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下教师如何自处

2016-06-17 13:50曾凡娇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适应性新课改教师

曾凡娇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业逐渐显现出来,同时教师在整个改革中的适应性问题以及教师的改变也愈发重要,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教师能否对自身做出一定的调整以期适应课程变革的要求是教师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拜读靳玉乐教授的《探寻课程世界的意义:课程理论的建构与课程实践的慎思》时,对其中《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适应性探讨》这一章节时有一定的感触,现对其进行如下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5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12-02

在新课程改革走了十几个年头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教师还是不能将新课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没有办法将自己完全投入到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中。然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能否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落实。随着新课程逐步推广,新课程实施与教师适应性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1]在靳玉乐教授的文章中他将教师适应性定义为如果将教师视为适应的主体, 而课程变革则是外部环境提出的新要求, 那么教师能够因应外界的变革要求, 对自身做出某种调整以保持自我与环境的平衡就应该是教师适应性的基本内涵。[2]自此看来,教师能否根据新课改对自我做出相应的调整是教师能否在整个改革中利益不败之地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在新课改进行了多年的今天,教师在这种环境中应该如何自处呢?

一、教师适应性影响因素

在整个过程中会有一些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其中很多都会对教师的适应性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历及教龄

在师生关系方面,学历越高,教师适应性越强;而教龄越短,教师适应性越强,小于五年教龄的教师适应性最强。而在学生发展方面,学历高的教师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性。[3]很容易看出,教师的学历越高就越容易给学生更多的平等权,愿意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是也由于高等教育强调专业化,培养的教师在某个专业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发展灵活变通,相比较而言中师、中专这样的学校氛围相对宽松,对学生技艺、技能的要求较高,毕业的学生反而多才多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好的作用。按教龄来说,教龄越长的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再起课堂和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改变,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去改变;相反,教龄较短的教师能够接受先進的思想,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相适应的改变。

(二)教师信念及观念

教师的信念及其教学观念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是整个教学中最灵活,也是最不定的因素,教材、环境等都是固定的,而教师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如果一个教师抱定将传统教学应用到底的信念,那么他的课堂是他掌控的,你无法去改变他,因为他的教学观念已经形成并定性,他也将按照自己的观念进行下去。所以增强教师对课改的适应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和信念,让他们从思想上赞同,这样他们才能将其运用于他们的课堂之中。

(三)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差异也同时是教师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之一,较为发达的地区教师较为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能够转变自己的思想,适应性也较好。一般来说,民族地区教师的课程改革认同非常显著地低于普通地区的教师。[4]民族地区较为偏远或闭塞,新的教育理念较晚传入,教师对其的接纳程度相对来说也不是很高,且大多教师没有收到过专业的培训,一些教师不能深入理解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也为其适应新课改设下重重障碍。

(四)教师评价

提到教育教学和教师就不得不提到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的改变也是激发教师增强适应性的一个因素。对评价机制的改变在不同学段其压力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与初中之间的升学考试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师更易于从考试分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放手”进行课程改革,因而他们的课程改革认同也就比初中、高中教师要高。相比之下,初中、高中的教师就明显不是那么幸运,许多学校仍以升学率、分数作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处在其中的教师将不得不面对沉重的考试压力,不敢轻易拿学生的分数成绩去冒险,因而面对课程改革与新的教学方法时,他们就会更趋于保守,课程改革认同也就相对较低。[5]这就会导致教师的适应性在各个年级段分化明显,但是对于教师适应性的调整也更加有迹可循,能够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对策探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种种因素都制约着新课改下教师的适应性,怎样增强教师队形课改的适应性,让教师真正将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之上是尤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增强教师适应性建议

针对以上的种种影响因素,使得改革教师适应性迫在眉睫,只有让教师真正适应新课改,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一)教师观念的改变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须是观念和制度的同步变革,所以,增强教师的适应性应该先从教师信念的转变开始。要给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让他们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接受的起始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够懂得其中的优点,才能去尝试着接受并应用。教师信念的改变要重视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发展,同时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弘扬协作协同创新精神,发扬团队合作精神。[6]正如靳玉乐和于泽元的观点,应该提升教师的文化适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思想上的认同、能力上的胜任、情感上的关注及文化上的融入[7]。这样也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观念和信念。

(二)教师培训

具有良好专业水平的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培养,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未来教师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注重专业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建立微格实验室,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转化成实用技能与技巧;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鼓励学生进入高中进行实战,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技能实质性的提升。[8]这是对教师没上岗之前的职前培训,为其走上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对于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来说,在职培训也尤为重要,虽然这个时期其教育理念已经形成,很难改变,但是仍然应该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并让其观摩新课改下教师改变并应用于课堂的成功案例,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进而增强其对新课改的兴趣以达到适应性的提高。

(三)教师评价系统

对评价教师的方面也是改善教师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想要保障新课程能够按照所设目标顺利发展,就必须改革以及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对评价进行改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拓宽评价主体,不仅有校方对教师的评价,还应该实行教师之间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等;其次,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应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教师的标准,应该从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再次,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不仅将定期考核以及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作为教师的评价方法,还要将其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评价更加公平公正和灵活化;最后,对教师的评价要注重对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不但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提高,使得评价具有贯穿性,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只有真正实行这样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才能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却有严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敢于放手去尝试新课改所标榜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其他方面关注,让学生和教师综合发展。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行了十五个年头之多,但是教师的适应性的提高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还未能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真正解放出来,为教师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对教师进行适宜的培训等都是为教师适应性的提高所做的努力。只有教师和社会真正做到协调统一,教师才能真正的进行新课改的试行。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张世勇.新课程实施与教师适应性研究[J].教学管理,2012(12).

[2]靳玉乐.探寻课程世界的意义:课程理论的建构与课程实践的慎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郝双美.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1.

[4][5]赵志纯,安静.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改革认同特点——基于甘青宁三省(区)样本的实证[J].教育学术月刊,2014(2).

[6]陆喜培,罗燕霞.民办高等院校课程改革与教师改变[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3).

[7]靳玉乐,于泽元.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赵慧纪,春梅.西藏高中汉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8).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新课改教师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圆我教师梦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