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体系的创新

2016-06-17 08:22刘桂宇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提升创新

刘桂宇

摘 要:作为观念形态的思想总要通过外在的形式即话语的方式得以表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其思想的传播与教化无不需要话语这一载体的阐述与表达。然而话语表达与传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信息传播的正确性与否。因此,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需要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注重培育内容的科学概括、传播的通俗易懂以及解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体系;提升;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69-02

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不仅成为了一个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教育问题。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价值观教育一直是主旋律,大学生则是这一主旋律“奏响”的行动主体也是受教育的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可靠人才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所包含的24个字,12个词被人们以不同的形式传播和演绎。不管是以先进事迹的再现还是网络作品的刻画,都离不开言语的表述,话语的传递。 “三个倡导”包含的24个字,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表述以慢慢地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传颂。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竟还是处在不断凝练和完善的阶段,它所代表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不同方面仍然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提炼。学术界和社会界对它的热议和研究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理论的鲜活性和生命力。但是,不同的人所站的立场或是视角不同,必然引致对这一核心理论解读的不同。在高校的教学教育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内容的多层次性和教育主体立场的多维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信息错层交流的存在性。信息的错层交流即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影响信息传播的正确性,这也是导致传播失真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语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媒介,教师通过话语转述教育的理念和目的,学生通过话语吸收教育的养分和资源。一旦传播信息的不对等,或者说,因为教师与学生需求的不同,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动力的不同,且因为教师和学生前识结构的不同更会影响着对教育内容解读的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如果对同一内容不能实现一致的认同和互动,那教学交往就不能很好地实现。由此,师生间若对同一内容出现认识的不足和片面化,都难免会影响着信息“错层交流”现象的出现。更何况,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嬗变的现象。特别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观念形态上的思想理论传播,在经过多层传播和多人传播之后,信息就可能会失去它原有的本真,即不免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重解读现象。

因此,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注意把握好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原则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体系的创新;需要我们在进行教育信息的传播与解读中尽可能地能保持在一定的情境内,以保证“共识”的达成,以提高教育信息传达的真实性,避免培育开展中信息的错层交流。这就要做到:

一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科学概括。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均已人人知晓。自当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人们似乎开始慢慢的接受了我国核心思想的定论。其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是一种未定性的表述,或许还存在一定的科学与否的最终定论。这也是我们学术界还有理论界还在继续孜孜不倦完善的原因所在。“三个倡导”的提出,一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核心思想理论的导向,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提炼具有我国特色思想理论的思路。因此,我们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注意科学的表达,科学的凝练方式。要保证原有思想理念本来意蕴的基础上,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传承与继承、借鉴与吸纳、创新与创造的原则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思想理念的表达,提升话语阐释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立足我国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学生挖掘中国文化精髓,提炼中国文化精神,概括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思想理论,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寻求彰显中国气度的核心理念,这是我们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也是终点。以文化人,以提升话语表达,强化核心思想理论的底蕴,提高核心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核心思想理论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在学生脑中留下印象,不断成为学生自愿接受、自觉践行的行动指南。

二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通俗易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讲话。其中每一次的讲话,特别是对青年成长成才的讲话都强调了青年人作为助推“中国梦”主力军的重要性。大学生不仅是培育的主体更是受教育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的参与。但是,当代大学生较多是以90后为主的年轻人,其思想活动具有选择性及多变性,且他们接受的信息新鲜且多姿多彩,是互联网应用的热衷群体。特别在“大数据”背景下,他们成为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主人”,对网络话语的应用更是最快的群体。在他们这一代人的世界里到处充满着活力的气息,且他们的脑子里通过网络载体便可以获取到最前沿的思想,这无不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在进行核心价值理念话语表达时要始终坚持“三贴近“方针的原则,注重话语体系的创新,注重话语表达的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能做到站在他们的立场,用他们的视角,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忧他们所忧,能实现和他们的共情,从而达到共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共同的话语点,用他们之所想、所思、所忧转发成言语的表达形式,增加话语的趣味性和亲切感,使学生能听得懂、说得出、看得开心,并促使他们愿意听、愿意说、愿意看。

三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解读能力。一种思想理论的传播只有能回应现实的问题并能解决现实问题,它才具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均能代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理想憧憬,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它从不同的层面向人们展示一个完整的良好风尚。在当前社会问题突出,矛盾不断的情形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很好地回应了社会问题也能很好地化解社会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所在。但是,理论本身的魅力并一定自行发挥行动力。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增强理论的解读力才能实现培育实效的提高。特别是面对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多面、多样、多元的群体,我们更需要增强核心价值理论回应现实的有用性,赋予核心价值理论回应现实的可靠性和震慑力,才能在大学生“三观”亟待完善稳定的时候起到好的引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三严三实”,即严用语,严施教,严把关;讲实话,重实情,办实事。要注重教育内容话语表达的创新,提高话语表达力,少用“长、空、假”的套话、“官话”,多用“简、实、真”,接“民”气的话;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分层次分批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并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教育的说服力;要从小处着手,细微处做起,为学生争权益、谋福利,让学生看到核心理论的感召力。通过典型事迹宣传、标杆人物立榜样、价值澄清辩论等教育手段,掌握话语权优势。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高校提高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要义。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本文系2015年广西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先进典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感动广艺人物(学生)为例”(项目编号:ZD2015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玲 陈立言,《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言语机制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0(12)

[2]徐柏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活的互融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2)

[3]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中宣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创新,[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30/c107503-20971346.html,2013-03-30/2016-05-06.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提升创新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