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6-06-13 10:05朱桐
当代医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抗抑郁脑血管病

朱桐

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朱桐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氟西汀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比2组患者的MMSE、Barthel、NIHSS的评分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研究组MMSE为(22.61±1.44)分、Barthel为(46.21±7.87)分、NIHSS为(19.72±3.32)分,对照组的相应值分别为(18.04±2.27)分、(37.21±7.42)分和(24.16±3.45)分,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临床效果更显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抗抑郁药物;脑血管病;精神障碍;生活质量

脑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常会引发精神障碍、瘫痪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脑血管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不断增高,不得不给予高度重视。目前,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理想的治疗药物是抗抑郁药物。本研究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20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35~70岁,平均(55.61±5.43)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5.78±2.84)年。对照组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36~75岁,平均(58.18±5.89)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5.58±2.92)年。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理疗、针灸等,并配合康复训练,首先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医护人员定时帮助患者摆放肢体、步态训练等;其次,进行认知康复训练,认知康复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良好的沟通交流可帮助患者消除抑郁情绪[1]。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帕罗西汀(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mg×20片,国药准字H20031106)治疗,即选择20mg的帕罗西汀,口服,每天服用1次,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盐酸氟西汀(PATHEON FRANCE/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规格:20mg×7粒,国药准字J20130010)治疗,即选择20mg的盐酸氟西汀,每天服用1次[2]。2组患者持续服用药物1个月,在治疗的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相关记录。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MMSE、Barthel、NIHSS量表评分进行判断,MMSE量表评分,满分为30分,分为重度、轻度以及重度,<5分为重度,5~12分中度,13~23分为轻度;Barthel量表评分,100分满分,分为重度功能障碍(40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轻度功能障碍(60~95分);NIHSS量表评分,31~45分为神经系统症状等未得到改善,病情加重;16~30分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均得以改善,但是生活依然无法自理,需要协助;0~15分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均完全消失,在生活方面完全可以自理[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研究组的MMSE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患者的

NIHSS评分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在Barthel评分上,研究组为(46.21±7.87)分,对照组为(37.21±7.42)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MMSE评分对比分析(x±s)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健康越加关注,近年来,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人数不断增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抑郁、精神病性症状、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的程度每个患者均不相同[4]。该疾病正向低龄化发展,患上此病后,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生活质量下降,良好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表2 2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分析(x±s)

目前,临床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盐酸氟西汀是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常用的两种抗抑郁药物[5]。帕罗西汀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特异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神经细胞的运动可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使脊髓运动机能得到提高,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康复,但是,采用此药物治疗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见效比较慢[6]。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常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该药物的特点是对患者升级功能具有改善作用,消除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两者药物联合使用,临床效果更为显著[7]。

本研究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MMSE、Barthel、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临床效果更显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8]。周海云等[9]研究指出,抗抑郁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盛志娟等研究指出[10],抗抑郁在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中运用,可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与本研究结合相符,可见本研究结论成立,抗抑郁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具有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1] 徐娉,庄强.抗抑郁联合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9):45-46.

[2] 贾正常,王瑞斌,贺忠梅,等.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57.

[3] 张新功,孙建中,魏爱莲,等.多奈哌齐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记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4):1672.

[4] 杨娟,赵晓晖,朱玉萍,等.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早期抑郁的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类的影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11):235-238.[5] 贾正常,王瑞斌,贺忠梅,等.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57.

[6] 妍君,雒扬,滕庆兰,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0):3092.

[7] 胡婷婷,朱遂强.氟西汀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2,21(23):110-112.

[8] 舒丽霞,朱安琪.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42.

[9] 周云海,李品军.抗抑郁治疗对58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1):125-126.

[10] 盛志娟,田虹,胡国娣.抗抑郁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1):48-4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9.107

江苏 223300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医院 (朱桐)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抗抑郁脑血管病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