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动态及教学应用

2016-06-17 07:11虞甜甜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石化中介语二语习得

虞甜甜

摘 要: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等特征,其动态性通常体现为中介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但一定情况下也会出现停滞不前,即出现石化。中介语的偏误与石化往往能反应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对对外汉教学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笔者从近几十年来各位专家及学者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界定和成因上取得的成果做了一个简要的综述并提出了对教学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在教学中解决中介语石化现象能有一些有效策略的启发。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二语习得 ;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17-02

一、引言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假说,他认为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独立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它具有可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可变性。关于中介语动态性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当属H.D.Brown,他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错误类别角度将语言学习划分为无规律的错误阶段、突发阶段、系统形成阶段和稳定阶段。前三个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过渡是漫长而艰难的,期间则很容易产生语言石化,而语言石化的产生则会阻碍和限制学习者完全习得第二语言。这种状况对于二语习得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试希望通过对中介语石化产生的深入研究,来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二、 中介语石化定义及分类

(一)中介语石化定义

中介语石化,指的是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言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增加都无法改变既有状态。其具体表现为,在目的语中介语中,总会出现一些表达方式、规则和次系统,而这些规则和系统如果转化不当则会形成顽固性错误。Selinker(1972)认为,形成语言石化的时间为五年左右,一旦形成将会牵制二语的提高。

(二)中介语石化分类对教学启示

学界关于中介语概念的深入探讨,其中体现在石化现象的分类上面,较有代表性的分类结果有以下两项:

Selinker(1972) 以辐射范围为标准,将中介语石化分为个体石化现象和群体石化现象。个体石化现象,指个体学习者的语言石化,即多次被纠正的错误反复出现。其具体体现在两个层次,一为过渡性错误,表现为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将会消失。对于这类石化现象教师不必过于担忧,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學重难点,通过不断的复现正确的语言知识点 ,加强对学生的正确语言输入量,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学生的二语学习水平。长此以往,这类个体学使者语言石化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第二个层次是石化性错误,顾名思义,这类错误无法完全消除。群体石化现象,即语言石化现象普及整个社会而被认为是整个社会正常的语言现象,如十九世纪初上海的洋泾浜现象。这类石化性错误虽然不易消除,但它也并非永恒不变,即它是一个较为缓慢变化的动态过程。基于这个突破口,教师不能对学习者的石化性错误听之任之、放任不顾,应该不断给学习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改进氛围。通过正确的语言形式的强化刺激,让学习者自己渐渐意识到自己固有的偏误现象,从而慢慢拜托石化性偏误。

Selinker&aLkshmanan(1992)从性质上看,又将石化分为短暂性石化和永恒性石化。短暂性石化,指外语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二语学习,其外语能力稳定、持续提高并达到一定的高峰,之后二语能力将会趋于平稳,甚至停滞不前。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如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大量的输入,这种石化只是暂时的,可能可以消除并取得二语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应采用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和个体学习者的语言石化现象是相似的。对我国广大的外语学习者而言,中介语基本上都没有永久性石化,而只是处于暂时的稳定期。永恒性石化则是二语学习者的二语能力遇到瓶颈,不再提高。

三、中介语石化成因对二语教学的影响

中介语石化的成因,一直是许多研究者研究的重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造成语言石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教师也因针对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准备好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Selinker训练迁移” 对教师和教材选择的指导

Selinker(1974)认为,中介语石化会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过程中出现:母语迁移、训练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及目的语规则泛化等。以下着重阐述训练迁移对二语教学所带来的影响:

训练迁移,主要指教师和教材两个方面。教师的母语如果不是目的语,其口语可能会带有方音,其教学会造成一定的训练迁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着过硬的专业技能,例如清楚的目的语语言发音等。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音,避免方音、口头禅等现象的产生,从而给学生一个相对完美的语言输入环境。教材选用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习水平、国籍等因素的考虑来如果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社会,那么学习者在实际应用中则会遇到困难,学而不能致用,以致于造成一些语言石化。

(二)从文化适应角度间接预防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

Schumann(1978)则从文化适应程度角度分析了中介语石化的成因,他认为目的语文化适应程度与语言石化程度呈现反相关关系。他通过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来阐述语言适应能力。社会距离主要包括社会主导模式、融入策略、封闭程度、凝聚程度、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态度和打算居住的时间。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无法适应则会排斥目的语坏境,从而不利于二语学习。而心理距离包括语言休克、文化休克、学习动机、语言疆界渗透性,一旦产生语言休克,学习,失去语言学习动机,二语学习将会停滞不前。当中国学者在国外学习生活时,一旦过了兴奋期,就会发现自己好像不太适应那个文化环境,如果不能很好的融入目的语文化,他们就会产生排斥感。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融入到目的语学习文化中来,对产生语言休克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里疏导从而消除他们内心的忧虑。平时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在培养学生增加内部动机的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外部奖励机制,即增强学生的外部动机。通过对文化因素的克服,教师可以减少学习者产生的偏误量,从而间接减少语言石化现象。

(三) 教师语言学习关键期意识的树立

Lenneberg(1967)从生物学角度,提出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指儿童在十二岁左右将完成左右大脑的功能分工,人的语言功能将被定位在左脑,则大脑的可塑性丧失,原有的语言机制退化,造成语言学习能力发展的停滞现象,即使增加训练强度或者加强输入也无法有明显进步。在十二岁以前的小孩学习语言或者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似乎很少有阻碍他们进步的因素,应该和他们左右两脑同时发展语言有关。而青春期后的我们,大脑大脑已经分化成左脑控制语言,这时再去学习第二语言,便会觉得语言的词汇、语法等相对难以接受,或者接受起来很慢,往往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付出很多,收获却不成正比。针对这一假说,教师需要有充分利用学生关键期学习语言的意识,在学生左右脑功能侧化还未完成之前,加强对学生的二语输入,教授大量二语的形式和内容知识,从而让学生能更好的提高二语水平。

(四)Krashen输入假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Krashen从认知角度的发表了对中介语石化的看法,他强调,适当的输入有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最佳难度应为“i+1”(i指学生现有水平,1指学生另外输入的知识),难度太大或者太小都会使二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发生石化。如果语言量输入太少,缺少一定的二语学习环境,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知识有限,因此在使用时容易出现偏误现象。但是,如果语言输入过多,学习者不能很好的吸收消化,在输出时就会产生困惑,这样也不利于二语学习。一定的输入量,即难度为“i+1”是最适合二语学习的。输入理论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然后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来决定教师的语言知识输入量,尽量达到i+1水平,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与启示

在有关中介语石化的既有研究成果中,石化成因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最具启发意义,最突出的导致石化的研究是母语的负迁移。以中国人学习英语为例,中国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母语(汉语)对第二语言(英语)的影响相对比较大。例如,中国人的习惯性用“因为...所以...”造句,因此我们在说英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Although...But...的句子。另外,我们在表达时间时习惯性将地点状语放置在句首或主语后,例如“今天,我看了书。”或者“我今天看书了。”但是,英语的在口头语或者书面语表达上,习惯性将地点状语放置在句末,如“I read a book today.”由于母语负迁移影响,我们就容易产生此类偏误,说成“I today read a book”。可見,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对于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迁移需要我们重视,一旦被忽视,形成习惯性后将会导致语言石化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对比分析理论,在教学之前通过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分析先预测出教学难点,以便在教学中着重强调易导致偏误部分,从根本上预防中介语石化的产生。

此外,我们要努力培养二语学习者的积极情感,一旦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对二语学习的排斥性相对就会减弱,这样就有利于弱化石化现象的产生。其次,在强化学习动机的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学习者的目的语知识的语言积累,强化目的语语言的语法规则,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另外,正确的运用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也有利于防止石化现象形成。如果长期使用回避等策略,当学习者有疑惑或者不确定语言使用规则时,他们一味地选择回避的结果肯定是对错误现象的不断巩固,最终的结果便是语言石化。

结语

综上所述,中介语石化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以上的假说都有其存在的一定合理性,但也有些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比如Schumann的文化适应假说,指出社会文化差异由此引起的心理距离是导致语言石化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那些学习动力很强,热爱目的语文化但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的学习者来说,似乎缺乏说服力。可见,中介语石化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语言石化的形成因素可能不仅仅只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从单一的领域来探究其成因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多角度地、系统地探索中介语石化形成的原因,这样才有可能渐渐找到石化形成的关键所在。此外,笔者还认为中介语石化并非由某一具体原因造成的,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复杂性不得不促使我们继续在这方面深入探索,而且有些著名的理论其实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实验数据去加以证明。可见,留给我们去精确探索和寻找中介语石化成因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有待我们继续去加以完善和补充。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1972.

[2]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nd ed).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Inc,1987.

[3]Schumann, J. 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 :a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ass.:Newbury House,1978.

[4]Lenneberg,E.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 Sons,1967.

[5]Krashen,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im-plications,1985.

[6]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李炯英.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3(4).

[8]郭盈.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J].长春大学学报,2009,12(19).

[9]卢书娟.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9).

[10]刘艳芳.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

[11]黄建玲.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6(3).

猜你喜欢
石化中介语二语习得
探究英语词汇的石化现象及其对策
从认知心理角度分析中介语石化的成因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外语学习中中介语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