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向乡镇和社区服务的高职学校医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2016-06-17 07:43何露曾凡胜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何露 曾凡胜

摘 要:地方高职类医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应用型来定位,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大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基层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35-02

地方高职类医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胜任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人才就业市场主要为地方乡镇和社区,因此,这类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培育自己的特色。

一、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应根据“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需要,围绕地方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从国情、省情、校情出发,培养到基层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 凝练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疗服务技能、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和其它能力需求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凝练出“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要求

2. 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将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等培养要求分解为具体的能力要素。职业素养培养要求包括价值取向、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要素;知识技能培养要求包含医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医学操作技能等能力要素;管理能力培养要求对应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事件应急处理等能力要素。培养要求和各能力要素分别形成各级模块,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

3.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以“早实践、多实践和反复实践”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和应用导向,围绕每个能力要素模块的教学目标,针对性设置模块内课程,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采用“2+1”培养模式,即2年的理论课程和1年毕业实习。理论课程为2年,有效整合医学理论课程,着重强调临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强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辅以交流沟通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全面、完备和连续的全科医学知识体系构架。实习时间为1年,增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环节,提供更符合基层卫生服务岗位需求的实践环境。

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大教学改革

1. 加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以基层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多实践、反复实践”为主线,在严格遵守医学教育规律上,进行课程改革。

整合课程与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时,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避免课程分割过细,内容重复或脱节,实现知识前后贯通。精简医学理论课程课时,讲重点和难点,把理论要点讲精讲透,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自学,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设全科医学相关理论课程,如《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

改革临床技能培训体系。实行“全程技能培养连贯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在基础教学阶段设置早期接触临床,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增加临床技能模拟培训学时,分散培训。改革传统的三级甲等医院轮转毕业实习方式,增设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实习环节,形成三级甲等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多点毕业实习方式。

2. 改革教学方法。针对医学相关理论课程,结合实际,采用特色教学法。

专题讲座:邀请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的一线专家,以专题讲座形式,通过实践案例,介绍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区预防接种、社区杀毒和灭菌、社区预防性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相关内容。

做中学(learn by doing):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建立健康档案、妇幼保健服务、健康教育讲座、慢病管理等;学生自己设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题活动,并在社区实践中进行实施,最后自己做出评价。在学生亲自实践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双师制:在实践课程中,安排一位教师和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师,这样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两者的教学优势,保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质量。

3. 改革考核方法。实行课程教学环节考核和阶段综合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单门课程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期考)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构成。平时考核成绩的构成包括:期中考试(段考)、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病历书写、实践技能考试、课堂表现等,占课程成绩的30%~50%。阶段综合考试包括“基础课综合考试”、“专业课综合考试”和“毕业综合考试”,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4. 开展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利用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经验分享,小组讨论,录像观摩,自我演练,现场录像、回放、点评等多种形式,开展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参加各类医学执业技能资格认证考试,并将成绩纳入学习绩点。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 基地遴选。根据基地(三甲医院、二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的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遴选教学培养培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建立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主要依托,县级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以临床培养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全科医学实践培训网络。

2. 基地建设。前期调查显示:三级医院拥有较好的医疗、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但临床专业分科细,科室设置和服务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全科医学的特色;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全科医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意识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基地建设。

共建基地。签订共建协议,城市的所有卫生机构均可作为教学资源使用,学校与签约城市共享医疗和教学资源。这一措施既有利于双方的优势发挥和资源开发利用,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大对被选为医学培养的二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资金投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提高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学生培养和医生规范化培训提供更好的条件。

完善科室设置。教学医院承担医学临床医疗和教学任务。乡镇卫生院开设医疗诊室、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等科室,在继续加强日常医疗的同时,加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加强教学基地人员培训。健全医生培养管理制度,健全医学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双师制”,将医学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根据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师资培训方案细则,分批分次对各级各类基地师资进行标准化培训。

四、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强化“热爱基础、扎根基础、服务基层”价值观的塑造和职业素质培养,稳抓专业思想教育与隐性岗位胜任力、显性岗位胜任力培养和中性岗位胜任力培养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思想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通信作者:曾凡胜

参考文献:

[1]潘小炎,农汉红,满健平,李凤玲,郑楚.广西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基层择业思想比较分析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3).

[2]张海英,韦波,赵永祥,张志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8).

[3]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