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演进过程与重大创新

2016-06-18 07:03林昊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6期
关键词:常态习近平发展

林昊

记者:严教授,您好!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就中国而言,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就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大判断,由此可见我们党对“发展”的高度重视。那么,能否结合我们党95年的历史来谈谈关于发展思想的演进情况?

严书翰:好的。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非常恰切地把中国共产党比喻成“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毛泽东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和事物生存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要经历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党发展思想演进的历史轨迹:从党对发展的最初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思想的不断推进,再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

记者:那么,我们党对发展的最初认识包涵哪些内容?

严书翰:我们党对发展的最初认识,主要体现在党成立时对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理解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现代化的认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党一成立就肩负两大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救亡)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发展)。这是两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纲领,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只有赢得救亡胜利才能为发展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党用了28年时间完成了“救亡”这个使命,建立了新中国;用了60多年时间致力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使我们党长期只能在几乎完全没有现代工业的最落后的偏僻农村开展斗争。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一定要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抱有强烈愿望并对此充满信心。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在给博古的信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与合作社,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即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

综上可见,我们党当年把“发展”理解为“现代化”,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或工业社会等,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认识还没到位,但是这些认识却是非常宝贵的,体现了我们党当时的认识水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他还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此后一个时期里,我们党对中心任务是发展的认识仍然是清醒的、正确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向自然界开战”,“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实践。由于其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加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对发展的认识出现了挫折,许多关于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我们党这一时期关于发展的最初认识为后来对发展的新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宝贵的思想资料。

记者: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那么自此以后,我们党对发展思想的认识又有哪些重要的推进?

严书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二次伟大转折。此后的一个时期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进行拨乱反正,由此开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党对发展思想的认识开始不断推进。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论述了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重视综合平衡,防止单打一。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要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区域发展要坚持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在邓小平领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新的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党对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上。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我们党肩负的发展使命和发展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论述。江泽民强调:对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一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他还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决定人心向背,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等。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丰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记者:如何深入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

严书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发展有许多新的重要论述,诸如: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要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在“四化”同步推进中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等。

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时强调:“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进一步展开了对五大发展理念的阐述。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到四个方面即“四个推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记者:如何理解这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严书翰: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新飞跃,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深刻变革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记者: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命题。那么,如何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新常态”?

严书翰: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

新常态也是经济社会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社会并最终决定其他领域的状况。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这些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承认它,适应它,才能引领它。说到底,新常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因此,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社会上对新常态的认识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泛化等倾向。

严书翰:确实如此。我认为,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要注意防止以下倾向:

一是把新常态等同于新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有的观点把当前我国出现的内需回落、传统企业利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视为新常态。这显然是不对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在我们未完成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下主动调低发展速度后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在推动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这些困难和问题正是新常态下我们推动发展所要解决的。

二是把新常态当作“筐”,与此无关的内容也往里装。更有甚者把新常态当作避风港,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入新常态。这些倾向若不加以克服,也是不利于我们做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

三是把新常态这个范畴泛化。我前面讲到新常态是特定的经济社会范畴,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但有的人没能准确把握这个范畴的实质,因而在一些文章中出现了“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社会管理新常态”等。这种情况就是把新常态泛化,是不科学、不严肃的,应当注意避免。列宁曾深刻指出,真理只要再向前跨出一步,那怕是小小一步,就会成为谬误。

当前,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了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因此,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必须“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正如《建议》指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记者: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那么,如何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严书翰:“四个全面”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对于这个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这就是说在这个新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战略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总方略和总抓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记者:回顾我们党95年历史中关于发展思想的演进和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富有规律性的认识?

严书翰:我认为从中至少可以获得两个规律性结论。

第一,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党对发展的思想认识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这种重大创新体现为:一是明确提出了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里讲的发展理念就是指五大发展理念,它集中体现了“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大发展理念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来论述发展的,无疑是对发展思想的创新。二是提出并全面阐述了新常态思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极其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发展大势尤其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发展思想的创新。三是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观照的时间节点主要是我们党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因此,这个新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总方略和总抓手。

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就是解决发展问题,这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邓小平深刻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因此,要最终解决发展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根本上说关键在党。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国精神,凝聚和依靠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就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常态习近平发展
智珠二则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图说创新发展
标题党
教师发展