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尾寒羊发生放线菌病诊治

2016-06-15 07:41刘宏俊郑永军
新农村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尾寒羊诊治

刘宏俊 郑永军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推广和实施,各地区、县大力实施设施养羊与养殖技术创新,按照“引进与自繁相结合、纯繁与改良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了良种羊的引进和调剂。通过母畜扩群和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了一批大范围的养殖专业示范区。

关键词:小尾寒羊;放线菌病;诊治

前言

放线菌病是牛、羊、猪和人的一种多菌性慢性传染病,在换牙时期易发病。特征为头、颈、颌及组织的瘤硬肿。

一、发病情况

1.目前,一些养殖示范进行混群饲养,经常出现一些羊只食草性差,咀嚼费力的情况,工作人员在触摸羊只下颌处发现有鸡蛋大小硬块,一般会判断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积食疾病,通常可用土霉素,食母生进行治疗并加以防范。在继续观察的过程中。发病肿块逐渐增大,在1个以后,若不采取其它防范措施,病症将会波及全群。

2.针对以上病症,初步诊断为羊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某些脓状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与此病相似的疾病有放线菌病、口疮、干酪样淋巴结炎、结核病以及普通化脓菌所引起的脓肿等。在临床上应注意进行区别诊断。

(1)与口疮的区别。本病为结节状或大疙瘩,而口疮,形成红疹和脓疱,累积一层厚的痂块。干酪样淋巴结炎却最常发生于肩前淋巴结和股前淋巴结,脓肿的性状与放线杆菌病完全不同。

(2)发现病症最好由实验室做镜检确定。一般而言,羊放线菌病主要危害骨组织,放线杆菌病则只侵害软组织。

3.饲草过硬造成的创伤、感染。

二、临床症状

1.羊的上颌或下颌骨肿大,颌下淋巴结增大,病患也常限于头部。内脏没多大变化,羊只病患部出现鸡蛋至拳头大小的硬块,隆起,触之坚硬,瘘管有脓液流出,部分带有干脓或脓痂。压之有痛感。

(1)病羊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日渐消瘦,患羊食欲减退;(2)体温39.0℃至39.6℃;(3)个别羊只出现呼吸困难症状;(4)病久羊只肿块逐渐变软,形成脓包,以后肿胀皮肤出现破口流出脓液,呈弥散性肿胀,界限明显,形成瘘管而长期不愈合,破溃后流出恶臭浓汁。

2.舌咽部舌染时,舌体硬肿粗大,活动困难,故称“木舌病”病羊表现咀嚼、吞咽困难,同时出现相应症状如流泪、气喘等病状。

三、诊断

根据该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初步诊为羊放线菌病。

1.涂片镜检。取浓汁、渗出物或病变组织做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特殊的阳性形态,呈放射状。

2.分离培养。取浓汁、渗出物或病变组织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葡萄糖琼脂,在37℃温箱中培养,可见到细小、圆形、乳白色的菌落。通过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羊放线菌病。

四、预防与治疗措施

1.预防

(1)对病羊及时隔离,搞好食槽卫生,对圈舍及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和定期检查。一经发现患羊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对其圈舍内的粪便及污染物进行清理(堆积发酵或填埋处理),用2%烧碱、强力消毒灵、聚维酮碘等消毒药对圈舍、用具、饲槽及环境场地彻底消毒。每日一次,不留死角。

(2)为防止粗硬饲料损伤口腔黏膜,禁喂粗硬饲草。可将稿杆、谷糠或其他粗饲料浸软后再喂;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避免到低湿地区放牧。

(3)加强饲养管理。

①注重营养搭配。对患病羊只补喂全价配合饲料或多汁饲料,对未发病羊增加精料饲喂量,以增强体质。②加强管理。对病羊舍由专人管理。防止其他饲养人员随意进出羊舍,并要加强饲养人员自身的防护措施,同时做好圈舍的保暖、通风等工作。

2.治疗

采取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

(1)碘剂治疗

①静脉注射10%碘化钠溶液,并经常给病部涂抹碘酊。氯化钠的用量为20至25mL,每周一次,直到痊愈为止。②内服碘化钾,每次1至1.5g,每天3次,作成水溶液服用,直至肿胀完全消失。③用碘化钾2g溶于1mL蒸馏水中,再与5%碘酊2mL,一次注射于患部。

(2)药物治疗

①青霉素钠320至4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鱼腥草10至20ml地塞米松磷酸钠2.5至5mg一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至5天;②蟾毒重症(蟾酥,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0至15 ml,肌肉注射,每日2次;中华蟾王(哈青注射液)5至10 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至5天。③化脓破溃疡,可按一般化脓疮治疗。先清疮,创腔用碘酒纱布填塞1至2天更换一次④患处痛感明显者在其周围分点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每点注射3至5 ml。患部可用5%碘酊溶液涂抹,或用鱼石脂软膏涂敷,每日一次。⑤对吞咽或咀嚼困难,不爱吃草的重症病羊用10%葡萄糖250至500 ml红霉素,500至1000mg氢化可的松2,5至5mg静脉注射;5%糖盐水250至500 ml双黄连注射液,20至30 ml静脉注射;同时配合肌苷、ATP等能量合剂,每日1次,连用3天。

(3)手术治疗

若肿块已变软,形成脓包者在其下部用宽针扎一孔或用手术刀片割开,挤出浓汁,用0.2%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冲洗至结痂,然后给伤口内塞入碘酊纱布,1至2天更换一次,直到伤口完全愈合为止。也可以选择抗生素治疗如给羊只患部周围注射链霉素,每日一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五、小结

本病大小羊只均可发生,其病程一般在15天以上,有的甚至达1至2个月。分析原因得出,发生此病蔓延主要是发病后未引起养殖场饲养管理人员的重视,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致使互相传染。因此,对该病的治疗要有连续性,用药量宜偏大,采取外用与内服、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小尾寒羊诊治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诊治新进展
研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效果
16例妊娠期合并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小尾寒羊产前瘫痪的诊疗
引进小尾寒羊暴发羊痘病
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的诊治
小尾寒羊养殖技术
杜泊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后代性能效果分析
饲养小尾寒羊的几项措施
小尾寒羊饲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