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16-06-13 10:05钟炜周利孟丽娟李啸
当代医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脑病红细胞缺血性

钟炜 周利 孟丽娟 李啸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钟炜 周利 孟丽娟 李啸

目的 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新生儿HIE患儿,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儿给予控制供氧、减轻脑水肿等常规治疗,试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EPO治疗,用量为300IU/(kg·d),每周3次,共治疗2周。在所有患儿在出生后7d、14d、28d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3、6个月时分别进行智能发育测试(CDCC),10个月时进行Gesell量表评定。结果 试验组患儿NBNA评分、CDCC评分及Gesell量表评分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治疗新生儿HIE临床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减少智力发育异常的发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促红细胞生成素

新生儿HIE是新生儿围产期缺氧导致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死亡或其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1]。迄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措施,虽然中枢神经修复药物、丹参、鼠神经因子及脑蛋白水解物等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于严重的患儿或者持久性脑损伤的患儿的治疗作用及预防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仍然有待研究[2]。近些年,神经保护药物EPO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药物对神经细胞起营养作用并与脑发育密切相关。本文为研究EPO对新生儿HIE的治疗效果,进行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萍乡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60例新生儿HIE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胎龄(39.2±1.3)周;平均体质量(3.32±0.14)kg。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胎龄(39.4±1.0)周;平均体质量(3.19±0.22)kg。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即所有患儿入院时日龄不超过72小时,体质量≥2.5kg,胎龄37~42周,无合并头部产伤或颅骨骨折,无严重先天性异常等。2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控制供氧、减轻脑水肿、制惊厥等常规治疗[3],并进行早期干预及康复治疗,包括视觉、听觉、感知觉刺激及主动与被动肢体的训练。试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EPO治疗,用量为300IU/(kg·d),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周3次,共治疗2周,5天检查1次血常规,如Hb>200g/L时,建议EPO用量减为150IU/(kg·d),治疗第3天2组患儿均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持续10天。

1.3 评估方法 患儿出生7d、14d、28d后采用鲍秀兰制定的新生儿NBN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4];出生3、6个月时采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编制CDCC量表对患儿进行MDI、PDI评定;出生10个月时由专人对患儿进行Gesell量表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NABA 评分比较 出生7d、14d、28d后2组患儿的NABA评分均逐渐升高,但患儿出生14d、28d后试验组患儿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NABA评分比较(x±s,分)

2.2 2组患儿CDCC量表评分比较 出生3、6个月后2组患儿MDI及PDI评分均有所升高,但试验组患儿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CDCC量表评分比较(x±s,分)

2.3 2组患儿Gesell量表评分比较 出生10个月后,试验组患儿的大运动能区、精神运动能区、语言能区、个人社交能区及社会适应能区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Gesell量表评分比较(x±s,分)

3 讨论

新生儿HIE是指围产期由于各种窒息所引起的脑缺氧的情况,从而导致胎儿脑血流量减少或新生儿脑损伤,可使部分患儿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现永久性脑瘫、认知障碍等。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为感染、NO合成增加、兴奋性氨基酸产生的神经毒性、细胞凋亡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此神经保护药物治疗新生儿HIE尤为重要,研究表明,EPO可以在机体出现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通过血脑屏障与神经表面的EPO-R相结合,从而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神经细胞的凋亡,进一步减轻脑损伤的程度[5]。而EPO的分泌不依赖于其在血液中浓度的变化,而是受缺氧的控制,机体缺氧缺血会增加EPO的释放,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其对神经及脑的保护机制主要为:抑制细胞凋亡,维持神经细胞的生存;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减少一氧化氮产生;诱导血管生长和新血管生成[6],随着人们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将成为脑缺血损伤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神经保护剂。

张新[7]对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实验组患儿肌张力、意识状态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临床疗效及NBNA评分也明显由于对照组。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EPO能有效促进神经系统的早期康复,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对于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有远期影响;在生后3、6个月智能发育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

EPO可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及身体发育;本研究还发现出生10个月后,试验组患儿的Gesell量表评定结果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样表明EPO能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系统症状的早期恢复。而且以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发生,康文清[8]等应用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除HbRet有升高外,肝、肾功能,血糖等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也无发热、皮疹促等不良反应发生,说明该药物安全可靠,值得应用,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高危因素有较多,极易合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单靠某一种药物的治疗较为片面,因此需要从改善循环、纠正低氧等等多方面着手。

综上所述,EPO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对治疗HIE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促进患儿神经系统的早日恢复,减少脑性瘫痪等后遗症的发生,临床可推广及应用。

[1] 刘世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不同时间窗早期干预对预后的影响评价[J].河北医学,2014(5):802-804.

[2] 张国荣,罗影,于海燕,等.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4):1641-1645.

[3] 赵艳红,宋相冬,李宏图,等.3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3,19(2):299-301.

[4] 韩传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5):143-144.

[5] 芦菲,董力杰,李梅,等.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1):138-139.

[6] 李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3):32-33.

[7] 张新.促红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2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177-178.

[8] 康文清,朱长连,熊虹,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86-8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9.038

江西 337000 萍乡妇幼保健院住院部新生儿科 (钟炜 周利 孟丽娟 李啸)

猜你喜欢
脑病红细胞缺血性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破碎红细胞检测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