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回避”现象简析

2016-06-17 04:09冷雨航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语文教学

冷雨航

摘 要: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不同的两类角色,语文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所体现的“回避”现象也不一样。本文立足于“回避”现象特征,以语文教学和汉语国际教学中师生的回避现象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回避;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81-01

回避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容忽略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换言之,回避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互动过程,回避现象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体现。

一、教学双边过程中的回避现象

(一)针对于教师而言

[语文教学]近来,中国大多数的省份的高考命题模式都趋向于全国卷,或者取消原有的省份自主命题改用全国卷。以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为例,从试卷结构看,全卷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选考题以阅读题为主,下有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从解题技巧上而言,文学类文本更侧重于学生的感性思维,重点突出学生对文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实用类文本则侧重于学生的理性思维,答案的依据性强。比如说明文类有关考查说明方法,议论文类有关考查中心论点一类的题,就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和答题技巧来解决问题。

教师在组织教学和学生备考的环节中,往往根据这一选作的要求有意识地进行回避。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实用类文本选修教材和文学类文本选修教材中任择其一来进行教学,从而将高考试卷上的二选一的选做题变为一选一的固定题。学生会根据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和后期的备考内容来确定所选的题型,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来进行选择。

[汉语国际教学]教师在对外国人进行辅导教学时,由于在教学现场,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和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因此对学生所学知识点的讲解往往以偏概全,以易代难。以综合课为例,一些教师在教读生词或者课文的时候,为了保证课时任务按时完成或者为避免对学生情绪的干扰,以及为了不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音错误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纠正,即使纠正,都是基于“跟读法”的方式,不过是无效地让学生重复正确发音,而不加以方法的阐述,比如对东南亚学生对舌面音“j q x” “g k h ”,欧美学生对双唇音“b p”的误读的讲解。再比如在语法点的教学中,在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点“太好了”时,有些教师往往选择易教易理解地方面,可能就会把这个结构简单地归纳为具体的“太+adj+了”模式,而对其中说话人所传达的抽象情感意义不加说明。

(二)针对学生而言。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以及考试,回避现象体现得并不明显,不具有典型性,但也存在。比如,在2013年—2015年高考语文四川卷中默写题部分,因为是“8选6 ”模式,大部分学生都会回避自己记不住拿不准的。在课堂教师提问反馈方面,不够自信,没有思考的学生往往选择以低头的方式来回避老师的抽问。而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回避现象相当明显。笔者以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老挝留学生为例。

在回答问题方面,比如询问学生今天下午干了什么:“沈杰(化名),你今天下午干了什么?”学生想要表达他下午去足球场和中国朋友一起踢了足球比赛,但由于自身对已学词汇和句型的不熟悉,他会尽可能地选择自己能够确定的简单的内容来表达,针对这样的对话,学生的回避性回答可能是“运动”,“足球”或者“踢足球”,无法完整地回答出一个符合“SVO”结构的句子“我今天下午去足球场踢足球了。”基础再弱一点的学生可能会指着自己的球衣或者球鞋来回答。再者会用眼神将话轮转移给与自己一起踢足球比赛的中国朋友,让他们来帮忙回答这个问题。在这种回避情况下,学生会使用交际的缩减策略,以词汇回答或者肢体语言回答来代替完整句子的回答。学生做题方面,以新HSK4级考题为例,在第三部分书写题中,第86—95题(完成句子),让学生连词成句。例如:“那座桥 800年 的 历史 有 了”连成句子为:“那座桥有800年的历史了。”有的学生怕遇到笔画繁杂的汉字,因此选择避重就轻,在每一个零散的部分上面标注阿拉伯数字“123……”,将句子中汉字的组合变为数字的组合,如例题答案就变成“152346”了。

二.对此类回避现象的认识

(一)针对于应试教育。现在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对选修课程以及试卷选做题的选择上都以满足大多数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取得最优效果为基准,因此对于这样的回避,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因为这不是基于兴趣的学习而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因而其教学的精致性就很难做到。另一方面,学生想要在高考这一类选拔性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要在考试中去选择平时侧重练习,自己熟悉的一方面去完成,无论是从阅读类型的选择上还是写作的体裁上都是如此。切忌自作主张,盲目创新。

(二)针对综合能力。从这个方面而言,教师“打批发”式和“填鸭式”的教学就存在很多弊端,最直接的便是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兴趣选择。因为选做题和选修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的。若完全千篇一律地选择某一个题,某一本教材去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这在学生考试的分数上也能够体现出了高低,因此从这一方面去理解,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不一定能够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投其所好”。另一方面,学生应该胆大心细,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兴趣所在,去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到自己擅长的一方面去深入和掌握,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拥有真才实学。

三.结语

“ 回避”是教学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处理,尤其是针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同时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勤学苦练,克服自身对重要知识点的回避,并加强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避免“回避”现象的再次出现。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阮周林.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分析[J]. 外语教学,2000(01).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