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结构视角: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网络化发展模式构建

2016-06-17 18:30秦珊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空间结构

秦珊

摘要:本文将丝绸之路作为旅游节事活动的载体,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节事活动的筛选、数量统计分析以及类型划分等,以地理学的空间结构视角分析其分布特征,并尝试性地构建其网络化开发模式,对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空间结构;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

一、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节事活动发展现状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丝绸之路旅游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广度深度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的角度进行研究。马耀峰(2006)在分析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宪章的基础上,探讨了跨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意义及合作的可能性;韩春鲜(2010),南宇(2010)认为西北丝绸之路区建设网络化旅游中心城市,是加速西北丝绸之路区城市立体合作开发的重要选择。二是从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研究。梁雪松(2009)提出了丝绸之路空间开发的开发模式、互补模式和发展趋势模式;杨阿莉(2010)等人指出从生态保护视角研究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优化与升级。三是从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的角度进行研究。南宇(2011),欧阳正宇(2012)等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在保护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另外,马耀峰(2009),马勇(2013)等人认为丝绸之路旅游的开发要重视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和历史文化的发掘。

我国关于旅游节事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层次也比较低。国内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基本概念辨析和类型划分。虽然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但是从目前研究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都开始认可戴光全和保继刚所提出的,“节事”是“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的简称,在英文中称为Festival﹠Special Events(FSE)。关于节事活动的类型划分,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采用不同标准对节事活动进行了分类。其中赵睿(2001)依据主题性质将节事活动分为商业类、文化类、体育类、政治类、科教类等;石玉凤、单博诚(2001)按照文化特征将节事活动分为政治类节事活动、传统民俗节事活动、地方特色节事文化活动以及专业性节事活动;吉文桥(2003)则以“命名物”这一形象载体将节事活动分为工业性产品节、物产节、自然景观节、人文景观节、历史文化节、生产经营活动节、休闲娱乐活动节等七类。二是节事活动的效应、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大量的研究集中于旅游节事活动的效应、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分析。戴光全(2011)分析了中国节事旅游的发展情况,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节事旅游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探讨。三是关于节事活动运作方式及管理的研究。杨继瑞(2002)提出要以市场机制来配置办节资源;史铁华、何玲(2001)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角度探讨了旅游节庆的市场化运作。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和历史方面,关于其旅游方面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国外关于旅游节事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从节事概念与定义、节事发展进程以及节事评估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评述。在英文研究中,旅游节事活动被称为Festival & Special Event,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1970年,Meyer根据节庆活动的主题将旅游节事活动进行了分类。Ritchie和Flassi在80年代对旅游节事作出定义“从长远或短期目的出发,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是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强吸引力、提高经济收入的活动”。Getz(1997)把事先经过策划的事件分为8个大类: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商贸及会展,体育赛事,教育科学事件,休闲事件,政治/政府事件,私人事件。也就是说节事活动的成功与否,和事件本身的策划有相当大的联系;Michael(1989)对定义了典型性的旅游节事活动,并提出了典型性旅游节事活动研究的几个重要特点。Harris等(2001)对澳大利亚节事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提出节事研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实践者、政府、学术研究者三者之间的差别。Getz(2008)从实践和学术两个方面对节事旅游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节事旅游研究的起源演进及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关于节事旅游研究的主要现象和关键主题的概念性框架。Getz和Andersson(2010)在所有权场地使用、决策过程、成本收入、资金等方面,对瑞典挪威英国和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节庆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和研究,并对节庆活动管理研究的相关综述文献进行了述评。

综上所述,基于空间结构视角下的旅游节事活动研究,国内外学者们还未给予足够的关注,罕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空间结构视角来解读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的分布规律,并尝试构建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发模式,即网络化的开发模式,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二、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的筛选原则、数量统计及类型划分

(一)筛选原则

在对丝绸之路沿线中心城市的旅游节事活动筛选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定其沿线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旅游节事活动的筛选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地域性原则。旅游节事活动要能反映出当地的风俗风貌以及文化传统。2、辐射性原则。旅游节事活动的影响范围比较大,吸引力较大。3、代表性原则。旅游节事活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数量统计及类型划分

经过筛选,以丝绸之路沿线五个旅游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结合沿线次中心城市,分别统计其符合条件的旅游节事活动并对所选的旅游节事活动进行类型划分。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节事活动筛选结果,在丝绸之路沿线省份逐年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属于沿线国际级别的旅游节事活动,该项旅游节事活动能够分时段、分地域带动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各省市也有影响力较大的旅游节事活动。结合前文所介绍的筛选原则,筛选结果如下:(1)陕西省有西安的“城墙风筝节”“寒窑踏青”“丝路美食节”等;延安的“我在延安过大年”;宝鸡的“旅游文化节”;以及汉中的“油菜花节”。(2)甘肃省有敦煌的“敦煌葡萄文化旅游节”,“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天水的“伏羲旅游文化节”;酒泉的“丝路自驾旅游节”;嘉峪关的“奇石文化旅游节”;玉门的“赤金峡漂流旅游文化节”。(3)宁夏有银川的“赏石旅游节”;石嘴山的“星海湖文化旅游节”;吴忠的“回乡文化旅游节”。(4)青海有西宁的“中国夏都避暑旅游节”;格尔木的“昆仑文化旅游节”;德令哈的“柴达木民族文化旅游节”。(5)新疆有“新疆国际旅游节”,每年在新疆不同地区举办,乌鲁木齐的“杏花文化旅游节”和“西部冰雪旅游节”;库尔勒“香梨文化旅游节”等。

通过对以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心旅游城市以及次中心旅游城市的旅游节事活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依托当地历史遗存,如西安的“城墙风筝节”。第二,依托当地特色产品,如“敦煌葡萄文化旅游节”和库尔勒“香梨文化旅游节”等。第三,依托当地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如吴忠的“回乡文化旅游节”、“柴达木民族文化旅游节”和天水的“伏羲旅游文化节”;第四,依托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如酒泉的“丝路自驾旅游节”、西宁的“中国夏都避暑旅游节”和乌鲁木齐的“西部冰雪旅游节”等。

三、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网络化开发模式构建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节事活动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点线面发展的特征。各中心城市之间旅游节活动的发展,呈现出点轴发展的特征,中心城市的旅游节事活动和次中心旅游节事活动的发展,使之呈现面的特征。第二,时空分异的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异显而易见,并且各个旅游节活动由于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的影响,举办的时间各异。第三,联动辐射的特征。省际联动举办的旅游节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辐射范围大,各省内部联动举办的旅游节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辐射范围较大,各市举办的旅游节一般只在本省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辐射范围小。

由此,在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发中,可以构建网络化的开发模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根据时空分异的特征,分地域、分时段将特色旅游节事活动推向目标市场,从而带动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

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yjsb201424

参考文献:

[1]马勇. 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策略[J]. 中国旅游报, 2013(11):1-2.

[2]欧阳正宇. 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B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12):203-208.

[3]马耀峰. 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模式研究——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9):841-844.

[4]杨阿莉. 基于生态理念的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结构优化与升级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 2010(1):97-101.

[5]南宇. 构建西部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体系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 2011(5):148-152.

[6]马耀峰, 梁雪松. 跨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研究[J]. 旅游经济, 2006(2):67-70, 101-103.

[7]梁雪松.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空间开发模式选择[J]. 丝绸之路, 2009(4):101-103.

[8]南宇. 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6):1038-1042.

[9]戴光全, 保继刚.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 旅游学刊, 2003, 18(3):26-34.

[10]赵睿. 节庆旅游: 开拓崭新视野——以上海为例[J]. 沿海经济, 2001(9):4-7.

[11]石玉凤, 单博诚. 对节庆文化活动与经济内涵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64-65.

[12]吉文桥. 关于节庆经济的思考[J]. 学海, 2003(2):53-60.

[13]戴光全. 中国节事旅游: 发展问题展望[J]. 旅游规划与设计, 2011(2):6-14.

[14]杨继瑞. 以市场机制来配置城市“办节”资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2(4):34-35.

[15]史铁华, 何玲. 关于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的思考[J]. 旅游科学, 2001(1):5-9.

[16]Getz, D. Event; Event management; event marketing[M]. IN: JafariJ. Encyclopedia of Tourism[M](旅游百科全书). New York: Routleledge. 2000a: 209- 212.

[17]Getz, D. 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M].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1997.

[18]Michael C H.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hallmark tourist events[J]. GeoJournal, 1989,19(3):263-268.

[19]Harris R, Jago L, Allen J, Huysken M. Towards an Australian event research agenda: First Steps[J]. Event Management, 2001,6:213-221

[20]Getz D. Event tourism: definitio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J].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3):403-428.

[21]Getz D, Andersson T, Carlsen J. Festival management studies: developing a framework and priorities for comparative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2010, 1(1):29-59.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空间结构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空间结构SRT混合仿真试验技术研究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