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融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2016-06-17 10:35钟云辉熊琼萍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途径

钟云辉 熊琼萍

摘 要:“道德讲堂”对于卓越医生的道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医学教育改革模式,强调不仅提升学生知识的专业性,同时必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文章对高校“道德讲堂”的开展进行了介绍,并且针对如何融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卓越医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讲堂;卓越医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61-01

201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做了顶层设计,推出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计划通过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医学生教育培养质量,从源头上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其中,“强化医德素养”是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医家就有“医乃仁术”之说,即医术是实施人道主义的技术,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但近年来我国医疗领域医患关系却持续恶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医疗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医疗资源分配不太合理等政策性因素;更为重要的原因,体现在医务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尤其是道德素养的水平。“道德讲堂”是中央文明办研究确定作为全社会道德教育的工作内容,并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在全国各省市广泛开展,已迅速成为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项品牌项目[2]。目前,“道德讲堂”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不断地尝试。本文针对“道德讲堂”如何更好地融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卓越医学生的道德素养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1.“道德讲堂”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将“道德讲堂”融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能够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医德”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卓越医生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是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才。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可以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医务工作中更好地展现自身的道德涵养,更能够践行“仁心”、“仁术”。

2.开展“道德讲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道德讲堂”的实施,主要在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指导。反观传统的思政教育,忽视了对现实社会医德状况与医德应用的分析和指导,使得医德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主义,这不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同时,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极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而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医德教育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忽视道德选择性和价值澄清。这使得医学生在医务工作中不能抵制物质诱惑,走入歧途。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的医德教育内容存在陈旧、目标单一的现象,再加上一些医学伦理学的教师由于其本身缺乏医学知识,授课时往往不得要领,甚至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很多学校过于注重课本研发,缺乏实践内容。这些都影响了医学生医德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和开展。

“道德讲堂”根植于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具有稳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在高校进行推广。首先,“道德讲堂”可操作性强。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可进行操作的实践活动来开展,而“道德讲堂”的模式,主要以讲座的方式,较容易开展,并且辐射面也较广;其次,“道德讲堂”内容选择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讲座的内容可以针对高校医学生关心的时事展开,也可以根据历史文化进行宣讲,从而能够保证讲座的丰富性。

3.将“道德讲堂”融入“卓医培养计划”的途径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中,在医德及其他素质方面也应当体现新时代医学生应有的风貌。因此,如何将“道德讲堂”更有效地融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1)将“道德讲堂”列为大学生选修课课程

根据对高校“道德讲堂”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笔者发现虽然在高校“道德讲堂”得到了普遍的传播,但是并没有形成课程化模式。很多高校仅限于把“道德讲堂”作为讲座类活动进行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讲堂的发展。将“道德讲堂”作为一门选修课对医学生进行开放,这保证了讲堂的延续性,并且也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同时,将“道德讲堂”课程化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更容易得到推广和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将“道德讲堂”与医学院校其他课程进行有效地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2) 重点培养高素质的“道德讲堂”导师队伍

很多高校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定位为打造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用于培养学生,而对学生道德素质的队伍建设往往较为缺乏。提升道德教育教师队伍是改善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关键。高校要将道德及思政教师队伍的培养计划纳入到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培养计划之中,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道德教师队伍。同时,重点培养高素质的“道德讲堂”导师队伍。导师的界定不仅仅是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也可以是“身边好人好事”以及“道德先进模范”人物。通过这种这种榜样机制,积极带动“卓越医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作者单位: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基金项目:赣南医学院2015年度校级教改课题(编号:Jgkt-2015-72)

参考文献:

[1]刘国祥,胡伟军,黄继东,等. 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

[2]陈新. 高职院校如何发挥“道德讲堂”的“蝴蝶效应”[J]. 河南农业,2015,11.

[3]张丽红,李英.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5.

猜你喜欢
途径
求解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成功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
BDNF/TrkB信号途径与抗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