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场景中拒绝表达的中日大学生对比研究

2016-06-17 16:06张学昭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张学昭

摘 要:拒绝表达是一种回绝对方请求、违背对方意愿,有可能损伤对方面子、破坏人际关系的语言行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背景下,以及根据不同的场合、说话双方不同的关系,拒绝表达的方式会出现语用论上的差异。在网络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基于邮件和网上社交平台的交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谈话方式,尤其成为大学生之间交际交流的主要手段。由于在写电子邮件时,思考时间比较充分,遣词造句可以斟酌,所以在拒绝表达方面,会有不同于说话行为的书面语特点。本文以中日大学生各30名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场景和人物关系,对双方在邮件中使用的拒绝表达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国大学生都重点根据与对方上下关系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策略。在对方是自己上级的场景中,相比于日本人大学生更倾向使用“道歉+理由”的公式组合,中国大学生更多地使用“理由+道歉”的组合方式;而当对方为自己的下级时,中日大学生采用的策略没有明显不同。

关键词:拒绝表达;语用论;邮件场景;中日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23-03

1.研究背景和目的

拒绝表达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行为,因其回绝对方请求或邀请,有损伤对方面子,破坏人际关系的危险性,对语用论能力有较高要求。从语用论角度来看,拒绝表达的方式、策略,以及拒绝表达中各种语义公式的使用和组合特征,很大程度上受到说话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征的影响。尤其日语作为一种比较模糊暧昧的语言,日本人在进行拒绝表达时,和中国人使用的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有鲜明的文化特点。正确理解和使用日语中的拒绝表达,既是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也是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重点。从语用论的角度出发,究明中日对拒绝表达使用策略的不同,会对学习者正确理解日本文化以及促进日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通讯的高速发展,电子邮件和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影响力逐渐加深,在日常交流着越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在写邮件时,与面对面谈话相比,思考时间比较充分,遣词造句可以斟酌,在拒绝表达的策略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尤其在邮件交往成为当今大学生交际交流主要手段的今天,对中日两国大学生在邮件中使用拒绝表达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对消除文化隔阂,促进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以邮件场景中的暧昧表达为研究主题,以中日两国大学生各30名为调查对象,根据语用论的相关理论,按照上下级关系的不同等因素设置8个不同的邮件场景,要求60名学生针对每一场景用邮件进行拒绝回复,进而通过分析两组学生使用的语义公式,究明中日大学生在邮件中进行拒绝表达时策略的不同。

2.先行研究

文钟莲(2004)对比分析了中国人和日本人分别对待上级、亲友和普通朋友的请求时,拒绝表达所使用语义公式的频率特征;施信余(2004)收集了日本和台湾大学生的电话会话资料,分析了双方拒绝策略的异同;贾丽(2005)着眼于对方社会地位的不同,用谈话完成测试,分析了中日两国对待不同上下级关系的对方,所使用的语义公式顺序和频率的不同。

以上先行研究,都是使用了谈话完成测试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根据拒绝表达的语义公式展开语义公式分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中日两国在面对面会话时所使用拒绝策略的不同,但语用论上的差异除了跟两国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之外,与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和社会阶层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邮件往来场景中因为双方不会直接面对对方,所使用的拒绝表达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调查对象限定为性别比例均衡的中日两国大学生,在邮件场景中,使用语义公式分析的方法,考察双方拒绝策略的不同。

3.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的组成

本文随机选取中国、日本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各30名。为了避免性别差可能带来的影响,每组的男女比例均为1:1;为了尽可能缩小外语学习对语言使用策略的干扰,60名学生均来自非外语专业;为了避免方言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选取调查对象时确保了60名学生的家乡所在地随机分布;为了减小年龄差的影响,选取调查对象时保证了60名大学生之间的最大年龄差不超过3岁。

(2)场景的设定

本文基于Brown和Levinson于1987年提出的Politeness理论(面子理论),将拒绝主题与拒绝对象的等级关系(P)分为上级和下级两个等级(分别为调查对象的教授和后辈);将心理距离(D)分为熟悉、不熟悉两个等级;将负担的程度(R)分为轻和重两个等级(分别为“去邮局寄信”和“翻译1000字”的资料)。综合各项参数,总共生成如下表所示的8个场景。

(3)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语义公式分析方法,将调查所得数据按照语义公式的分类逐项抽出,进行频数和出现顺序的考察和分析。

Beebe等(1900)为了考察日本人用英语进行拒绝表达时所受母语的转移,总结提出了拒绝表达的语义公式。之后根据Beebe等人的分类,藤森(1994)根据自身研究数据的特点进行了修正。蒙韫(2008)总结了各种不同版本的语义公式的问题,并翻译成了汉语。

本文在参考上述现有各种版本的语义公式的基础上,结合调查所得的邮件场景中出现的拒绝表达的特点,将拒绝表达的语义公式按如下分类进行使用(日语版和汉语版内容统一):①结论;②中止;③理由;④道歉;⑤替代方案;⑥维护关系;⑦体谅对方;⑧感谢;⑨询问信息;⑩提出条件;承诺;感叹词;随声附和;称谓;责备;夸赞;其他。

4.语义公式的结果和分析

正式调查阶段,将3.2中设定的8个场景的日语版和汉语版随机提示给日本、中国两组大学生,并要求对方用电子邮件进行拒绝,回复至指定邮箱。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3.3中的语义公式进行抽出、统计,并计算各组之间,以及每组各场景之间所使用不同语义公式次数的相关系数。

(1)出现次数的结果和分析

中国人和日本人各自在不同场景使用的各语义公式次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如下两表所示。

表4.1.1 中国人在8个不同场景下使用各语义公式次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通过上述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场面1234之间和场面5678之间的相关系数很大(接近于1),而场面1234和5678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表明在等级关系(P)确定的情况下,心理距离(D)和负担程度(R)对中国人和日本人拒绝策略的影响均很小,而当等级关系的上下改变时,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会改变拒绝策略。

从语义公式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看:在面对上级拒绝对象(教授)的时候,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称谓语,而且道歉的使用次数相比面对下级拒绝对象(后辈)时较多,并且倾向于在叙述结论之后提出替代方案;当拒绝对象为下级关系(后辈)的时候,中日两国大学生很少使用称谓语,而更多地倾向于直接叙述结论,并且很少提出替代方案。

(2)出现顺序的结果和分析

考察各名大学生所使用的语义公式的出现顺序时,参考先行研究的考察方法,根据“道歉”和“理由”哪一项出现在前面,将语义公式的组合分为“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两种类型。中日两组大学生对两种语义公式组合类型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在场景5、6、7、8中,中日两组大学生对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两种组合的使用情况相仿,出现次数都比较少(不超过5次),而且在数量方面,理由先行略大于道歉先行,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场景1、2、3、4中,中日两组大学生对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的总使用次数类似,都在25-35之间,但使用情况呈现出显著的差异:1.日本大学生使用道歉先行的次数远大于使用理由先行的次数,平均约为理由先行使用次数的3.4倍;2.中国大学生使用理由先行的次数远大于使用道歉先行的次数,平均约为道歉先行使用次数的3.28倍。也就是说,在使用道歉先行还是理由先行的策略上,日本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规律。

5.原因和总结

通过4中的数据统计结果和分析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的大学生都在拒绝对象与自己的等级关系发生上下变化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拒绝策略,并且从两组学生对各语义公式的使用次数来看,使用倾向没有大的差异。但是在拒绝对象为自己的上级(教授)时,两组学生在语义公式的使用组合方面,尤其是对“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的选择,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1)从两组学生对各语义公式的使用次数来看:1.当拒绝对象为自己的上级(教授)的时候(场景1、2、3、4),中日两组学生都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称谓语,而且道歉的使用次数相比面对下级拒绝对象(后辈)时较多,并且倾向于在叙述结论之后提出替代方案;2.当拒绝对象为自己的下级(后辈)时,中日两国大学生则很少使用称谓语,而更多地倾向于直接叙述结论,并且很少提出替代方案。

语用论的观点强调说话双方年龄差、性别差、职业差和阶级差等对谈话策略带来的影响。从本文的调查结果来看,相比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熟悉与不熟悉)和负担程度,中日两国大学生都更大地收到自己与对方等级关系(上级还是下级)的影响,根据等级关系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拒绝策略。

(2)从两组学生对基于产出顺序的语义公式组合的使用情况来看,双方仍收到等级关系的影响,在面对下级(后辈)的时候,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的使用次数都很少,而当拒绝对象为上级(教授)时:1. 日本大学生使用道歉先行的次數远大于使用理由先行的次数,平均约为理由先行使用次数的3.4倍;2.中国大学生使用理由先行的次数远大于使用道歉先行的次数,平均约为道歉先行使用次数的3.28倍。也就是说,在使用道歉先行还是理由先行的策略上,日本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规律。

中日两国大学生在对“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的选择策略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日本人经常“道歉”的特点在很多人心中印象很深,而中国人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强调逻辑性和前后因果关系。这也是造成本次调查中两国大学生对“道歉先行”和“理由先行”倾向程度表现出较大差异的原因。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文鐘蓮.「断り表現における中日両言語の対照研究」『人間文化論叢』,2004(7):123-133.

[2]施信余.「依頼に対する「断り」の言語行動について-日本人と台湾人の大学生の比較-」『早稲田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2004(6):45-61.

[3]贾丽.「中日“拒绝请求”表达的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S1,53-61.

[4]藤森弘子.「日本語学習者に見られるプラグマティック トランスファー―『断り』行為の場合―」『名古屋学院大学日本語学 日本語教育論集』,1994(1):1-19.

[5]蒙韞.「中国人日本語上級学習者の語用論的転移の一考察―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のポライトネスの表し方から―」『国際開発研究フォーラム』2008(36):241-254.

[6]Beebe,L.M.,Takahashi,T.and Uliss-Weltz,R.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