华没有任何租界,保护侨民无需大规模集结军队为由回绝了英国的“邀请”。与日本的联合也没有英国想象的那么顺利。日本一直持谨慎观望态度,害怕危及到其自身利益而拒绝合作。法国尽可能避免(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承担义务而拒绝了英国。

从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各帝国主义国家不愿意出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面对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和高涨的爱国民族情绪,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出兵,害怕激怒中国人民一起抵抗外国,有损他们利益。其次,长江流域的租界一直被英国视为禁脔,其他国家在这儿利益牵扯较少,加之国民政府一再提出会保证其侨民的安全,所以面对中英之间的交涉,他们也存在看热闹的心态。最后,美国自身国内受孤立主义的影响,国内人民也反对大规模军事武力干涉他国事务,日本这时的注意力仍然聚焦在东北一带,只要这时北伐军没有影响到他在东北的利益,日本也就对此保持观望中立了。

综上所述,英国对于放弃汉浔租界是有多方面考虑的,国内政局的不稳是其对华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对华政策的怀柔占据主导地位,促使驻华大使在考虑汉浔租界问题时不得不多方面思考,这就给武汉国民政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由于一战的创伤,英国在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上有所下降,由主角向配角转变,是英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其试图联合列强共同对抗中国的愿望注定会落空。更为主要的是国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形势已经势不可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列强的欺侮,中国人民不再软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据理力争,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收回租界,在反帝抗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对华政策租界帝国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考量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
本 期 导 读
美国全球战略下的对华政策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