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16-06-17 10:35蔡楚楚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蔡楚楚

摘 要:学分制具有使学生自由安排学习以及让学生兴趣得到全面发展的特性在我国得到迅猛推广。如何大有成效地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改革,成为目前我国各高校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66-01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呈多样化趋势发展。为了更好地把因材施教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管理转变是高等教育教 学管理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 、学分制的含义

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和绩点来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教学管理方法,学分制下的教与学灵活性增强,是目前高校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我国高校对学分制不断深入的改革,深层次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不断改革及完善学分制并与之相适应的教务管理体制是高校教务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遵循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的过程。教学管理包括:

一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管理是学分制的首要内容,教学计划可根据专业的特点相对合理地安排高校学生的课程,科学指导高校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本身具有一定弹性。学分制实施的过程中,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高校学生可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

二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有利于高校学生明确自己所修课程的学分、课时数、内容及选修条件,让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能够对课程要求了如指掌。

三是教学过程。与学年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过程管理相比,学分制则是以学校为单位。学生根据学校的总体教学课程表选择自己的课程,通过登录学校的教务系统来查询并导出自己的课表。

四是考试。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中,与学年制相比较,学分制考试的灵活度比学年制大许多,只要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合格就能够获得学分。

五是学籍。在学分制中,学制显得更具弹性。对于学生成绩不合格的情况,学分制改为采取跟班试读制而不是采取留级制,每学年结束根据高校学生获得的学分来对学生进行审查,一旦高校学生已获得的学分达不到学校或学院的相关要求,则会被高校劝退。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也可以选择辅修其他专业,申请双学位等。通过学分制,能够更有效地管理高校学生的学籍。

六是学生的管理。导师制是与学分制相配套的,通过分配导师,按照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规律的指导,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学习计划进行指导。

七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学分制的教学质量管理包括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教学质量监督等内容。

三、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措施

(一)因校制宜,推进学分制改革。为了给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对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地进行探索。对于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我们既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学分制的模式,也不能对其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我国各高校应该看清自身发展的特点,认清自身的优势及劣势去探索出真正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学分制。

(二)优化高校教学计划,加强高校导师指导。 高校应合理设置其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我国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各专业的选修课程内容,明确规定各类学科群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必修课的数量,丰富选修课的种类及数量。学分制是否可以落实到实处,关键是要看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大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具有综合性特点,因此跨专业学习就成为一种趋势,当前交叉学习已经成为高效学习的一大趋势。我国高校还应完善导师制,导师制可以在班主任负责班级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学术学习上的专业指导,对学生学业完成、课程选择提出科学的专业建议,使学生对课程特点有明确的了解。

(三)加大对高校教学投入,加强高校内部师资管理。 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学生终日呆在室内的局面,高校学生走向一切可以提供学习的地方,使得自身发展更全面高效。高校必须为学生的这一需求大大创造条件,投入大量经费,及时更新高校教学设备。除此之外,我国高校还应加强对自身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高校教师水准。因为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后,高校老师的课时数增加的同时,其授课难度也随之增加,教师压力也大大增加,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提高其师资水平,并且应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激励教师机制,刺激教师的工作欲望。

(四)建立健全高校评价体系,完善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为了保证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高校也应建立健全自身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除了在期中、期末进行学生对老师的网上评教工作外,高校也要组织校内专门人员对老师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时听课、抽查,以便高校能够及时了解老师教学情况,从而对其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与评价。高校通过老师自我评价、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高校老师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教师自身教学情况,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

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课,对自己的校园生活做出合理规划,也可根据自身发展,提前毕业,这给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排课、选课、学籍管理、成绩的登记与统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校的现代化管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也能大大拓展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西方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国高校加强研究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坚实基础,我们要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高校学分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学分制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道路,让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史上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婷,辛明军.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3):148—150.

[2]衷田田.高校教务员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2(8):7.

猜你喜欢
学分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