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C检测:发现血液中的“癌症运输车”

2016-06-14 19:50吴晓安吴志
家庭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癌症肺癌精准

吴晓安+吴志

精准医疗、万能圣杯、分子诊断、液体活检……近年来,在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的临床应用上,频频出现新概念。CTC检测新技术,有望成为精准医疗这艘世纪巨轮上的一面旗帜。CTC检测对于健康人群能从源头上减少“患癌率”,对于肿瘤患者能够提供最科学有效的“一对一”个体诊疗方法。

简单抽血就能检测

现代医学上,已将恶性肿瘤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但是我国的肿瘤死亡率和带瘤生存期都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国家。为此,国内肿瘤领域不断提出“精准医疗”理念,即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新技术为工具,为癌症患者研究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医治。

精准医疗=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传统肿瘤分子诊断技术,需要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组织样本,具有对患者产生创伤、无法进行动态监测等局限性。随着分子诊断技术高速发展,CTC、PDX、CtDNA技术迎风而起,不用组织穿刺,通过血液、尿液这类非侵犯性取得的标本进行诊断和评估,无侵入性、可频繁多次检测,有助于医生精准地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开出不同耐受、吸收和疗效程度的药物。

这是个“未来一代”的技术,只需简单抽血就能检测完成。CTC技术就好比在血液高速公路上,拦下“癌症运输车”来找疾病信号。随着实体肿瘤的生长,在周围微环境发生特定的变化时,一部分肿瘤细胞将获得异常的活动能力,这些细胞如同邪恶的尖兵,从原发肿瘤上脱落,在身体里寻找新的落脚点。搭乘血液快线的脱落肿瘤细胞被称为循环肿瘤细胞(CTC)。CTC检测技术不仅仅能够用来评估已被诊断的癌症患者,还有可能帮助未察觉到患有癌症者检测出癌症。国外研究发现,CTC检测技术有助于肺癌、转移性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治。

肿瘤的诊疗不可否认它有一定的模式,但是不能照搬,应该“因人施治”。目前,CTC的计数可用于判断预后以及复发检测;对CTC进行单细胞测序,可指导肿瘤用药、掌握癌症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体CTC,还可进行进一步培养,用于构建肿瘤研究模型等。例如有的癌症患者发现肿瘤很早,阴影也就几毫米,甚至片子上都看不清,结果很快就转移,这类患者通过CTC检测,能够对早期发现和后期治疗提供有效“决策”。

肺癌转移的“预言师”

任何治疗方案都不能“包治百癌”,我们先通过CTC早期检测和预测出哪些患者是可以获益的,再进行精准治疗。对于那些不能获益的患者,就要及时地更换治疗方案。我们的团队,已在临床运用CTC检测这一新技术,目前重点用于预测肺部肿瘤的转移及复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肺癌已经成为全球男性和女性的第一癌症杀手。目前,肺癌也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年发病率为35/10万(即每10万人就有35人患肺癌)。而且,肺癌起病隐匿,7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发展至晚期。同时,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为转移,肝脏为最常见转移部位。

肺癌的癌变、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化疗、放疗抵抗、复发及预后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肺癌患者通过CTC检测技术,可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靶向药物的选择以及动态疗效监测等。CTC还能成为“预言师”,让医生和患者通过它的检查结果,判断能否手术切除及生存期的预测因素。研究发现,不能手术切除患者,其CTC阳性率显著高于可手术切除患者,反过来运用CTC检测结果,则可参考是否选择手术。

比如,肺癌患者血液中已经查见循环肿瘤细胞,不管原发肿瘤大小,甚至“个体化”分子分期为IV 期,都不会选择先做手术,而是先做化疗,然后复查CTC后再考虑是否适合手术治疗;如果化疗后血液中没有发现CTC,技术上又能做到肺癌及受侵的组织器官完全切除,则考虑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后再根据术后的病理分期,补充术后辅助化疗或放化疗。CTC还可用于快速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如果CTC水平在化疗期间降低,则提示治疗是有效的。以往,通过常规的CT扫描,需要在治疗后的2~3月,才能判断肿瘤生长是否得到了有效遏制。

目前,临床条件下进行的CTC评价数据较为零散,且较少将CTC数据做为肺癌患者手术“门槛”。所以我们倡导,应当根据肺癌患者的“个体化”分子分期和分子分型不同,决定治疗方案的个体化精准选择,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特别是,运用CTC检测技术时时评估肿瘤发展状态。

猜你喜欢
癌症肺癌精准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精准的打铁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精准扶贫二首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