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莉的晚凉夏食

2016-06-14 02:15王晶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3期
关键词:食材北京日本

王晶

美食,是一个人对生活最生动的理解。

夏天的夜幕缓缓降临,西边最后一抹红黄鹅橙的火烧云渐渐被淡墨般的灰调掩去,四合院中的三棵大树树影婆娑,点点斑驳在碎石地上,点点打在透视着灯火的玻璃上。帘幕闭窗,正房中长约三米的长桌旁,主位上一把丸子头,一张娃娃脸,笑起来眼睛眯两弯弧线的,不是院子的女主人,而是这食桌上各色菜肴的掌厨者,丽莉。而她下手的十四位食客,也不是别人,是她的丈夫和新老相熟的朋友们。

这四合院的代主人陈晓玲与丽莉是十多年的老朋友,晓玲热情好客,是个敢想能做的人,她把这座长安街边儿上的小四合院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收拾妥当:正北的上房是一张长桌,东边的侧室陈列着书案、八宝阁以及大小茶器,西边的侧室与后面的厨房相连;东厢、西厢和南边的一间都做成了偏日式的榻榻米茶室;南房的地下还掏了一个可以做展厅的空间,转角留了个天井正好与东厢连接起来,自上而下做了两面墙的垂直花园,栽种了几种大叶绿植,像两面深幽的悬瀑,向上腾起凉意。院子里有几只缸,稀稀疏疏地插着几朵荷花,虽谈不上荷塘意境,在这暑热之月,倒也别致可人。院子目前只用在朋友相聚,像前日台湾的林谷芳先生来北京做《落花寻僧去》的新书发布,无事的时候便是整日呆在这里,学生们则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听老师讲讲课,看看文艺电影,俨然成了一个大隐于世的文化空间。但陈晓玲并不想把院子的韵格只定在阳春白雪雅集听风,"我想让它更有生命感,更接地气,所以我叫了一群朋友来这里做他们的家宴,做给自己吃,做给朋友吃,做给家人吃。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传统建筑,它的结构也是符合冬暖夏凉的时令,院子里夏天有荷秋天有菊冬天铺满落叶,因此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个家宴要符合节令,所谓不时不食,而且也不能太复杂,更多是用吃的,来做情感上的交流和分享。"因为彼此经常吃在一起,所以丽莉自然而然成为小四合院节气家宴的第一位做东者。

提前三天,丽莉就开始根据食材构思食单。夏天的食材,以蔬菜最丰富,六七八这三个月是地里最高产的时候。因此,丽莉这次的食材有茄子、白萝卜、胡萝卜、小白菜、香菇、青圆椒、黄瓜、西红柿、西芹、牛肉、鸡蛋、鲑鱼、贝柱、猪肉等等,"一般我看到蔬菜就会想象出我要怎么做。"初步研究之后,丽莉定下了一个基本的食单--凉食:乌梅汁酿小番茄、凉拌牛肉、姜汁空心菜、蒜泥茄子、时蔬蘸酱;热食:酿豆腐、贝柱蒸水蛋、煎鲑鱼配白萝卜泥、油菜炒双耳;主食:过水面(炸酱),新麦莲心粥。

粗看上去,这个食单很有些老北京四合院夏天飘出的炸酱面味儿,仔细推敲,"贝柱蒸水蛋"、"煎鲑鱼配白萝卜泥"似乎还有着一股醒目的wasabi味道。原来丽莉与日本颇有渊源。日语专业毕业之后,丽莉选择在一家做医疗器械的日企工作。"三十多岁的时候才转做高尔夫球杆订制,因为朋友们都劝我赶快换一个能顺便把自己嫁出去的工作。"丽莉笑说。结果,上天可能真的对乐观的人会多眷顾一些,做高尔夫之后时间不长,一位日本同事邀请他在国内的朋友来中国打球,其中一位就是丽莉现在的先生,吉泽良则。"我先生比我小7岁,第一次见面后我根本就没往那方面想,感觉他太小了,我三十多岁,但是他才二十多。没想到最后真的走到了一起,我们2006年结婚,今年已经是第八年了。"陈晓玲和丽莉也是通过高尔夫认识的,"我们、丽莉夫妇和高姐一家,经常一起吃饭。"晓玲告诉我们,高姐是电影导演,经常中国日本两边跑,她先生柏木也是日本人,是电影摄影师。"我们三个女生中,高姐是最会说日语。她在日本读了大学,日语说得比一般日本女生还优雅。"

丽莉的先生吉泽原来在东京电力工作,相当于中国的国家电网,"像东京电力这样的公司,只要按部就班地生活就不会有生计上的问题,但是和我们印象中的日本性格不同,现在很多日本年轻人都很崇尚自由,喜欢跳跃的生活,也会选择出国。吉泽也是这样,他很想过有变化的生活。当时我们也犹豫到底是他来北京还是我去东京,后来想想其实是无所谓的,但因为当时公司刚起步,做得也不错,我就坚持留在北京,没想到他真的过来了。"不仅为了爱情只身来到北京,吉泽还从一个高尔夫爱好者跨进入了高尔夫领域工作。"生活也好生意也好,我们就开始慢慢地做。正好,我做的是球杆订制,当时这个领域做得最好的就是日本人,那时候日本很多有名的老师也愿意教他。"丽莉说。现在,吉泽在中国的高尔夫球杆订制领域已经颇有声望,很多人专程来找他订做球杆。

两个国家的人走进婚姻的殿堂,自然会像炸酱面与wasabi一样发生碰撞。"我以为自己学日语、在日本公司工作、与日本人接触很多,对日本人应该算是比较了解。但真生活在一起之后才发现,中国和日本真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民族,好比北京人和上海人在一起,可能更多是生活习惯不一样,但是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差异是思维方式上的,考虑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他们从小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所以他们什么事情都自己去解决,但我们从小就觉得不麻烦别人怎么和别人建立关系呢,一定是在你麻烦麻烦朋友,朋友麻烦麻烦你之中增进感情。"丽莉说,"但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他们选择'有距离的礼貌',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别人不要介入太多,也不要介入别人的生活。体现在生活习惯上,比如我们一开心就会一起哈哈大笑,他就会受不了这样,认为你在公共场合怎么可以这么大声音,甚至我们俩进电梯,如果有别人,他都不让我说话,出了电梯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才可以说,不能肆无忌惮。"如果在日本生活这一点就更明显,"地铁里基本上没有声音,大家都小声地交谈,餐厅里也是特别安静。细节虽小,但不同太多,包括开车的时候,他会问我,这么堵了为什么你还要并线?排在后面不就好了吗,我觉得没有办法回答,因为从来没想过这样做的原因。只能和他解释说我就是闲得慌。"

好在这些并没有影响夫妇俩在美食上的追求。"她对吃的东西接受程度很高,经常是用生命在给我们介绍某一家餐厅,我们满心期待,但有时候可能只有80分吧,她却一直很热情,很投入。"陈晓玲对我们说。

只要没事,丽莉就会在家里做饭,"现在越来越觉得,好的厨师是火候的掌握能力,重要的是食材的品质,做菜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可言。"吉泽来北京生活之后,变胖了很多,丽莉觉得是因为北京饮食的油太大了。"这次和我们一起去日本的有一个北京女孩,她平时几乎不吃晚饭,对体重控制很严格,而我们到日本就是奔着吃去的,每天都尝试很多好吃的东西,但是这一圈下来,她还瘦了一斤,我发现量大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油多。油多就会觉得食物做得很香,要么就会显得清淡无味。日本为什么清淡的食物也那么好吃,是因为他们的食材特别新鲜。我们在伊势海边吃当地的龙虾,什么都没蘸,就直接放进嘴里,你能感到它的肉是淡淡的甜味的,而国内再好的龙虾,入口之后也会觉得有些柴,更不要说多好的味道。还有他们的松阪牛肉,以前在国内煎牛排,总是把火烧得特别旺的时候下锅,但日本人的做法是将厚底锅倒入橄榄油,在油还是凉的时候将牛肉下锅,小火煎,让逐渐升温的锅的温度慢慢将肉文熟。火一点点加大,这样肉中的水分不会过快流逝,两面煎完之后,再开大火,将表层肉略微烤焦,只撒一些黑胡椒和盐就可以吃了,前提也是肉质本身很棒。

而且我特别赞同不时不食这个概念,每一个季节,就这么多食材,你要想吃,明年可以再来。中国现在反季节的东西太多了,这是不对的。网购各种各样的食材看起来是很方便地丰富了大家的餐桌,但你的身体可能吸收不了这么多。我认为时令其实就是人体自然需求,比如小暑这个阶段,就不想吃肥甘厚腻的东西,可能自然就想吃凉面,而且千万别有油,最好是水果汁过的。

唯一一点丽莉到现在也不太能习惯的是,"日本人早饭吃的很正规,他们喜欢蒸米饭、煎鱼。可是我早晨起来实在不喜欢吃鱼。"

下午三点,丽莉开始了晚餐的最后准备。"牛肉已经用胡萝卜洋葱西芹加白水煮了,拌牛肉的料我想用小米椒、西红柿、薄荷,点一点点盐调汁,这是我在尼泊尔吃的当地的辣酱,非常特别。今天还带了柚子醋,但是可能会不搭。然后再做一个北方汁,只酱油、蒜、醋即好。"因为没有买到新麦,丽莉将新麦莲心粥改成了冰糖荷叶粥。

在一旁准备晚餐布置的,还有插花师廖茗,她是1990年生人,但学插花已经四年了。为了此次小暑节气的家宴,她清早五点就去花市买荷花。"现在花市里荷花有红荷白荷两种,但还是要预订,不然就没有莲蓬、荷叶。"虽然很早,还是有一部分荷叶在路途中枯萎掉了,尚饱有水分的荷叶,一部分准备作为今晚的"餐布"。主桌的花是两只待放的粉荷,松松地插在一只瘦腰青铜花器中,映以白墙和靛青的麻布茶席,雅韵自有。矮几上的插花是水蜡烛和兰花,花器是一只竹编的小篮子,廖茗告诉我们这其实是装鸡蛋的提篮。

廖茗是香港人,她来北京读书时,刚好是一年中的9月份,所以第一件特别让她诧异的事情就是为什么北京人在不是中秋节的时候也会吃月饼。"香港人特别重视中秋节,过节前会有月饼的广告,真到临近过节,香港人可以说全城启动去买月饼,很热闹,还有烟火。结果来北京之后,发现超市一年四季都有月饼卖,北京人大冬天还在吃月饼。那种等待了一年,迎中秋吃月饼的感觉一下子就没有了。"

生活有时候就是因为有这些一份一份的等待才不会那么索然无味。丽莉的先生也和廖茗一样,很想念家乡的那些一期一会,每年至少都要回去呆上十多天。丽莉说,"日本顺应时令的节日、活动非常多,所有的人在同一个时间会一起期待着做一件事情。比如到了三月,日本的公司会让新员工到上野公园,找一棵樱花树下去占位子。公司其他员工在午休的时候会带着便当一起过来,边午餐,边看着樱花花瓣在三月的阳光下飞舞飘落。真是很壮观,也很感动。"

后厨忙碌的同时,丽莉的亲朋好友陆续踩着晚凉的微风而至,这其中就有她一年多未见的高姐和先生柏木。东厢灯亮,刚到小院的徐新用随身带的茶烧水、泡茶,白茶淡淡的香气在口中鲜活回转。徐新是一位爱茶人,也是正谷的副总,来小院儿喝过几次茶之后与陈晓玲家宴的想法一拍即合。"正谷这些年来其实一直都在做家宴,我们觉得'吃'就是最好的分享。"轻言漫语,食客们享受着对美食的共同期待。而正房长桌上,四合院的两位工作人员轮流布盘添杯,一碗小米椒薄荷拌牛肉、两盘蒜泥茄子、两小篮时蔬蘸酱各配两种小料、一盘酿豆腐、八小碟煎鲑鱼白萝卜泥……一一上齐。边案上,珍珠梅的叶影打在丽莉所列的食单上,光影浮动,这场仲夏夜之宴,就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猜你喜欢
食材北京日本
巧用食材铺“地锦”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黄金时代》日本版
北京,北京
有ID的放心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