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可致癌,怎么破

2016-06-14 19:59李园园
家庭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耐热性致癌物亚油酸

李园园

英国《每日电讯报》日前报道:“使用植物油做饭可释放出引发癌症的化学毒素。”随后英国《每日邮报》撰文认为,猪油煎炸食物比较健康,而植物油加热可释放出化学毒素。这一研究结果的公布,让不少人担忧起厨房里的安全。其实,科学合理食用植物油,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植物油致癌有条件

椰子油、黄油、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油脂在高温长时间加热的时候,确实都会产生包括醛类、酮类在内的多种致癌物。这里的高温指的是180℃以上,且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产生的致癌物越多。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油脂在高温烹调的时候都会产生致癌物。一般来说,油脂的脂肪酸构成中不饱和程度越高,产生的致癌物质越多;反之,饱和程度越高,产生的致癌物质越少。

饱和程度高的油脂有猪油、牛油、羊油、鸭油、棕榈油、椰子油、黄油、可可油等,这些油脂的耐热性较好。而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油脂包括油酸型(含1个不饱和键)、亚油酸型(含2个不饱和键)和亚麻酸型(含3个不饱和键),不饱和键的数目越多,其不饱和程度越高,高温加热时越容易产生致癌物。

油酸型:橄榄油、茶油、杏仁油、牛油果油等,耐热性较好。

亚油酸型: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核桃油、葵花籽油、红花油、小麦胚芽油等。

亚麻酸型:以亚麻籽油、紫苏油为代表,耐热性最差。

另外还有均衡型:花生油、米糠油(稻米油)、低芥酸菜籽油、芝麻油等,脂肪酸类型比较均衡,其耐热性比亚油酸型的要好。

合理烹调不会影响健康

从安全角度看,饱和程度高的油脂在同样条件下确实耐热能力更强,致癌物产生更少,难道要改吃动物油、棕榈油、黄油等高饱和脂肪的油脂吗?当然不是。一般人日常从肉、奶等食物中获取的饱和脂肪足够达到每日饱和脂肪的限量,如果日常炒菜再用饱和型油脂,容易诱发血脂异常、脂肪肝、动脑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从中国人油脂摄入的调查来看,除了饱和型油脂,植物油中的亚油酸型都是过量摄入的,不仅要控制量,且要适当调整比例,增加油酸型和亚麻酸型油脂的摄入。那么,植物油究竟该怎么吃,才能降低致癌物的产生风险呢?

1.避免煎炸烤等烹调方式。煎炸烤的温度大都远远超过180℃,不仅油脂会产生致癌物,而且食物本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在高温下也可能产生致癌物杂环胺、苯并芘、丙烯酰胺等。

2.炒菜炝锅温度用葱花控制。一般炒菜是先放油再放葱花,这里有一个判断油温的小窍门:如果葱白四周大量冒泡,但颜色不会马上变化,油烟还没有冒出,这个温度大概不超过160℃,此时就可以放菜炒了。现在大多数食用油烟点都在180℃以上,如果炒菜时油已冒烟,温度便已经过高了。另外,在保证炒熟的情况下,炒菜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既降低安全风险又保全食材营养。

3.植物油种类与烹调方式对应。一般炒菜可以选择花生油、稻米油、精炼橄榄油等均衡型和油酸型的油脂;凉拌可以选择亚麻籽油、芝麻油、初榨橄榄油、紫苏油等不饱和程度较高和压榨工艺制作的食用油;虽然不建议日常煎炸等烹调方式,不过偶尔需要油炸,可以选择棕榈油和椰子油等饱和程度高的油脂来做煎炸、爆炒食物等。

4.减少在外就餐的几率。餐馆里的油很多是反复利用的,这种油脂经过裂解、氧化、聚合、环化、醚化、反式异构化等一些列反应,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不利健康。

5.合理存放食用油。食用油存放不当,会产生过氧化物、自由基等有致癌风险的物质。合理存放的方式是:拧紧塞子、远离灶台等高温处、避光保存。

猜你喜欢
耐热性致癌物亚油酸
NH3和NaCl对共轭亚油酸囊泡化的影响
咸鱼被列为致癌物是一种生活习惯预警
耐热性能优异的铝合金
退火对聚乳酸结晶及耐热性能的影响
误区:耐热性好,维生素E不会损失
不同浓度CaCl2对“普红”和“梅红”西洋杜鹃耐热性影响研究
超声场中亚油酸共轭反应的动力学
α4在化学致癌物诱导细胞转化中的作用
亚临界水状态下制备共轭亚油酸甘油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