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高校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6-06-17 10:35尹立佳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德育教育

尹立佳

摘 要:德育教育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高校近年来的德育建设为人才培养与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国内高校中,常见的德育教育模式为建立德育学分体系、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德育答辩。而在国外高校中,从招生录取开始,就重视对学生德育的考察,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更多采取的是隐性教育手段,常见的方式有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授课之中、建设德育环境、开展各式课外活动等。

关键词:德育教育;国内高校;国外高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6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学生人格、品德、行为规范的塑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应该始终作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必须常抓不懈。近些年来,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作为高校培养的合格人才走向了社会,德育教育也为维护学校、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德育教育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专业教育相比,德育教育相对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德育评价多数局限用于评奖与评优方面,使得学校在德育方面对于学生的约束力不够,此外,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模式与时代发展脱节,德育教育方法过于陈旧,是当代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管理人员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1]。

(一)国内高校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现状

在国内高校中,建立起明确的德育评价体系,并能够将德育建设与教学管理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德育表现得到量化,主要存在德育学分制、第二课堂与德育答辩三种形式。

(1)大学德育学分体系

由于师范类高校有着培养师资的职能,对于学生的德育水平有着更高要求,各类师范院校在德育方面构建的工作体系相对更为完善。目前,云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开展了德育学分制,德育学分制是将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表现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将德育教育的传授内容学分化,将德育教育的结果与成效通过分数体现出来。具体的开展形式是,为学生设置德育学分基础分,基础分通常满分为60分,即德育学分的及格分数,基础分可由几部分构成,如思想政治方面、法纪法规方面、文明礼仪方面、身心健康方面,这几方面是对学生做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完成德育教育的最低线,在基础分之外,还有若干项加分项与减分项,对于加分或减分的行为做了明确说明,并规定出具体分值,依据这种考核体系,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可以将学生的德育表现准确生成分数。在德育学分体系中,除学分计算规则外,还辅助有学分不及格后的重修方法,以及连续多次德育学分不及格后的惩处措施[2]。德育学分可与学生毕业资格直接挂钩,如云南师范大学规定了德育学分的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条件,达不到条件者,无法获取相应证书,从而能够使学生对德育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促使学校形成人人争创德育高分的良好大环境,有利于德育建设的良性发展。

(2)第二课堂建设

近年来,国内某些高校已经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开展了第二课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第二课堂教育,学生可以扩大现有知识层面,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二课堂是由学校开设的一系列课外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或者各类竞赛(科技、文体、艺术等)、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思政教育以及学生活动社团组成,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读第二课堂的若干学分方能毕业,为保证第二课堂建设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计分,各类课程或活动均有详细的评分办法,并可以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成绩单。第二课堂在某些高校已成为德育建设的主阵地,并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为高校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持。与德育学分体系注重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相比,第二课堂更强调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课程教育或参加各类团体活动。同时也应看到,在少数高校,第二课堂的某些课程由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进行授课,虽能减少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但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松散、授课质量不高、对学生价值导向出现偏差等问题,另外,文体、艺术类课程或社团较多,自然科学、科技创新类课程较少,学生虽能修读足够学分,但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帮助不够。

(3)大学德育答辩体系

德育答辩制度的实施是将毕业答辩制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将德育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三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让学生从入学开始以文字报告形式对大学期间的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在大学生活中期,对照规划查看落实状况并依据实际发展状况对规划进行修正,在毕业前夕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交流答辩,并接受老师与同学的评价和指导。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在德育开题阶段,首先对新生开展一系列入学教育,并引导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撰写德育开题报告,学生所在班级组织开题报告会,学生之间进行陈述与交流;在中期检查阶段,学生在大三年级进行自我评价并撰写中期总结论文,班级通过召开中期交流会,对学生在开题时预设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验,促进学生预设规划的落实进度,提醒学生及时修正不合理方案;在论文答辩阶段,毕业生将自己大学四年的德育状况,以报告的形式进行系统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在班级答辩会上向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进行汇报与答辩,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做出评价。德育答辩体系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明确目标,避免学生脱离高中时期的“保姆式”管理,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环境后对未来感到迷茫,终日浑浑噩噩混日子,德育答辩还可以将自我监督与同学、老师评价相结合,多种力量共同作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此外,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论文撰写、汇报与答辩水平。

(二)国外高校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现状

国外高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也非常重视,通常从招生时就注重对学生德行的考核,例如在美国,多数排名靠前的商学院会以面对“伦理困境”应该如何处理为题要求申请者提交一份论文,从而考察其道德品质状况。在查看申请者的教师推荐信或评价表时,也着重关注该申请者在诚信及照顾他人方面的表现。学生在入学前,还会被要求观看学校的资料片,了解学校的传统与沿革,学习学校的各项制度。

在国外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中,也体现出对德育的要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斯蒂芬庞德分校早在1974年就率先提出,培养具有良好状态(wellness)的大学生,希望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用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指导自身行为,并能够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人实现良好合作。南达柯达州立大学在面向本科生的目录册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职业竞争力,帮助个人发展,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将德育内容融入于课程教学中,常见的形式是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或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识课程可以涵盖社会、历史、科学、技术、艺术、宗教、伦理等各方面,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读美国历史,让学生在了解美国的优越与进步之后,增加民族的自信心与国民的自豪感,更激发了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专业教育既能够传授学生专业的知识,同时还可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通过渗透方式开展道德教育,其德育目标的实现效果更好。比如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的理念;在地理课程授课时,则可以让学生产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在本国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产生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感情。

大学对学术诚信的重视也体现出德育的要求,哈佛大学认为学术活动中的最高准则就是独创性和诚信,提交论文时禁止剽窃或与他人合作,引用的内容必须注明出处,在考试过程中禁止交流及借助书本、电子设备等物品,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处分。芝加哥大学要求师生恪守学术诚信,该校将抄袭他人观点视为严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最高可受到被开除出校的处罚。

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非常重视德育环境的营造,如花费巨资建设大量的纪念堂、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在这些场所内处处可以体现国家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吸引社会人员和青年学生前去参观,这种隐形的德育教育,并不是通过强制说教改变学生的理念,而是将学生置于德育的整体环境中,让学生在参观访问期间就受到这些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情感上更容易与之发生共鸣,从而转变为自身的思想认识。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与义务劳动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又一种形式,如在养老院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去幼儿学校担任义务教师,或者在本校内进行环境清扫活动,这些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又一种形式,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合作意识,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与敬业精神,同样也可以实现润物无声的隐性德育教育[3]。

(三)小结

相比较而言,我国现在开展的各种德育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或以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德育任务,或以答辩的形式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德育水平,此种德育教育效果易于量化,便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考核评估,且可以通过学校的行政手段强制使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德育教育建设,保证了德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而国外高校更多采用的是隐性的德育教育,突出特点是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已经接受德育的洗礼,这种教育是在缓慢地、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开展,并非“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抵触情绪很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最终也能达到明显的德育效果,但这类德育教育不易进行定量考核与评价。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们应主动借鉴国外高校的优秀教育模式,与现有的德育开展形式相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与时俱进,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卞开宏.论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德育模式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8)96-97.

[2]楼军江.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和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22-24.

[3]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理论导刊,2005(8)74-76.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德育教育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